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本章着重论述了中州武术文化的成因、发展轨迹及其特征。 中州武术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州地域特定的地理环 境、政治、经济和社会风俗的作用与中州武术的产生和发展密切 相关。中州地形,大体上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有连绵起伏的山 地、丘陵和盆地,东部是辽阔的平原,中间有黄河横亘。其地理 位置承东启西、通南达北。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多姿多彩的 中州文化,同时,也为中州武术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丰腴的 沃土和充足的养分。从历史承继关系来说,地理环境是社会风俗 习惯形成的首要原因。复杂的中州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州人粗犷刚 烈、尚武尚勇的性格。社会的动荡、频繁的战争,强化了中州地 域的人民形成尚武尚勇的社会风俗,这种风俗延续不衰,促进了 中州武术的形成和发展。农耕文明是中州文化诞生的主要经济土 壤,也是中州武术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强权政治和宗法制度构 成了中州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政治结构,这种结构深深地影响着 中州武术的发展。家族式的武术组织结构就是“家国同构”政治 结构的反映。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使武术与政治发生着千丝万


  • 杨玉厚主编:《中原文化史》,郑州,258页,文心出版社,2001。 缕的联系。一方面,统治者将其作为培养接班人的教育手段和护 国强兵的军事工具;另一方面,为了统治地位的稳固,又在某种 程度上对其进行压制。


中州武术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期,这两个 时期又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中州武术的成形阶段、中州武术的发 展阶段、中州武术的成熟阶段和中州武术的繁盛阶段。

中州武术文化的主体性、兼容性、辐射性和创新性构成了中 州武术最为明显的文化特征。

 

第三章禅拳一体的少林武术

第一节少林武术概述

一、少林武术概念的界定

有关少林武术的名称,从古至今存在着许多称法,如武、手 搏、角艺、少林拳法、少林棍法、少林功夫、少林武功、少林拳 术等。少林拳是“少林寺拳法”的简称,明代的《五杂俎》、清 代的《清稗类钞》都称“少林寺拳法”。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少 林武术①。现任少林寺主持释永信方丈将少林武术称为少林功夫。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特征或本质(以及本质属性)的思维形 式”②。任何事物的概念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人们认识的不 断深化,对概念的表述也随之深化,人们对少林武术概念的界定 也是如此。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人们社会实践的不同, 对少林武术概念的表述,大体上可以分为少林武术体育说、少林 武术文化说、少林武术宗教说和少林武术综合说等几种。如少林 武术是少林拳术和械技的统称③;少林武术是我国最早的武术流

  • 吕红军:《嵩山少林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形式逻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80


I③登封体委编印:《少林武术研究》,(-), 1982

派之一,少林功夫是全中华民族的骄傲①。这些概念是从少林武 术的体育属性出发而界定的,认为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一部 分,是我国武术流派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采用这样 的界定方式。《少林寺武术百科全书》中认为:“凡少林寺僧和 俗家弟子演练和整理、创编的拳、械及其他武术套路功法和寺外 自称是少林武术,并且符合少林武术风格特点的武术套路,都称 少林武术。”②可以说,这是第一次就少林武术这一名称进行的 较为正式的界定。这一界定仅仅是一种描述性定义,并没有揭示 少林武术的本质特征,它只是回答了什么是少林武术,即只是 说明了少林武术的外延。那么,少林武术是什么,即它的内涵 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这一定义没有给出。概念反映着事 物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我们研 究问题的逻辑出发点。我们只有通过对事物本质的不断追问, 才能最终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张国臣( 1999年)认为③,少 林武术是我国著名武术流派之一,是少林文化的奇葩。释永信 (2003年)认为气 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 境中历史的形成,以紧那罗王信仰为核心,以少林寺武僧演练 的武术为表现形式,并充分体现禅宗智慧的传统佛教文化体系。 张国臣和释永信二人的定义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少林武术的文化 内涵做了较清晰的表述。他们认为,少林武术是我国武术流派 之一,是一种佛教文化体系。他们把少林武术看做是一种文化 体系,使我们对少林武术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但是,应该看 到的是,在他们的界定中忽略了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下位

  • 德虔:《少林功夫词典》,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7

  • 少室山人:《少林寺武术百科全书》,京华出版社,1992

  • 张国臣:《中国少林文化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 释永信:《少林功夫文集》,少林书局,2003„ 概念,应该反映出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据此,笔者认为,应 该根据概念界定中的属加种差的界定原则对少林武术的概念加 以重新界定。中国武术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攻防技击价值,即攻 防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一种流 派,只是在技术演练特点上有着自身的个性,但它与其他流派 ―•样都具有攻防技击的属性。少林武术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和 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演练风格和精神价值取 向,这是少林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术流派的特质所在,但少林武 术的这些特质相对于中华武术而言是一种非本质特征,反映的 只是种与种之间的差异。


因此,笔者对少林武术作如下界定,少林武术是民间武术 及中原地域文化与少林寺特定环境中的佛教文化相互结合,而 形成的以少林寺武僧集体演练的武术为表现形式,既具有中国 武术特征,又体现学佛修禅方式和佛教思想的具有独立体系和 多种社会功能的武术项目。少林武术既是中印文化融合的产 物,又是少林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少林寺 僧和俗家弟子演练和整理、创编的拳、械及其他武术套路功 法,以及寺外自称是少林武术,并且符合少林武术风格特点的 武术套路和功法。

以上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少林武术概念的不同界定,以及笔 者本人对少林武术的界定。从总体上讲,这些界定方式随着对少 林武术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少林武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地位的不 断提升,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人们对少 林武术的认识,已由原来的仅仅是中国武术的一个拳种的技术层 面的认识,逐渐上升为能够体现丰厚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文化载 体和体现禅宗思想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然而,正如列宁所认 为的那样:“所有的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 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的各方面联系。①”因此,随着时空的 变迁,少林武术概念还将会被赋予新的意义。

二、少林武术发展概况

少林武术也称少林功夫。它最早起源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嵩 山腹地的少林寺中,有“武以寺名,寺因武显”之称。据《登封 县志简编》( 1979年)中记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年)为跋陀建少林寺于今河南登封西北二十五里五乳峰下的 少室山北麓,这里四面山岭环抱,丛林茂密,地势雄绝。魏明帝 孝昌年间(公元527年左右),达摩从印度来到少林寺,他在跋 陀开创的基础上,重整旗鼓,大量招收教徒,寺院日日兴隆。至 唐宋年间,寺内竟拥有田地一万四千多亩,和尚达一千余人,成 了闻名中外的最大佛寺,确立了禅宗祖庭的地位。

随着少林寺禅宗地位的确立,前来皈依者中不乏武师武士。 为了适应寺院周围自然环境,达到修禅的最佳效果,以及保护寺 内经济财产的安全,这些身怀绝技的武僧之间相互观摩切磋,取 长补短,研习传授,这就是少林武术的由来。

隋末,昙宗等十三人辅佐李世民战胜王世充,为唐王朝立下 了赫赫战功。战后李世民对少林武僧义举大加封赏,赐地40顷, 水碾一具,并准许习战阵弓马之术。此事件不仅使少林寺获得无 上荣耀,而且也使少林武僧的武功名扬天下。少林寺因此才以武 显于世,并成为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集散地”。正如明代傅梅 诗中所云:“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②”

浏览27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