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是血液的化生之基。它运化水谷精微产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 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肺是血液的化生之力。两者共同推动机体的营气和津液化生为血 液。《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心生血”的论断。清张志 聪《侣山堂类辨辨血》:“血乃中焦之汁……奉心化赤而为血。”《黄帝内 经•灵枢经•营卫生会》:“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 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②
肾是血液的化生之本。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之一。肾精充足,血液化生有源,有助于促进脾胃化生血液;肾精不足或 肾不藏精,则导致血液生成亏少,甚至出现肾亏血虚的病理症状。
血属阴,主静,运行于脉道,循环不已,流布全身,以发挥其营养全 身的生理作用。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主要包括人气、脉道、血液性状和病 邪四个方面。血液正常运行是多个脏腑协同作用的结果。
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其他任何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濡养和化神两个方面。
(1)濡养作用。血液濡养滋润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难经•二十 二难》提出了 “血主濡之”的观点。《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故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指受血而能摄。”①说明全 身各个部分的生理机能,无一不是在血液的濡养作用下才得以正常发挥 的。血液的濡养作用,明显体现在荣于外方面,包括濡养滋润面色、肌 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人体气血充盈,濡养正常,则面色红润, 肌肉壮实,皮肤、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肢体运动灵活自如。血气亏少, 濡养减弱,则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肤干涩,毛发不荣,肢体麻木,运 动不灵。
(2)化神作用。血液是人体精神心理或意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② 《黄帝内经•灵枢经•平人绝谷》:“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③说明人体的精神心理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持续营 养,只有血液充盈,才能产生充沛舒畅的精神心理活动。
(四)津液
中医学的津液学说,是研究人体内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排泄及 其与脏腑、精、气、血相互关系的理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④ “五藏化液”:清高士宗:“化液者,水谷入口,津液各走其道,五藏受水 谷之精,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也。”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官窍、形体的内在液体及 其正常分泌物,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津和液的合称,两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稍不同:质地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能渗入血脉内起到滋润 作用的称津;质地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和髓,起到 濡养作用的称液。《黄帝内经•灵枢经•决气》:“媵理发泄,汗出漆漆, 是谓津。” “谷人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 泽,是谓液。”①
津和液虽然有一定区别,但同源于水谷,生成于脾、胃,相互渗透, 相互补充,故常称津液,不作严格区分。
津液的代谢是指在人体内多个脏腑协同作用下,生成、输布、排泄水 液的生理过程。《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 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②
(1)津液的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小肠、大肠的协同配合而生 成。胃主受纳腐熟,“游溢精气”,吸收饮食水谷精微和水液。小肠泌别清 浊,大量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运行食物残渣至大肠。大肠主津,在传输 过程中吸收食物残渣的水液,排出糟粕。
(2)津液的输布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三焦等脏腑生理机能协同完 成。其中脾气转输布散津液;肺气宣降以行水液;肾气蒸腾气化水液;肝 气疏泄促进水行;三焦决渎通利水道。
(3)津液的排泄
津液的排泄主要通过尿液、汗液、呼气和粪便来完成。尿液是津液排 泄的最主要途径。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有滋润濡养和充养血脉两个方面。下面重点诠释 一下唾液的概念和作用。
(1)唾液的概念
唾液属于中医津液的范畴。在传统气功、养生、内炼功法和中医学中,唾液(俗称口水)备受重视。古代练功家称其为金津、玉液、琼浆、 甘露、玉醴、华池、神水。李时珍《本草纲目•人部》“口津唾”纲目称 作灵液、神水、金浆、醴泉,进而认为“唾津,乃人之精气所化”①。
他在《本草纲目•人部》说:“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 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 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 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长留,颜色 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故曰远唾不如近唾,近唾 不如不唾。人有病,则心肾不交,肾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气耗也。秦越 人难经云:'肾主五液: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入心为汗,自 人为唾也。'"②
在现代医学、生理学中,唾液是人体口腔内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以及众多散在唾液腺分泌,中性或偏酸(pH值6.6〜7.1),比重1.004〜 1.009,无色、无味混合性液体。正常成人每天分泌1〜1.5升,主要成 分是99%的水分,激素、黏蛋白、球蛋白、白细胞蛋白抑制剂、 磷蛋白、氨基酸、唾液酸(SA: N-乙酰基神经氨酸)、淀粉酶、溶菌酶、 过氧化物酶、酵素、维生素等多种有机物,Na\ K+、一和 er等多种无机物,以及一些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唾液包含血 浆的各种成分。
(2)唾液分泌的调节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一种神经反射性调节,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 反射。唾液分泌的基本中枢在延髓,在下丘脑和大脑皮层还存在更高级的 中枢。
在人们日常进食活动中,食物外观、气味、进食环境乃至语言文字描 述,都能形成条件反射,引起唾液分泌,例如望梅止渴。条件反射使机体 提前做好准备。通常在进食时,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调节唾液分泌的作 用同时存在。
(3)唾液的作用
唾液作用很多,古代养生家素有唾液“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说法。陶弘景:“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 病。”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九条。
①润滑软化作用。唾液含有大量黏液素,润滑口腔,湿润、软化及溶 解食物,引起味觉,便于食物吞咽,有助于消化。
②冲洗清除作用。冲洗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避免腐败物长期残 留,清洁口腔卫生,保护口腔健康。
③抗菌杀毒作用。唾液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有杀灭细菌和病毒的作 用,防治牙龈、咽喉、口腔病变。
④中和稀释作用。冲淡、中和食入口腔内的各种有害物质,避免中 毒,方便食物的咽下和吐出。
⑤促进消化作用。唾液中的淀粉酶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便于胃肠消 化吸收。
⑥防病治病作用。唾液腺具有抗癌、止血、止痛、促进伤口快速愈 合、治疗皮肤病等多种作用。唾液加速血凝速度,起到快速止血的功效。 唾液中含有大量生长激素,促进伤口愈合。人类唾液含有天然的止痛物 质,止痛效果是吗啡的6倍。
国外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黄曲霉素、亚硝酸盐等致癌物在和唾液接触 30秒后,出现稀释及抑制现象。说明唾液有很强的防癌抗癌效果。医学专 家认为,在口腔咀嚼食物30秒钟以上,基本上可消除其中可能存在的大多 数致癌物。
延年益寿作用。唾液腺激素可刺激人体造血机能,延缓身体各个组 织器官的衰老,预防老年性疾病,延年益寿。
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说:“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 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浏览3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