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翻手之源流
八翻手为少林派之嫡系,八翻手又名子母拳,以其变化无穷而得名,又 名岳氏连拳,相传宋岳武穆得散手于丽泉山僧,其初仅九手,后变为二十手, 更分左右衍为三百六十手,其腿名勾腿盘旋法,后人名之曰岳家散手。清同 光之际,雄县刘世俊老前辈(即雄县刘)得其真传,授徒于北京护军营,刘 公敬远(名德宽,人称大枪刘)从而学焉,遂择其精华编为八路,左右互练, 一路既尽,辄翻转身法,再接一路,而其劲不断,连续变化,神妙莫测。此 拳尚有中八路和后八路以及敬远公同年查君所编之夫子拳,皆发源于岳氏散 手,着劲、手法均出一辙,此拳朴实而不华,然得此已足升堂入室,故在精 而不贵多耳,学者幸勿因其不华而轻视之。
二、八翻手之优点
- .关于运动宗旨:此拳式路简单,动作顺适,持久练习,可以助人体之自然发育,加之左右互练,更无偏颇之弊,深合各级年龄的人锻炼,得以体 魄之健壮,且富有兴味,人不厌倦,长久练习,则体力可转弱为强、神经敏 捷、智慧日增。
- .教练方法:个人练和团体练均宜,虽按动作施以口令,但不影响其应 用和精神集中。整齐雄壮,动作一致,尤为特色。
- .关于应用:习拳为防身自卫,保卫国家,以讲求应用为最要。然徒恃 血气之勇,未必能胜,故须研磨着劲以术制人。此拳各路之中,无一式不有 着,且无一式不讲劲,刚柔进退,变化神奇,可玩敌于掌股之上,沉着稳固, 更非花招赘势,徒悦人耳目者可比。至于各路动作,所包含应用之法,第一 路为攻防并用法,第二路为正面捋打法,第三路为侧后面捋打发,第四路为 擒拿靠打法,第五路为捆拿推掷法,第六路为捆锁挤掷法,第七路为截拿捆 打发,第八路为摆肘压打法等等,总括言之,凡捋、打、擒、拿、推、按、 拦、截、滚、肘、靠、压、挤、锁、捆、掷等法,无不应有尽有,包罗诸法。
三、八翻手之特长
凡各种拳术,均各有其特长,如太极拳之长于柔化,形意拳之长于勇速, 八卦掌之步,潭腿之腿,长拳之敏捷纵跳等,皆各有其独到之处。八翻手之 特长有:
- .专为搏击敌人之要害。
- .毁伤敌人之四肢,其用于制胜者为掌与拳;其着主要为捆与拿。盖必 制敌于死命,不容其有丝毫抵抗之闲,而我可策万全,其刚而有应变之能, 或上制敌手,或下制敌步,每路动作以捋手当先尤为独到。其他着法,则千 变万化,可随心所欲耳。
四、八翻手之锻炼要领
在本书所讲的是八翻手各路中特有的几种手型、步型、步法和腿法。至 于手法的讲解,因在各路中对着法的应用,手法的要领均要详细解说,此处 就不多赘述。关于名称虽与其他拳种叫法殊异,然名虽异而其式实相同也。
基本手型、步型、步法、腿法、身法:
四肢紧卷,以大拇指堵压拳眼。但大拇指不得突出食指之中关节以外, 腕与拳均须平直,不要仰腕与弯拳,发拳时拳眼向上。
①扑面掌:五指微屈,自然并拢,掌心微凹向外,指尖斜向左侧成横掌, 手、腕、臂稍弯曲成弧形(以右掌为例)。
②披面掌:五指微屈,自然并拢,与扑面掌要求相同,唯掌心向里,指 尖倾斜向上,屈肘仰臂(小臂微仰向上与掌成坡状)。
③横拦掌:四指自然伸展,大拇指尖微屈贴于食指侧,掌心斜仰向上。 横拦掌另一形式,此式意在以小臂拦击敌之腹胁,以诱敌之手来格也。因用 法不同,其形式亦异,左(右)臂微屈横向前伸,掌成半握拳,拳心向上, 左(右)肘尖贴于右(左)拳背上,为防敌之拗我肘臂与手指也。
④贯耳掌:五指微屈并拢,指端向前,掌心向里,小指与掌根微斜向上。 因用时以掌根兜击敌之耳门,故须突出掌根之劲。
①乘骑步: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向里扣,屈腿下蹲,如骑马时两 膝内扣夹马相似,收腹提肛,臀不外翻,重心在两腿之间。
②丁八马步:两腿前后分开,屈膝半蹲,小腿垂直,大腿与地面平行, 前脚尖向前微向里扣,后脚尖横向外展,上身正直,不前栽后仰,左偏右倚。
③虚步:两脚前后相距约一脚或稍大点,两腿弯曲半蹲,重心在后腿上, 两脚跟前后相对,前腿膝部稍弯曲,脚尖点地,并略向里扣,后脚外展 约 45。。
④歇步(亦叫剪子股):两腿交叉相叠,后膝吻合于前腿弯处(即委中穴 处),屈膝下蹲,前脚全脚着地,脚尖横向侧前,后脚跟离地竖起,后脚尖里 扣斜向前。此步型在八翻手第一路中有高低两种,高的即剪子股步,低的即 为长拳中的歇步。
⑤W字步:两腿稍屈,前后两脚约距一脚半,或稍远些,重心偏于后腿, 其形如符号中的字,故名之曰<字步。前进时,用此步型,会发出后 蹬、前踩、上拱、前推之劲。本拳第五路中的推山掌式即为此步型。
⑥拗步:异侧手脚在前即为拗步,前腿微屈,膝不前顶,后腿膝稍挺, 但勿过直,前脚尖稍向内扣,后脚跟略向侧摆。
①勾腿盘旋法:此步法系本拳法中的基本步法,别的拳种也用。其法, 前脚绕内圆弧外摆前踏,后脚随即绕外圆弧向前进步,脚尖里扣,以备扣住 敌人之脚向后勾撤。
②进步:前脚前进半步,接着后脚向前跟进,依次前进称为进步。
③上步:前脚进半步,接着后脚前进一步,后脚落在前脚前,谓之上步。
④跟步:前脚进半步,后脚随之跟进半步,后脚落于前脚后边约距一脚 或一脚半,谓之跟步。
⑤撤步:后脚向后退步后,前脚随之后撤半步接近后脚,变为虚步,脚 尖着地,后腿半蹲,收腹提肛,蓄力待发。
⑥卸步:前脚向后撤回半步,脚尖点地,敛势蓄力以备进着。
⑦并步:后脚向前足靠拢并步,两脚平行向前或前脚直前,后脚外展约 45°,两脚跟靠近。前脚横立,后脚向前脚横并,两脚尖平行,均称之为横 并步。
⑧摆步:前脚弧形前进,落脚时脚尖外摆,谓之摆步。
⑨扣步:前脚弧形摆步前进,后脚向前上步,落脚时脚尖里扣,谓之 扣步。
⑩盖步:后脚提起向前横脚迈进,落于前脚之前,脚尖外展约45。,势子 高低随动作需要而定。
⑪垫步:后脚向前迈进,在靠近前脚跟时,用力踏地震脚,以助拳势之 劲力,然后前脚再进。
①戮脚:左腿支撑,用力着地勿使动摇,右脚抬起,脚尖外展向前横踹, 高在膝上,低在胫骨,劲力着意在脚跟、脚心之间,用以点、截、挫之法。
②踢脚:右脚在前,左脚向前成盖步,左腿作支撑,右脚高抬前踢,脚 掌着力,高在敌腹,低在敌裆。
手、眼、身、法、步在武术中,不论什么拳种,都要求很严格,因为它 可以正确姿势、顺达劲力,所以身法在武术中特别重要,尤其技击,就更需 要有一个眼到手到、身灵步活的好身法,方能达到进退攻防、变化神奇、随 心所欲的境地。
①头顶项竖,松肩垂肘。头为全身之主,头正则精气贯顶,精神振作, 动作敏捷,无迟重之虞,但必须松沉自然,勿使项挺僵硬,以致周身动转呆 ,滞不灵。
②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由于头部向上顶,腰部向下沉,使脊背有上下 互拔之劲,加之两肩松沉,肩窝后吸,胸部内含,肘下垂,几个部分的联合 动作,可使周身发出上拱、前催之劲。并能使气沉丹田,动作沉稳扎实,下 肢稳固,浑身完整一致,但勿含胸过度,致使凹胸弓背。
③收腹提肛,松腰塌胯。拳术中,不论动作的灵活敏捷,或是身法之顺 达中正,其主宰在腰,“如不得势,腰腿求之”。同时前栽后仰,臀部外翻突 出,这不仅是没有收腹提肛,且腰也没有松开,因之每一举动,都要注意收 腹提肛,松腰塌胯,使腰脊和尾闾中正,促进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全身贯 通,出着发劲就自然运用自如了。但切勿过分收提而造成呼吸紧促,胸腔闷 涨,下盘失根。
五、关于锻炼步骤与教练方法
八翻手式路短小精干,动作简练朴实,易学易记,但劲力刚柔、身法、 步稳却不易掌握,故在习练中需分段掌握,按段教练。第一阶段是基础阶段, 第二阶段是巩固阶段,第三阶段是提高阶段。
- .基础阶段。在初学阶段,首先让习练者掌握姿势与基本动作的要领, 尤其要求动作的举止合度及势法的中正,通过锻炼以培养耐力、速度、柔韧 等身体素质。在基础阶段的教学方法,应以分解教学为主,一动、一势要反 复练习,这样既可使习练者学会动作,掌握要领,正确姿势,同时通过反复 练习,增强体质,坚实体魄精神。
- .巩固阶段。这个阶段的教练,着重使基本动作连贯起来,使动作更加 熟练正确,整个姿势舒展自如,要有连绵不断的气势,突出周身的完整性, 提高反应能力和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
- .提高阶段。这一阶段是在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练提高,在 姿势上要求更加连贯顺达,势正着圆。在劲力上要求发于根,顺于中,达于 梢(即所谓劲顺力达)。在动作上要身灵步活,快速敏捷。更主要的是,在一 着一势的锻炼实践中,悟出一着一式的攻防含义和使用方法,逐渐达到意、 气、劲力融会贯通,达到心领神会,意到劲发,势换劲连,快慢自如,步稳 身灵,节奏协调,刚柔相济,势法、劲力自然恰到好处。
浏览2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