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三调角度定义的气功
20世纪80—90年代第二次气功热期间,人们逐渐扩充出一种以“三调”为主的气功概念。
199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持编写的《健身气功教程》认为:“气功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的锻炼,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开发人体潜能,使心身臻于高度和谐的技能。”
2005年8月,刘天君教授主编的《中医气功学》指出:“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锻炼技能。”
从此,国人一谈到气功,往往把它和“三调”等同起来,以致“三调”几乎成了气功的代名词。
(四)从生理心理学角度定义的气功
1984—1998年,针对第二次气功热中的气功概念乱象,张洪林教授总结以往气功观点,从生理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以催眠暗示为主的气功概念。
张洪林教授从现代行为医学角度认为,气功锻炼是对一种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良性行为进行学习训练,最终以条件反射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疗法。
在他看来,气功是通过自我暗示手段,促使意识进入自我催眠状态, 调动心理一生理一形态自调机制调整心身平衡,从而达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锻炼方法。
(五)从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角度定义的气功
20世纪80年代以后,气功界进一步形成了以呼吸锻炼一气功疗法一心身锻炼一气功三调一发放外气(外气疗法)为主线的气功概念脉络,大多数气功学者倾向于气功是一门以“三调”为主的自我心身锻炼方式。
刘天君教授在总结气功争议问题时说:“关于气功定义的争议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气功疗法开始推广之时,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大体有三种意见:一是将气功锻炼等同于心理调节,认为气功疗法实质上就是心理疗法,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心理治疗。一是认为气功的‘气'是指呼吸之气,或者宽泛一些,指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认为气功是调节生命 活动能量的方法或技术。一是认为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锻炼技能。后者是本教材的观点。”
从近代气功概念初具雏形到现在,主要出现过以下五种不同的气功概念。
1.1915年以后,以《秘诀》一书气功“养气和练气”说为代表的武术气功概念;
2.20世纪50—60年代期间,以刘贵珍为代表,盛行一时的呼吸气功概念;
3.20世纪70—80年代以后,气功界通行使用的心身锻炼气功概念;
4.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气功界流传最广泛的三调气功概念;
5.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以张洪林教授为代表的生理心理气功概念。
在总结以上五种气功概念问题或不足的基础上,本书以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系统为中心,提出了第六种气功概念——符号学意义的气功概念,以期建立一种符合“六大检验标准”,以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为主题的气功概念、思想、方法和实践体系。
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论认为;气功是一门以中国传统的气文化为 基础,以“气”为标志,以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为基本模式的综合修炼功夫。
通俗地讲,它是一门以调气(和气)一练气(呼吸)一运气(行 气)一养气(正气)一发气(外气)一调气(和气)为主线的综合修炼功夫。简言之,气功是一门气的综合修炼功夫。
第八节呼吸的由来、概念和基本内涵
气功锻炼所说的呼吸是一个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学、医学、生物 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意义于一体的广义呼吸概念,而非单纯现代医学、生物学、生理学意义的呼吸。因此,有必要分析、探讨一下其由来、概念和内涵,以便练功者形成正确、合理、科学的综合呼吸观。
一、现代医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呼吸概念
现代医学、生物学和生理学意义的呼吸,是指生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呼吸道作用:气体通道,使气体温暖、湿润、清洁”组成:大量肺泡
肺作用:气体交换场所
肺与外气气体交换(呼吸运动)
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外 (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上皮细胞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毛细血管交换的生理活动过程。人和高等动物用肺呼吸,低等动物靠皮肤呼吸,植物通过表面组织进行气体交换。
现代医学、生理学认为,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和维持体温所需要的热量,都来自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氧化过程需要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
因此,机体必须不断从外界摄取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确保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和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这种气体交换过程,总称为呼吸。它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机能活动所必需的最基本生理过程之一。
呼吸过程是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的。一是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以及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这称为外呼吸;二是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称为内呼吸;三是血液的气体运输,通过血液的运行,一方面把肺部摄取的氧气及时运送到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又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排出体外。
呼吸的主要功能是给机体细胞提供氧气,从机体组织细胞排出多余的二氧化碳。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动物,都利用两个系统来完成呼吸功能:
1.血液循环系统。它携带任何人体必需的物质进入机体组织细胞,借助一种奇异的化学物质一血红蛋白,运输大量的氧气和二氧化碳。
2.呼吸系统。它是一个气体交换器,把氧气输入血液,而把血液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带走。
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以供组织需要。一个系统供应空气,另一个则供应血液。最终完成空气同所有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人类呼吸是有限度的,包括肺活量大小、呼气、吸气和停止呼吸的限度。人类呼吸运动的极限是停止呼吸5〜10分钟便会造成生命的不可逆或死亡状态。
呼吸运动 外肌 间膈 肋耽 胸廓前后 径、左右径 肺 肺容积 肺内气压 气流方向
吸气 收缩 增大 被动扩 展 增大 变小(低于 外界) 外界T 肺内
呼气 舒张 缩小 弹性回 缩 缩小 增大(高于 外界) 肺内T 外界
(-)呼吸运动的概念
人体的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部分。吸气,是指人们把气体吸 入肺脏的过程;呼气是指人们把肺内气体呼出体外的过程。
呼吸调节不只是保持气体交换所需要的空气供应。例如呼出的空气还 被用来说话、唱歌、吹气、咳嗽;呼吸肌参与叹息、打呵欠、发笑、哭泣、呜咽、打嗝、吮吸、鼻吸、用力喊和呕吐等活动。在某些动物,呼出 空气是散热的一种重要手段。
(-)呼吸运动的机制
人体的呼吸运动,是由胸廓和肺部协同运动来完成的。平静呼吸时, 吸气动作是主动的,呼气动作是被动的。
胸廓内有一左一右两个肺,肺的外围是肋骨和胸肌、背肌,肺的下部是横膈肌的肌肉壁。
类别 吸气过程的变化 吸气过程的变化
平静呼吸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
胸廓和肺的容积扩大;
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
空气进入肺泡
(主动) 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胸廓和肺的容积缩小;
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气体流出肺泡(被动)用力呼吸或深呼吸除同上外,辅助吸气肌,如胸锁乳突肌、斜角肌等参与收缩(主动) 除同上外,腹壁肌、肋间内肌等参与收缩
1.吸气。吸气运动形成于肌肉用力扩张胸廓时横膈膜下移,胸腔骨架向前、向外移,在胸腔造成真空状态,空气会在气压下冲入肺内,肺扩张,充满整个胸腔。
吸气的动作主要是膈肌运动,肋间外肌收缩参与的成分较少,使胸腔上下径增大,左右前后径略有增大,产生吸气运动。
2.呼气。呼气运动是肌肉用力导致胸腔收缩的结果。呼气运动不是呼气肌的收缩所引起,而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的舒张,肋骨和胸骨借重力作用回复原位,膈肌被腹腔器官推回原先的穹窿位置,胸腔缩小,把空气推出肺部,产生呼气运动。
现代医学把那些使胸腔扩大引起吸气的肌肉,统称吸气肌,如肋间外肌、膈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胸肌和背肌。相反,凡是引起呼气的肌肉称呼气肌,如肋间内肌和腹壁肌。
人体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不限于肋间肌和膈肌。当呼吸运动增强时,颈部、胸部、腰背部和腹部许多肌肉都参加活动。
膈肌的舒缩活动,在肺通气中起着重要作用。平静呼吸时,膈上下移位约1〜2cm,强烈吸气时,下移可达7〜10cm。

浏览27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