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初学拳时,就须对于教 者的每手每势动作及神气,要切实注 意,并须细细地体会自身上的感觉, 以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宜贪多学快。 如这样子学法,能学一年,了解一 年,虽是学得很慢,但在实际上却是 很快的。假如贪多学快,一切都不注 意,到学会之后,一经检查,全不对 路,尚须从头细改。这样子的学法, 虽是会得很快,反而是慢了。关于这 —点,学者须注意。
(二) 在一套拳学完之后,还不 能就算会了,尚须反复地多练些日 子,细细体会其味道,并须要将它连 贯起来,使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心神意气成为一个整体,然后身心就 会感到愉快,这才算是学会一趟拳。 但是这也不过是在大体上算是会了。 至于细微的道理,还有待于天长日久 地钻研。盖学问是无止境的,不能以 此就满足了。
(三) 在练拳有了以上基础之 后,就可进一步地学习行功运气的功 夫。这种功夫,是在练拳时以心行 气,以气来运身,以心意牵动着气息 作深长的呼吸,以鼓荡着身体来作拳 动作,一切开合的动作,使其如长江 大河之水,有滔滔不绝之势,又要有 如抽丝挂线,行云流水,绵绵不断之 形,又要迈步如猫行,举动轻灵,圆 满无缺。
(四) 在行功动作的稳静上,这 一步功夫要好好地用心将它做好,不 可稍有马虎,这是要紧的。其要领是 先以心意来作想,如何才能做到稳 静,如何才能做到清醒,如何才能使 智慧澄清,如何才有虚无灵机的气 势。
(五) 先师杨澄甫先生曾说:古 人练拳,是分四步功夫。
练体以固精。即是练架子的功 夫。在筋肉方面,使其增强弹力。在 关节方面,使其增强活动。在骨骼方 面,使其坚实,精髓充满。
练精以化气。即是行功养气之 功夫。使其饱满之精髓,化成充实之 中气。
练气以化神。即是养气藏神之 功夫。在练得气足精满之后,再朝夕 锻炼下去,即会发现神明的灵智。有 了这种灵智,无论用之于任何事务, 都可以达到适当之处,不独是打拳推 手而已。
练神以还虚。即是在静极默笃 之后,养虚灵之功夫。在练出了神明 灵智之后,又将它藏之于内心骨骼之 中,含而不
(一) 在初学拳时,就须对于教 者的每手每势动作及神气,要切实注 意,并须细细地体会自身上的感觉, 以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宜贪多学快。 如这样子学法,能学一年,了解一 年,虽是学得很慢,但在实际上却是 很快的。假如贪多学快,一切都不注 意,到学会之后,一经检查,全不对 路,尚须从头细改。这样子的学法, 虽是会得很快,反而是慢了。关于这 —点,学者须注意。
(二) 在一套拳学完之后,还不 能就算会了,尚须反复地多练些日 子,细细体会其味道,并须要将它连 贯起来,使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心神意气成为一个整体,然后身心就 会感到愉快,这才算是学会一趟拳。 但是这也不过是在大体上算是会了。 至于细微的道理,还有待于天长日久 地钻研。盖学问是无止境的,不能以 此就满足了。
(三) 在练拳有了以上基础之 后,就可进一步地学习行功运气的功 夫。这种功夫,是在练拳时以心行 气,以气来运身,以心意牵动着气息 作深长的呼吸,以鼓荡着身体来作拳 动作,一切开合的动作,使其如长江 大河之水,有滔滔不绝之势,又要有 如抽丝挂线,行云流水,绵绵不断之 形,又要迈步如猫行,举动轻灵,圆 满无缺。
(四) 在行功动作的稳静上,这 一步功夫要好好地用心将它做好,不 可稍有马虎,这是要紧的。其要领是 先以心意来作想,如何才能做到稳 静,如何才能做到清醒,如何才能使 智慧澄清,如何才有虚无灵机的气 势。
(五) 先师杨澄甫先生曾说:古 人练拳,是分四步功夫。
练体以固精。即是练架子的功 夫。在筋肉方面,使其增强弹力。在 关节方面,使其增强活动。在骨骼方 面,使其坚实,精髓充满。
李雅轩傍氏太极参茂席耕
练精以化气。即是行功养气之 功夫。使其饱满之精髓,化成充实之 中气。
练气以化神。即是养气藏神之 功夫。在练得气足精满之后,再朝夕 锻炼下去,即会发现神明的灵智。有 了这种灵智,无论用之于任何事务, 都可以达到适当之处,不独是打拳推 手而已。
练神以还虚。即是在静极默笃 之后,养虚灵之功夫。在练出了神明 灵智之后,又将它藏之于内心骨骼之 中,含而不
要的是先将呼吸做到深长,其次找呼 吸的顺随,使其能配合着身势的动荡 形势而做到自然舒适,不要有勉强、 有拘滞之处,这样才是正确的。但这 样细致的功夫,在初学时不易做到。 盖初学这个时期,每练稳静调息这步 功夫,最容易心烦意乱,烦躁不安, 以致悟不下去。如发现这种情形,仍 要努力克服,耐心缓缓地去找,心中 不要急,日子久了,自会找到。如不 能耐心地去找,或是粗心浮气用压制 的办法,将气硬压制下去,去做深长 呼吸配合动作,那就始终找不到身心 的舒适自然,这是很要紧的,不然就 走错了路,弄得一身皆不舒适。
(二十六)在呼吸与动作配合方 面,每逢架式的开大宜呼,每逢架势 的收小宜吸,但这是大致的情形,如 必要时须有变通。假如在练功时,为 了细致地体会劲的所在,重心的端 正,身心的安适,这需要很慢的动作 才能体会得到。如果快了,是不行 的。动作既如此缓慢,在呼吸方面不 可能也随着慢到这步情形,这就须采 取加一口气的办法,以做到呼吸与动 作的相配。万不可使呼吸之气闭在胸 部,以等待着动作去做配合,则会全 身不舒服,如长期不舒服,或生病亦 未可知。
如以单鞭掌这个动作来说,往左 边一带这个动作,应是吸;第二个动 作往右边一挂,这应是呼;但往下的 第三个动作,是开单鞭掌,这又是须 呼。在这个时候以前,气已是呼出去 了,不可能还有气再往外呼。在这种 情况下,就要采取加一口气的办法, 在完成往右挂的动作之后,将要往左 开步之时,需要身势往下一沉,就在 这往下一沉的时候吸一口气,在打单 鞭掌的时候,就又可以随着开势做出 呼气的配合,以做到身心舒适自然。 所谓加一口气的办法,就是这样。以 后凡有呼吸赶不上动作的时候,就采 取这种办法,不要用闭气等待的办 法。在练功时,如一时找不到舒适自 然的配合办法,要有耐心的静下心去 想,身势放松了去体会,就一定会找 到味道。万不可以求之太急,而在心 忙手乱之中,硬要一下子强制着将气 意压下去,以做到呼吸深长配随。
(二十七)守窍之说,是在练功 未出势之前,在做预备工作时,就要 做静心的功夫。先以意将散在外面的 思想,把它收拢来,使其集中在印堂 间安定下来。俟其集中安定之后,又 要意识自印堂徐徐下到鼻端,到达准 头间,而后又由准头顺着承浆下到心 间,它在心部要多守一个时间,等到 杂念摒除了,心里一点往外想的意思 也没有了,完全将在外散着的思想统 统收回来了,身心也舒适了。在这个 时候,口中定有甜液生出,身心感觉 非常地畅快。有了以上这种情形之 后,再将思想意识徐徐地将它放下 去,到达丹田。从此就以丹田为家, 思想意识在丹田里主宰一切,所有的 动作与呼吸,无一不是由丹田里主 宰,丹田里牵动,丹田里供给的。如 此则一切动作和呼吸才有底劲,才有 根基,不然一切全是浮的,全是漂 的,全是零乱的,切记。意识是在丹 田作为主宰,但是呼吸之气,不是死 死地压在小腹内不动,而是深长的上 下牵动的,是有换发的,是有灵感
的。如不是这样,对身体就一定有 害。因为人是秉气血而生,如气血畅 通舒适,人身即健康。如气血凝滞 了,日子久了,就会发生疾病,所以 太极拳老论上教人有气以直养而无害, 劲以曲蓄而有余之说。由此可见,气之 到达丹田,不是就死死地压在小腹,一 点也不动,而是有收放,有鼓荡。盖气 行则血通,血通则人健,这是有一定道 理的。
(二十八)天天做气血贯通的功 夫,久而久之,气血能随着人的意识 而走,意识到哪里,气血就到那里; 气血到哪里,力量就到那里,无论意 是用在何处,用在身上的哪一部分, 气血劲道就会很自然地随之而到达那 一个部位,其应如响,百无一爽。
(二十九)在练功夫方面,一要 有恒心,不因有困难就间断;二要不贪 多学快,不要以会的多为能,而是要徐 徐地吸取滋味,细细地思悟,如日子久 了,万无不进步之理。如其只图学快, 描画其表面,不体内容,就不容易学 好。
(三十)太极拳的功夫,不是只 吃些苦操练,叫筋骨皮肉受些痛苦, 就会学好功夫的,而是还要思悟,还 要体会才行。操练是外面的功夫,思 悟是内里的功夫。太极拳是内外兼 修,身心并练才行,不然就对身心的 健康效果不大。练出来的姿势,也不 够优美,外行看到还可以,但内行看 到就没有味了。
(三十一)每练功时,要先以心 意作想,使身势全部关节放松,并且 要放得很松,要将身势松得如软若无 骨样。然而它不是死姬攵巴的软,而是 以神气将身势鼓动起来的。它动荡起 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弹力。假如发 出去时,它有很强大的入里透内性, 头部虚灵上顶,不是僵直上顶,要有 活动虚灵的气势,两臂松得又沉又 重,似钢铁样的重,而不是似钢铁样 的硬,两拳如软姬炬的铁之重,而不 是拳头握紧,如握紧就松不下来,打 出去就不能入里透内了,两臂如软节 钢鞭,又软又重,而不是挺硬。两腿 上之软弹力很强,将身上的体重负 着,如火车车厢下之大盘簧,将火车 厢托着一样,又如河水之托着重载之 船舟,又活动又沉重,其道理劲道可 想而知之。其他如顶头拔背、垂肘松 肩、沉气坐胯等规矩,前面已说过。总 之,练功是要本着规矩去练去想,就彳艮
浏览27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