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气功的发气(外气)方法
气功发气(外气)是一个以调气(和气)、练气(呼吸)、运气(行气)和养气(正气)为基础,通过长期调一练一运一养的气机修炼,不断培育正气,厚积薄发的过程,主要包括整体发气(外气)法、内外发气(外气)法、体内发气(外气)法和发气(外气)疗法四种方式。
(1)整体发气(外气)法。易家强调阴阳平衡,发的是生生之气;儒家修齐治平,发的是中和之气;道家内圣外王,发的是合和之气;医家扶正祛邪,发的是内在正气。诸子各家通过阴阳平衡、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和扶正祛邪,练就整体发气功夫,从内向外勃发正气。
(2)内外发气(外气)法。内外发气法是以丹田为中心,从内向外发气的过程,具有荣于机体脏腑,经络气血,肌肤、外表?使内外气机合和一体的作用。
(3)体内发气(外气)法。体内发气法是把丹田之气,通过一定途径发放到体内各个部分,或某个局部器官,具有滋养机体,平衡内部气机等作用。
(4)发气(外气)疗法。发气(外气)疗法是一种以外气为象征、标志或暗示物,配合安慰剂、语言、心理催眠暗示等多种方式的符号疗法,旨在帮助个体平衡心理,治疗多种心身疾病。该疗法与带有特异功能和神秘主义色彩的“外气疗法”有着本质区别,不可同日而语,混为一 谈。
第五节 传统医学修炼模式
传统医学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模式,即中医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模式,主要包括四气调神、阴平阳秘、调神炼意(自我调神、心主神明、移精变气、内视调神)、扶正祛邪、中气合和、脏腑运气、经络穴位、形神合一、气血津液、药食相辅等十大模式。本节择重做一简要诠释。
一、四气调神修炼模式
四气调神修炼模式是《黄帝内经》提出的一种遵循四气运行特点调和心身气机,扶正祛邪,预防为主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模式,主要包括顺应四气调神原则养生以及悖逆四气调神原则害生两方面内涵。
(一)顺应四气调神则养生
《黄帝内经》认为春天为生气,夏天为长气,秋天为收气,冬天为藏气。根据四气调神原则,《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随春夏秋冬四季生、长、收、藏变化规律进行调神练意的人一气互动思想和方法——四气调神修炼模式。春天为生气,夏天为长气,秋天为收气,冬天为藏气,其气及所养各不相同。故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的经典论述。
1.春生
春生是指春天的三个月,天地万物推陈出新,生气勃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调生气为要。当早起晚睡,在庭院中阔步行走,披开 发髻,舒缓形体,使情志充满生机,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顺从春气而养生。违背了这个道理,悖逆了春气的规律,就会损伤肝气,夏季变为寒气,少阳不能发生,适应长气的能力减弱,肝气内郁 而发生病变。《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2.夏长
夏长是指夏天的三个月,万物繁荣秀丽,天地二气交合,万物开花结果,以调长气为要。当早起晚睡,不要厌恶炎炎夏日,使情志无怒气,像华丽的花苞秀丽开放一样宣泄体内阳气。顺应夏气而养长。违背了这个道理,悖逆了夏气的规律,就会损伤心气,秋季变为疟疾,太阳不能生长, 适应收气的能力减弱,心气内虚,冬季重复发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疲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3.秋收
秋收是指秋天的三个月,万物成熟收获果实的季节,以调收气为要。当早起早睡,像雄鸡一样,天亮起天黑睡,使情志安舒宁静,以缓和秋天肃杀的影响。收敛神气,不让意志外驰,使秋气平和,肺气清静,顺应秋气而养收。违背了这个道理,悖逆了秋气的规律,就会损伤肺气,冬季变为泄泻,太阴不能收敛,适应藏气的能力减弱,肺气焦热出现胀满。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
4.冬藏
冬藏是指冬天的三个月,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河水结冰,地面冻裂,以调藏气为要。切勿扰动阳气,早睡晚起,起居以日出日落为标准。使情志像埋伏藏匿,像藏有私情,或像已有所得一样平静安舒,避免严寒保持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而致闭藏的阳气受到影响,顺应冬气而养藏。违背了这个道理,悖逆了冬气的规律,就会损伤肾气,春季变为痿厥,少阴不能潜藏,适应生气的能力减弱,以致肾气衰弱。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圻, 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二)悖逆四气调神则害生
《黄帝内经》认为,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终始或万物生死的本源,顺从它就能够生存,违背它就会死亡;把违背当作顺从,就会使机体和环 境相互格拒,造成灾害。故主张根据一年四季、四气变化特点,应时练功、养生、医疗,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未病先治,防患于未然。而反对疾病发生了才去治疗,战乱已经形成才去平定的应急做法。这就等于口渴了才想到挖井,遇到了战乱才想到去造武器,岂不为时晚矣?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 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二、自我调神模式
自我调神模式是中国易、儒、道、医诸子各家气功、养生修炼的基本模式之一,包括指导思想、饮食、起居以及以调心为中心的心身形综合调节多方面内容。《黄帝内经》提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自我调神思想和方法。
(-)基本思想
《黄帝内经》调心的基本理念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从而“形神合一” —小、身、形合和一体。
(-)基本方法
1.《黄帝内经》注重“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即避免滥吃、滥喝,起居毫无规律,过劳、过闲等不良生活方式。
2.《黄帝内经》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适时防风寒,避暑湿,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黄帝内经》主张和气、顺气、少私寡欲、颐养心神,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愤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浏览3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