作者 出版日期、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2

中国书店出版,1988影印 新加坡德宝印务有限公司, 1998.8

中华书局,2002.3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再版

上海书店,1986

海外中文图书,1987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6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6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河南古籍出版社,2002

综上所述,陈氏太极拳自陈王廷创编到十四代陈长兴,陈氏 太极拳在其家族中世代传习,完成了由产生到形成独特风格的发 展阶段,并为后世太极拳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从陈长 兴开始,打破“独到之秘”不传外姓的旧规,从而形成了风格异 呈的不同流派,这是陈氏太极拳为河南武术文化所做出的成就。 民国时,陈发科、陈照丕等人走出陈家沟到外传拳,以及陈鑫的 《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问世,为世人进一步认识陈氏太极拳起到 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播仍然处于较 为缓慢的发展过程之中。直到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 年代以后,陈氏太极拳得到政府的支持迅速发展,以其开放的姿 态向世界人民展示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陈氏太极拳的行为模式


  1. 陈氏太极拳的传承方式


陈氏太极拳自产生之日起,一直在家族内部世代传袭,传播 的范围仅限于陈家沟。尽管陈长兴将陈氏太极拳传于外姓的杨露 禅,但主要传承方式仍然没有改变,它仍然以血亲和姻亲关系的 家族式传承为主体,在陈家沟沿袭。民国时期,陈发科和陈照丕 到北京传授太极拳,才给这种血亲的传承方式又赋予了新的内 容,即以师徒的形式来延续血亲的传承方式。但无论如何,陈氏 太极拳的传承方式,从根本上并没有较大的转变,师徒制传承方 式实际上是血亲制传承方式的变异,师徒制是对血亲制的模拟, 师徒关系替代了父子关系以及姻亲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传 承的范围,但从总体上讲,师徒制的传承方式仍然是家族式和作 坊式的传承方式。

1958年,在陈家沟建立了温县武术业余体校,这表明陈氏 太极拳的传承方式开始由家族式和作坊式向着学校教育的方式转 变。但开始时,学校的规模很小,由陈照丕一人任教练,授课地 点就在他的家里。后来训练地点改在了生产大队部和面粉厂,开 设的班级也有大、中、小班①,在规模上有所扩大,但是其传授 的对象仍然局限于陈家沟内部,传承方式其实还是作坊式的,但 班级传承方式的雏形已经开始显露,对陈氏太极拳在陈家沟的推 广和普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0年。 1980年随着陈家沟新的体校的建立,体校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学 生②,这意味着陈氏太极拳开始以传播速度较快的班级授课的传 承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陈氏太极拳推广和普及工作。1985 年武术馆和太极拳专修院的建成,陈家沟开始面向国外招生,这 标志着陈家沟迈出了向国外传播陈氏太极拳的步伐。同时,其传 承方式也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 学校传承相互结合、共同并存的多元化传承方式。这些传承方式 的转变,一方面是与社会需求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反映 出现代陈氏太极拳传人所受到的现代教育思想在选择传承方式中 的影响。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陈氏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它的每一 次走出陈家沟的向外传播,其自身内容就得到一次充实和发展。 如杨露禅将陈氏太极拳的向外传播,形成了我国太极拳的各大流 派;陈清萍走出陈家沟到赵堡镇办武馆传播陈氏太极拳,使陈氏 太极拳形成了内容多样的赵堡架和忽雷架;陈发科在北京收徒传 授太极拳,使陈氏太极拳在老架的基础上产生了新架;改革开放 以来,随着陈氏太极拳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传播和广泛的国际 化传播,为了普及的需要,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在原有陈氏

  • 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主编:《陈氏太极拳志》,第[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 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主编:《陈氏太极拳志》,第[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O, 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十八式陈氏太极拳 和综合陈氏太极拳。纵观以上事实,可以说陈氏太极拳的每一次 对外传播,都能够以当时的社会需求为标准对自身进行改造,使 自身内容得以充实,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


目前,陈氏太极拳发展已遍及海内外五大洲等几十个国家, 其影响深远。但是,在陈氏太极拳的传承中,仍比较注重师徒形 式的作坊式的传承方式,这从中州籍的陈氏太极拳的专著中,较 多地将自己的入门弟子名单列于书中可以证明这一点。这说明陈 氏太极拳在现代传承中的思想还不够开放,较为守旧,这势必会 影响到陈氏太极拳的更大规模的发展。考察登封、温县两地区武 术学校的数目和规模差距非常之大,除了与它们自身技术的适应 范围有关以外,在传承方式的理念上少林武术比陈氏太极拳更加 开放,可能是其中原因之一。

  1. 陈氏太极拳在河南省传播范围


从整体上讲,陈氏太极拳在河南省的传播较为广泛,各地市 都有陈氏太极拳的习练者。就陈氏太极拳的内容来讲,陈氏太极 拳的大架在河南省的传播最广,陈氏太极拳小架在开封、焦作等 个别地区有传播,和式太极拳(赵堡架)在河南省的郑州和焦作 传播较为广泛,忽雷架的传播只局限在焦作地区。

在河南省内流行较为广泛的是陈氏太极拳的老架一路、二路 和新架一路、二路以及三十八式陈氏太极拳、十八式陈氏太极拳 精要、综合太极拳等。器械有陈氏太极刀、剑、杆子等。

  1. 陈氏太极拳参与社会活动形式


在陈家沟无论男女老少,一直沿袭着习练陈氏太极拳的传 统,在田间、地头和庭院,随处都可看到演练太极拳的身影。 在节庆活动中,陈家沟人也以表演陈氏赫拳来助兴。“喝了 陈沟水,都会翘翘腿” “会不会,金刚大捣榷”,这些在当郊流 传的谚语充分说明了陈氏太极拳已经成为了陈察瘤大的日常生 活内容。

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太极拳年会,不仅是陈氏太极拳竞技的舞 台,同时,也成为以陈氏太极拳搭台来发展温县和焦雁经济的重 要形式。陈氏太极拳还进入了学校,它已经成为焦作市备中小学 中体育课程内容的一个部分,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 爱国爱家品德方面发挥着作用。每年大批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 者来到温县陈家沟认祖归宗,学习陈氏太极拳;当地政府也派出 拳师到世界各地授拳,增进了对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总之,不 论在健身和竞技活动中,还是在经济、节庆礼仪活动中,以及对 外文化交流、教育领域的课程内容等社会活动中,陈氏太极拳都 发挥着多种功能。

第二节陈氏太极拳的类别和本体模式

一、陈氏太极拳的类别

在对前面的少林武术进行分类时,我们已经讨论了少林武术 的分类原则,即“力求避免主观的、人为的分类因素,以研究对 象业已约定俗成的原生原则,并遵循各子项之间不相容的原则, 对少林武术的内容进行分类”。我们对陈氏太极拳的分类,仍然 遵循以上原则。

由于不同学者对自己所阐述问题的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 对于陈氏太极拳的分类有着不同的分类原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资料,我们发现大多数学者,要么,只对陈氏太极拳的套路形式 从动作架式上进行了归纳;要么,只对陈氏太极拳的推手进行分 析。研究分析显得较为片面。因此,我们试将陈氏太极拳作为一 个整体系统,较为全面地探讨陈氏太极拳的分类问题。在此,笔 者认为,从陈氏太极拳继承关系上可将其分为大架和小架。在大 架基础上又产生出新架;在小架的基础上产生出忽雷架和赵堡 架;形成了大架、小架、新架、赵堡架和忽雷架五种不同动作特 点的架势共同存在的局面。其不同的架势又有其各自不同的套路 (图 17 )。

浏览24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