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气是指行于脉中富于营养作用的气,又称“荣气”。营与血关系 密切,两者可分而不可离,故常将“营血”并称。从营气与卫气的性质、 功能及分布情况看,营气属阴,又称营阴;卫气属阳,又称卫阳。中医学 常将营(荣)卫二气合称荣卫之气,简称荣卫。《黄帝内经•灵枢经•营 卫生会》说:“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 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日营气。”②
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的精 华部分化生为营气,分布于血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不息,营 运全身。《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帝日:'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日:‘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人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③
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营气注于脉中,化为血 液,循血脉流注于全身,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黄帝内经-灵枢 经•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 末。”
④卫气是运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护卫人体,避免外邪 入侵的作用,故称卫气。它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 谷之气,其中慑悍滑利的部分化生出卫气。《黄帝内经・素问•痹论》: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慑疾滑利,不能人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 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①
卫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运行于脉外,不受脉道约束,内而胸腹脏腑, 外而皮肤膜理,布散全身。其生理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 外邪人侵。二是温养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 养。三是调节控制媵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3)脏腑之气
脏腑之气由脏腑之精化生,是一身之人气分布到各个脏腑的部分,有 阴阳之别:脏腑的阴气,是脏腑之气中具有寒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 分;脏腑的阳气,是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正 常情况下,脏腑阴阳二气保持协调平衡状态,发挥中和畅达,运行有序, 活力充盛的功能。二气失衡则会引起各种不同程度的心身症状,影响心身 健康。
(4)经络之气
经络之气是一身之气运行于经络系统的极细微物质,是各种刺激信息 的感应、负载和传导者。它在经络中运行,感应、负载和传导各种刺激信 息到达病所,因而沿人体经络系统进行针灸、推拿、拔罐具有一定的治疗 作用。
(三)血
中医学关于血的学说,是专门研究血的生成、运行、功能及其与脏 腑、经络、精气津液关系的理论。
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基本物质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 耳。”②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起着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在脉中循行于 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故中医学又将脉称作 血府。
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物质。在脾胃、心、肺、肾等脏腑 共同作用下,经过一系列气化过程,化为血液。
(1)化生之源。血的化生之源有二:一是水谷之精化血。《黄帝内 经灵枢经•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①这说明中 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取其中的精微物质,即所谓“汁、包含营 气和津液,两者进入脉中,变化而成红色的血液。因此,营气和津液是化 生血液的主要物质,以及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二是肾精化血。《诸病源 候论•虚劳精血出候》:“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2)相关脏腑。血液的化生是脾胃、心肺、肾等多个脏腑协同作用、 互动循环的结果。
脾胃是血液的化生之基。它运化水谷精微产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 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肺是血液的化生之力。两者共同推动机体的营气和津液化生为血 液。《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心生血”的论断。清张志 聪《侣山堂类辨辨血》:“血乃中焦之汁……奉心化赤而为血。”《黄帝内 经•灵枢经•营卫生会》:“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 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②
肾是血液的化生之本。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之一。肾精充足,血液化生有源,有助于促进脾胃化生血液;肾精不足或 肾不藏精,则导致血液生成亏少,甚至出现肾亏血虚的病理症状。
血属阴,主静,运行于脉道,循环不已,流布全身,以发挥其营养全 身的生理作用。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主要包括人气、脉道、血液性状和病 邪四个方面。血液正常运行是多个脏腑协同作用的结果。
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其他任何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濡养和化神两个方面。
(1)濡养作用。血液濡养滋润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难经•二十 二难》提出了 “血主濡之”的观点。《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故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指受血而能摄。”①说明全 身各个部分的生理机能,无一不是在血液的濡养作用下才得以正常发挥 的。血液的濡养作用,明显体现在荣于外方面,包括濡养滋润面色、肌 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人体气血充盈,濡养正常,则面色红润, 肌肉壮实,皮肤、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肢体运动灵活自如。血气亏少, 濡养减弱,则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肤干涩,毛发不荣,肢体麻木,运 动不灵。
(2)化神作用。血液是人体精神心理或意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② 《黄帝内经•灵枢经•平人绝谷》:“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③说明人体的精神心理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持续营 养,只有血液充盈,才能产生充沛舒畅的精神心理活动。
(四)津液
中医学的津液学说,是研究人体内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排泄及 其与脏腑、精、气、血相互关系的理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④ “五藏化液”:清高士宗:“化液者,水谷入口,津液各走其道,五藏受水 谷之精,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也。”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官窍、形体的内在液体及 其正常分泌物,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津和液的合称,两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稍不同:质地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能渗入血脉内起到滋润 作用的称津;质地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和髓,起到 濡养作用的称液。《黄帝内经•灵枢经•决气》:“媵理发泄,汗出漆漆, 是谓津。” “谷人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 泽,是谓液。”①
津和液虽然有一定区别,但同源于水谷,生成于脾、胃,相互渗透, 相互补充,故常称津液,不作严格区分。
津液的代谢是指在人体内多个脏腑协同作用下,生成、输布、排泄水 液的生理过程。《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 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1)津液的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小肠、大肠的协同配合而生 成。胃主受纳腐熟,“游溢精气”,吸收饮食水谷精微和水液。小肠泌别清 浊,大量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运行食物残渣至大肠。大肠主津,在传输 过程中吸收食物残渣的水液,排出糟粕。预示吉凶的气。古人常看云气占卜,用于断吉凶祸福,含有瑞气、 祥气、福气、天子氧;晦气、霉气、善、恶之气等意义。《史记・高祖本 纪》:“秦始皇帝常日‘东南有天子氧‘。”⑤《论衡•讲瑞篇》:“阴阳之 气,天地之气也,遭善而为和,遇恶而为变,岂天地为善恶之政,更生和 变之气乎?”⑥《抱朴子•杂应卷》:“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占风气。”⑦ 《汉书・天文志》:“迅雷风袄,怪云变气。”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类・ 周张二仙》:“(陈)友谅中流矢,两军莫知也,(铁冠)道人望氟语上曰: 友谅死矣。”
浏览4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