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时正值读研,研究课题任务很紧,为早口完成译稿,便邀请即将 出国担任驻外武官的好友徐海潮联手翻译,最后再由我来统稿。历时半年 多译稿终于脱稿了,我再次将书稿送到了出版社.然而,审稿一拖便是四 年多。由于此前从来没有翻译出版过英文的搏击对抗类书籍,甚至也无同 类的中文书籍借鉴。于是在名词术语和动作过程的描述上也时有分歧。仅 仅书名一项,最终排除了 “李小龙武打技法”和李小龙实战技法”等众议, 坚持了《李小龙技击法》的译名。对其中截拳道相当于“门户”的基本动作(on guard position ) 一词,坚持定为警戒式,而非“预备式”、“戒备式”等。屈 指一算,在出版社众多编辑和编审的共同努力下,从1982年交稿到1988年 正式出版竟然用了近六年的时间。

此后,《李小龙技击法》一直是出版社的一本专业畅销书,发行达数 十万之多,然而至加入国际版权组织后就停止出版了。二十多年来,虽然 关于李小龙和截拳道的书出了不少,但多数是习练者抄来抄去的多,其中 也不乏“职业”抄手以此谋生。若出于对广大爱好者和习练者负责的话,还 是应当让广大初习者能多看到一些原始的东西,系统地去学习和了解李小 龙及其所创立的截拳道的武道哲学和技法

此次,后浪出版公司历经艰难,在吴兴元总经理的坚持和努力下, 终于正式引进了该书的中文出版权。在这次重新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各 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年轻一代的截拳道传播者史旭光参与了新版第 16章(由黄锦铭撰文)和前言(由李香凝撰文)、索引的翻译。由于新版 《李小龙技击法》增补了一些内容,责编王娘也对新版全文作了详细认真 的校审工作。无疑,新版中文《李小龙技击法》能赶在李小龙逝世40周 年之际发行,将对李小龙及截拳道在全球华人中的传播再次起到极大的 推动作用。

钟海明

2013年6月于武医书院

 

出版后讪

李小龙是战无不胜的功夫之王,是万人景仰的武学宗师,他在武术上的 成就震古烁今,堪为后世所有习武者之楷模 然而他却在32岁时猝然离世,留 下了无数惋惜与悲叹,也让他独创的截拳道训练和技击体系从此失传于世间。

李小龙生前曾计划出版一本截拳道专著,他系统地拍摄了一些动作 示范照片,并为之增写说明文字,但书的出版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搁置。 1966年至1976年,李小龙遗孀琳达女士和《黑带》杂志原主编水户上原 根据李小龙生前拍摄的动作照片和手稿,终于将本书整理出版以飨读者, 也了却了李小龙的生前夙愿。作为李小龙最经典的武学名著,本书一经出 版,就在全球武术爱好者中掀起了畅销风暴本着要将李小龙武学经典带 回国内的心情,我们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本书的正式中文授权, 进而有机会让这部截拳道经典教材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本版解决了中文旧版图片和文字分离、图片清晰度低、印刷质量不高等 问题,力求将一代功夫之王的技击艺术完美再现于读者面前。感谢译者钟海 明、徐海潮先生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劳,他们精准的翻译和细致的修订让本 版增色不少。截拳道传播者史旭光先生也参与了新版的部分翻译(第16章、 前言、重要词汇)和校对工作,特此感诺L除已出版的《生活的艺术家》《李 小龙技击法》之外,我们还将引进出版李小龙其他经此原著,敬请期待。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39-1140-1220

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咨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2013年7月

浏览28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