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是以养生与技击并重的优秀拳种。它是以意领气、气沉丹田、以 气催劲、由内催外的内功拳法。要求习练者内外兼修,内练气血外练筋骨皮, 这就说明了应用内气修炼体魄的辩证关系,也指明了 “气通则血通,血随气 行,血通则经舒络通”。练精、蓄气、养神、强内、壮外而达意。这是告诉我们,练形意拳必先 练好丹田功,丹田内功练好,可使真气运行全身,用于拳法中,其劲无穷无 尽,可见劲为拳之魄、气为劲之源、气是血之帅、血是气之母,以气为本则 可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所以拳经云:“静养灵根气养神,养 功养到见天真这就是练气的诀窍,得到的真谛。灵根就是丹田,养丹田就 是充盈真气。静为法,养为本,只有静养才能见天真。天真就是天然真气, 就是真气养就的丹田真功。如何静养练功,拳经日:“头顶天,脚抓地,先定 心,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无行,气行绝像,绝 像绝明,绝明神气相同,万气归根,合成一气。”这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 练神还虚的最高功法。头顶天是以百会穴上顶,劲力贯顶,以采天之精气,足抓地,是以涌泉 穴在百会穴上顶时抓地蹬劲,以采地之精气。头和脚是人之两极。头为周身 之主,头往上顶,有冲天云雄劲。脚为肢体之根,劲发自丹田,“消息全凭后 脚蹬头顶项挺精气贯顶,脚蹬反弹劲力冲身。这对于技击劲力的发挥和应 用,起着重要作用。头顶脚蹬使精气运行于任督二脉,任督相同,心肾相交, 这就是顶心百会穴和脚心涌泉穴双重并用的意念采气法。到此境地,便可充 盈体气,固本培元,这就是真气养就的丹田之功,也就达到了万气归根、合 成一气的上乘功法,既利于技击,又利于养生。形意拳之内三合形意拳(心意拳)是一项以内功为主,内外兼修,技击性强的武术运动 项目。在体用方面最讲究内外六合,在内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在外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外三合乃初学入门之规矩。内三合 则是形意拳(心意拳)上乘之功(内功)。外三合比较容易理解,说法大致 略同,而内三合,内容丰富,理解各异,诚恐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矣。而今又有一篇较完整而又清晰透微的篇章论及。虽也有些凤毛麟角之作, 但多是引用前人之著述,少有独见之论,更鲜以科学论证以析奥义者,这样 在理论上的停滞不前,实则功法理论均在后退,如此下去,武术事业的前途 令人倍感忧虑。如对内三合之首的“心与意合”的见解,纷说不一。有人认 为心脏与脑的思维相合为之心与意合;有人则又认为心即指脑的思维,意也 是指脑的思维,二者皆一理;还有人认为心即指的思维,而意则指的是人体 各部器官、神经系统的反应。究竟哪种见解符合心与意的本意,二者间有何 种关系,又如何相合?如果这个问题不明确,便无法谈清楚内三合。下面就 本人的一些粗浅拙思管见,以作抛砖引玉。深望武林前辈不吝指教是所至幸。一、心与意合清代王清任认为:思维、记忆,以及嗅、视等都是归属于脑,他在《医 林改错》中说“机灵记性在脑者”,“两耳通脑,所听之事归于脑”,“鼻所闻 香臭归于脑”。其实人身无处不归于脑,肌肤的冷热,末梢神经的能觉,都要 反应人脑,可见脑为人身之帅府。它能接收全身各器官、神经系统的反映, 然后归类处理,将有用的或感受深的进行录音、录像,储存起来备用。脑是人体接收处理行动的总指挥所,而受脑支配的则是人体各器官的神 经系统,在人体内的紧密配合和周而复始的连锁反应,就是内在的“心”与 “意”的上下级关系,过程思维与各器官神经系统连锁反应的一致性(即相互 吻合),这就是人体内在的心与意合,如果内在“心”与“意”不合,就是 指脑的思维活动与各器官神经系统在连锁反应中的脱节,就会造成外形上的 不协调,因而失利。例如,两人交手,对方声东击西、指上打下、虚实变化 等,假设自己的思维判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其他或某局部神经系统 的连锁反应缓慢,就会导致外形上的手脚未到或身法缓慢,贻误战机而失利。 这在内属意未与心合,即人们常讲的已知对方的来意就是手脚反应不过来, 这种情况在内部连锁反应赶不上思维活动,如果由于思维判断上的缓慢,将 对方的声东、指上、虚招皆当实招从而发出实击信号,结果招招失利,这在 内属心未与意合,也即人常讲的手脚顶利麻,就是脑子反应不过来,这种情 况在内即思维赶不上连锁反应。拳经曰:“练时无人似有人”,这是锻炼 “心”与“意”合的诀窍,也是武术中的绝招。综上所述,我认为形(心)即意拳中的“心”,即指脑的思维活动。“意”即指人体各器官神经系统的反应,这种脑的思维活动和人体各神经系统 连锁反应的一致性(即相吻合)就是内化的“心”与“意”合,即形(心) 意拳内三合的“心”与“意”合,简而言之,思维活动和连锁反应的一致 性,是谓之“心”与“意”合。二、意与气合上文所说心与意合,即人体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要与人体各部神经 系统的反应相合,这种在内的连锁反应的一致性就是心与意合。我们已经知 道“意”是指人体内部各种神经系统的反应。那么“气”又是指的什么呢? 它与意的内在关系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必须求助于医学和人体生理学。首先应了解什么是人体之气?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 的精微物质。它流行全身。无处不在,无处不到"。《中医学概论》又曰: “这种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就是人体之气。”人体的气的生成和来源。人体的气,可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 之气,即人生前得到父精母血成胎始所赋予人体之元气(又称原气),后天之 气,即人体脱胎出世以后,用来补充接续人体生命所需之气。先天之气,即 指元气(原气)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人体出世后,又需水谷精微的滋 养和补充,从而使元气不绝,元气根于两肾,经由三焦而分布全身,无处不 到;元气充沛,则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就健旺,从而体康身奕。后天之气分两种,一种是自然界的气,一种是水谷之气。自然界的清气, 指经肺吐故纳新,吸入体内之清气。水谷之气,指由脾胃消化、吸收饮食物 中的营养物质化生之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的吸收运化的水谷之气结合 而成宗气,宗气积聚于胸中“气海”并能上走,“息道”(呼吸之道)下注 “气街”(脐下丹田部位)。《灵枢•列节真邪篇》曰:“宗气流于海,其下者 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宗气者走息道以可呼吸,贯心脉以行血气。凡 人体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与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水谷化生之气, 其主要之精微部分,生成营气,营者营养也,《素问•六微旨大论》气的运动 成为“气机”,其在人体内的运动形成有升降出入四种。人体的脏腑、经络、 肌肤等组织都是气的生降出人的场所。《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 无气不有。”就是说人体各组织器官都在进行着升降出入的运动。例如,肺的 气机呼气谓之出,吸气谓之人。又如胃与脾的气机,饮食物进入胃后,经胃 的初步消化,再送入小肠进一步消化,这就是胃气主降,饮食物中精微的部 分,由脾吸收运化,而后上输于肺,并送及全身各部,这就是脾气主升。又如肾可气化的“升清降浊”,肾是主持全身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肾对全身水 液进行蒸腾汽化,清者(为津液)蒸腾向上布散全身。浊者,通过胃与膀胱 的气化作用,向下排出体外为尿,气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与血同行于脉内 者,为血气(或为营气),气注之于肾化以为精,为精气(或称为元气;原 气),而元气发于肾,散布周身,气注之于气街,并能上行息道者为宗气。气 运行于肌表者为卫气。气在人体内有规律地运行,横竖交叉,上下往返,内及脏腑,外及肌肤, 无处不到,无处不有。所以,人之生命之存在,从根本上讲,也就是气的升 降出入运动。如果没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正如《素 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主孤危。”说的 就是这个道理。
浏览3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