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气功修炼模式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 县,又说安徽省蒙城县)人,其生活年代大约与孟子同时。著有《庄子》 一书。现存《庄子》33篇,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内篇(7篇)当出自庄子 一人之手,其余各篇为外篇(26篇),是庄子后学作品的汇集。《庄子・ 养生主》属于内篇,系庄子本人所作。
庄子的气功修炼模式,在继承老子《道德经》思想的同时又有所发 挥,形成融逍遥养神、导引养生、内圣外王等于一体的庄子修道方式。从 战国中后期开始,逐渐成为道家和道教经典。
(三)道家气功修炼模式
春秋战国至两汉以后,道家以《道德经》《庄子》《易经》等的思想 和方法为指南,以道、太极、阴阳、八卦圆图为基本图式,融方术内炼思 想和方法于一体,逐渐形成带有道统特色的修炼模式:道家内炼模式,广 泛用于道家气功、养生修炼。
四、五行气功
五行气功,简称五行功,是一种以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 融合道家、武术、医疗等多家气功内涵而形成的气功、养生修炼技艺。
五行的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人观察宇宙自然现象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或 远古河图洛书思想的延伸。商周时期,古人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 素描述自然现象逐渐衍出一门五行学说。
“五行” 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尚书・周书・洪范》:“稣埋洪水,汩陈其五行。”①
五行的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人观察宇宙自然现象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或 远古河图洛书思想的延伸。商周时期,古人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 素描述自然现象逐渐衍生出一门五行学说。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生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初称五 材,后称五行,又称五气。《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 之,废一不可。”②《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 物。”五行,从朴素的自然、物质的五行到抽象的哲学五行,而有了广义 和狭义之别。
广义五行即天之五气,或一气生成的五气。《尚书正义》:“言五者, 各有材干也。谓之行者,若在天,则为五气流注;在地,世所行用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 时,列为五行。”③
狭义五行即地之五行。五行的最初含义同五材息息相关。《左传・襄 公二十七年》即持“天生五材”的说法。《尚书正义》:“水火者,百姓之 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古人以五行为基础,建立了五行学说,形成生克五行、中土五行和攒 簇五行等多种模式。广泛用于指导人们的养生、相法、医疗、建筑和日常 生活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形意五行拳便是根据五行生克特点,采取象形取意相结合的方式,将 劈、崩、钻、炮、横五种动作组合而成的传统拳法,由此衍出形意拳其他 多种功法内容。形意五行拳去掉武术、拳法、技击内涵,而以气功、养生 修炼为主题,即为形意五行功。
攒簇五行是一种用心意把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会聚于丹田的 传统内炼功法。
北宋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在《悟真篇》中强调了攒簇五行的概 念:“要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超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攒 簇五行,合和四象。”①传说明尹真人撰《性命圭旨-合和四象图》阐释 了功法的具体内容:“合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大不动,使 金木水火土俱会于中宫,谓之攒簇五行也。故曰精神魂魄意,攒簇归坤 位,静极见天心,自有神明至。”②坤位即下丹田。
合和四象,是一种用心意把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种象征吉祥的 动物,按照东、西、南、北、中的时空方位及攒簇五行原则,汇聚于丹田 的修炼过程。
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序》中,把攒簇五行、合和四象同归于五气朝 元、三花聚顶及炼神还虚状态。他说:“以身心分上下两弦,以神气别冬 夏二至,以形神契坎离二卦;以东魂之木、西魄之金、南神之火、北精之 水、中意之土,是为攒簇五行;以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 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故名曰五气朝元; 以精化气,以气化神,以神化为虚,故名三花聚顶……精、神、魂、魄、 意相与混融化为一气,不可见闻,亦无名状,故曰虚无。”③
《性命圭旨全书•合和四象图》:“四象者,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同属乎心。心者,象帝之先,灵妙 本有中之真无也。心若不动,则龙吟云起,朱雀敛冀而元气聚矣。虎金生 水,同系乎身。身者,历劫以来清净自无中之妙有也。身若不动,则虎啸 风生,玄龟潜伏,而元精凝矣。精凝气聚,则金木水火混融于真土之中, 而精神魂魄,攒簇于真意之内。真意者,乾元也。乃天地之母,阴阳之 根,水火之本,日月之宗,三才之源,五行之祖;万物赖之以生成,千灵 承之以舒惨。意若不动,则二物交,三宝结,四象合和,五行攒簇,俱会 入中宫而大丹成矣。故紫阳云:'五行全要入中央。'盖此之谓也。”①
其大意是说,四象和五行合和,由真意统驭而归于丹田,才能炼成大 丹。四象和五行关系是:东方青龙和肝属五行之木,即龙木;南方朱雀和 心属五行之火;西方白虎及肺属五行之金,即虎金;北方玄武及身属五行 之水;土居中位。龙木生火,木、火同属于心,即心之元神。心为五行之 本,其灵妙在于有中之真无。心不妄动,则心之元神内敛,元气会聚而不 散。虎金生水,同系于一身。身历来以清净真无为妙要。身不妄动,虽有 虎啸风生,则玄龟依旧潜伏静定,而使元精凝结,元气会聚。精凝气聚, 则木火金水融于真土之中,精神魂魄均在真意的统驭之内而合和一体。真 意,又称乾元,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之气或心之元神,万物均由它生成。 心意不动,则元精、元气相互交合,人身精、气、神三宝凝结,青龙、白 虎、朱雀、玄武四象合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攒簇,同归于中土真 意,炼成大丹。因此,紫阳真人张伯端强调:“五行全要人中央。”
3.中土五行
中土五行是一种在木、火、土、金、水五行中,以土为中心,土控四行的五气运行模式,简称“中土五行”。它来源于中国古代河图洛书的时 空方位和季节时令思想。《悟真篇》:“四象五行全借土,三元八卦岂离 壬。”①“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②后为气功、养生内炼,守 中致和、中和功等修炼方法的理论基础。
第五节医疗气功阶段
中国传统的医疗气功(简称中医气功),起源于距今1万年前图腾一 巫术时期的自然医疗、本能医疗和巫术医疗,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从巫术医 疗中分化,提升到传统人文哲学医学的高度,是一种传统医疗技能和气功 养生技艺的有机结合,以中医为基本特色,以培育人体正气、调和真气、 扶正祛邪、固本助阳、防病治病、延年益寿、颐养心身为基本目的的综合 修炼技艺。其发展主要经历了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四个阶段。
一、远古医疗气功阶段(距今300万年前一1万年前)
远古医疗气功是一种自然医疗、本能医疗及巫医、巫术医疗合而为一 的传统医疗方式。
二、古代医疗气功阶段(距今1万年前一1840年)
古代医疗气功阶段,以《黄帝内经》为经典,影响力较大且有代表性 的医疗气功,侧重于导引、行气、舒活筋骨、经络按摩,形成华佗五禽 戏、八段锦、六字诀等多种功法。
(-)神话传说时代的医疗气功
在我国历史上的神话传说时代,出现了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轩 辕)、彭祖等医疗、气功、养生家。
《帝王世纪》说:“伏羲氏……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枉焉。” 稍后黄帝命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医家行针、用药,讲究得气、四气五味配伍,渐成早期的医疗气功。彭祖,彭姓,名翦,又称袁铿,我国神话传说中的长寿仙人,是南极 仙翁的转世化身,以享寿八百多岁著称于世。
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说,彭祖是颛顼及祝融的后裔,“彭祖氏, 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①《庄子•刻意》把他奉为导弓I、 养形的代表,《楚辞•天问》说他善于食疗,《列仙传》说他善导引、行 气。
浏览3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