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先生提出“太极拳,缠法也,行中气之法门,不明此理,即不明此拳”,并多次在《太 极拳图说》中提到缠丝劲。具体什么是缠丝劲,人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有人把螺旋运动轨迹的劲路统称为“缠丝劲”,这样的归类是不科学的,也是背离古人 原意的。我们知道,螺旋千斤顶,能够顶起重型物体。它的运行路线是螺旋上升的,它是有力 的,随着物体的重量,来施加相应的力量,把物体顶起。绳索缠人,丝线缠绑物体,是通过 缠绕物体来加以固定,是通过柔化缠绕实现的,无论物体是大是小都必须通过柔化缠绕达 到固定、绑死的目的。两者虽然都是走螺旋、弧形路线,但用力方法是不同的,前者是用 力,而后者则必须不用力。缠丝劲是指柔化缠绕的劲路,如擒拿的小缠丝等太极拳的反转缠进,柔化搭绕。螺旋劲是指呈弧线或螺旋状的运行轨迹的劲路,广义来说含柔化搭绕的劲路,但是由 于我们的古人在择词选字上很准确地选择了缠丝和螺旋,两者分开说还是比较科学的。丝是很细小的物体,力气大了是不行的,会断的,所以要轻、要柔,才能用缠丝劲。淑 女缠丝,心灵手巧,做此营生,相得益彰;如果来个莽汉,像李逵或张飞的,尽管是做螺旋运 动,肯定是不行的,丝线非乱套不可。绞盘是古代人常用的工具,现代人也经常在某些特定场合使用,人们用它通过螺旋来 牵引或提升重量物体;而操作这些的人工都是力大壮汉,同样换成淑女也是不行的,一会 儿就香汗淋漓,绞盘还是纹丝不动,这样的螺旋也是行不通的。一般螺旋劲用力要求不见得是柔化搭绕,可以是短促、快速、刚猛。常见的有硬打硬 冲无遮拦的形意拳及五行拳的钻劈,以及八卦掌的翻转外撑一些着法,还有少林长拳的拧 腰发力、太极拳的白猿献果等,这些都属于螺旋劲。如果把这些劲路称为缠丝劲,人们肯 定不会接受,也与词义不合,这么刚猛的力,只能缠柱子或桥墩,如果缠丝,丝线非断不可, 也和丝线寓意相去甚远。太极拳强调缠丝劲,是让人们不用多余的力气,以体会螺旋缠绕开合,内劲布行周身, 培内气,达到强身防身之目的。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缠丝劲和螺旋劲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两个劲路。由旋转动作产生的劲力呈弧线或螺旋状的柔化搭绕是缠丝劲,用大力或刚猛的螺旋 力是螺旋劲。六、习练太极拳如何放松身心放松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也是人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有关太极拳的书可谓 汗牛充栋,其中谈论放松的比比皆是,从头发到脚趾都有许许多多的规矩,使初学者茫然, 也使练拳多年者无所适从。那么如何放松呢?多年的练习使我体会到以下几点:要松胯。松胯则裆圆,下肢运转灵活,进退不僵滞,腰转自如。松胯不是架势低,架 高一样松,一样运转灵活,架低胯不松,则运转不灵。有些练习者动作来回荡动,就是胯没 松好,变化不能直接从转动中形成,只好在往复荡动中移动重心,从而实现招式的变化。 这个毛病很普遍,练习者应注意克服。要松肩。肩松则上肢灵活反应快,而且气血易达指尖,从而改善微循环,达到健身 之目的。太极拳名家陈鑫先生云:“(肩)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伸屈,如风吹杨柳,天 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知道了放松肩胯,在动作运行中,要注意上下肢体的变化。上肢:应先出手,再出 肘,再出肩;回收时,应先收肩,再收肘,最后收手。下肢:先出脚,再出膝,再出胯;回收时, 先松胯,再收起膝,最后收脚。即:手、肘、肩,脚、膝、胯;肩、肘、手,胯、膝、脚。在练习中, 一定按这套程序运行,再快也是这套程序,再慢也是这套程序,当然特殊情况例外。久而 久之,则成自然,太极韵味自出。外形如行云流水、平沙落雁,动作悠悠哉,心情溶于湖光 山色之中,心情焉能不放松、不愉快?内气充盈,手如灌铅,立如中流砥柱,健身防身之功 效又焉能达不到?其他部位的放松。在肩、胯放松的基础上,注意不用僵劲,就可达到其他部位的放松。七、太极拳的“松肩坠肘”与“沉肩坠肘”学太极拳的人,在谈到对肩肘的要求时,总是有人说“沉肩坠肘”,也有人说“松肩坠 肘”,各家太极拳对肘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对肩的说法就不同了。到底哪个更准确呢?我们看看拳式,从《太极全书》的诸家拳照中可以看出,有些拳式肩不但没沉,反而抬 得很高,可见沉肩之说是不确切的。陈鑫先生在谈到肩的要求时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 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且松肩不是W(dud)肩,骨节开则肩自下松 ……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伸屈,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 此。”陈鑫先生明确指出,松肩不是岬肩,“岬”是下垂之意。杨澄甫先生曾说:“沉肩,松开 下沉也。”杨先生也说是松肩。我随恩师洪均生先生学拳时,老师常说“把肩的筋松开”。为达到松肩的目的,他又教 了松肩的方法。通过多年练拳的体会,我认为松肩坠肘意义表达全面,沉肩是松肩的一种 表现形式,松肩是沉肩要达到的目的。通过练习,我们可以体会到只有肩松开,气血才容易达到肢体末梢,更好地进行微循 环,达到健身、增强功力之目的,做到“行气如九曲回肠,无微不至”。松肩按方位,可分前、后、左、右、上、下。“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是通过上、下松肩来实现的;“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则是通过前、后、左、右松肩来实现的。当然,在使用中还有身法、步法、手法等诸因素。我们再看太极八法的运用:两人顺步站,对方右手握我右腕,左手置我肘的右小臂处,用力前按。我受力,若肩 紧,则转动不灵,就会被按出。此时,我给对方一个搠劲,沉肩并降低重心,腰左转便可化解对方来力,略进右步,对方即可被搠出,后跌。两人顺步站,对方右手握我右腕,左手置我肘关节处,向其后捋我,我松肩略前随一 点,上步用挤肘靠法将对方打出。对方为破解我之着法,常用肘填在我肩下,使我肩上耸, 再用肘或靠法将我击倒。我随势肩上松,身左转,用左肘猛击对方后背。对方双手分别抓我右腕、右肘,向我身后拧别,欲将我制住,一般的解法是,我左转 身,用左手托击对方下须,其实在对方向我身后拧转之际,我略右转,肩向后松,以肩为轴, 手臂向后、向上划圈,利用转动,拿住对方的两手,我左手随势再采拿住对方的右掌,使对 方跪伏在地。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松肩始终贯穿在八法之中,而沉肩则是松肩的一种形 式——下松肩,因而“松肩坠肘”是准确的。王成大八、你的拳为何不管用今习太极拳者,大多抵挡不住练快拳的或学摔跤的,有些习者认为功夫不到。太极十 年不出门嘛,十年后就天下无敌了。结果怎样?有不少习拳几十年的所谓“名人”纷纷败 在壮汉手下,为找借口,竟说“太极的技击是末技,是附属品”,这种遮掩实在令人齿寒。在 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太极健身尚可,自卫、防身不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般是老师没 有给学生讲明、讲清该如何练,按什么步骤、什么规律练习。现今有些习拳者,急功近利,对老师不尊重,他们认为老师传授功夫是理所当然的;不 传,就认为老师保守,当面议,背后贬,索取之心颇重,对老师恭敬之意却少。而老师们还 恪守着“宁让功夫带进棺材,也不传给宵小之人”的古训。老师们这些做法是无可非议的, 功夫传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不但会给本门派带来纠纷、是非,还会危害社会。因 为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绝不会尊师重道,即使当时假作殷勤,其实也就是为了骗取老师 的东西,一旦功夫到手,就会一脚把老师踢开,这样的例子并不少。那些认为老师保守的 人,不妨先反躬自问,你的所作所为是否得当。另一个原因则是,老师本身就不明拳理,老实的还能对学生说“我的水平不行”.碰到 一个不懂装懂的,上天下地,神祖仙师,吹得云山雾罩,其中假冒百岁老人的有,胡侃真传 正宗的有,太极拳之伪,相当严重,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偶阅一文云:某太极拳师欲 与人试推手,结果被一拳击昏。按理来说,推手开始就应全方位防护,小心应敌,一般不会 出现上述现象。为了解太极推手的接手法,以拗步为例加以说明:两人相对,距一米半许, 身下沉,右手伸出,左手置腹前(右手防护头、胸,左手防护裆、肋)(见图10-8),同时,右脚 轻轻控地向前铲出,拳经曰“如履薄冰”,足见谨慎之心(见图10-9);右手腕与对方右腕相 触,呈太极图形(见图10-10),听好对方的劲并搠住时,落脚掌,双方的左手搭敷在对方的 右肘上(见图10-11)。右手搠住劲,脚才能落实,否则对方用下扫脚、上采带着法,即可将 我采倒(见图10-12) o这时称为怀抱阴阳鱼,因为两人已呈一平面太极图(见图10-13)。 然后按“搠、捋、挤、按、采、拗、肘、靠”八法进行练习。也有人称这种方式为“四正推手”,即 搠、捋、挤、按练习。其实,八法的使用,如打膝、扫腿、带腿都是可以的,只是两人均在听 劲,机会很小。因此.推手过程中,根本不存在使用什么着法,全凭听劲。但无论如何使 用,在接触点上,须用挪劲。搠不是顶、抗,而是掌握对方劲路,即你用力,我的劲只用来掌 舵。我恩师洪均生公曾将其概括为:“太极是挪劲,动作走螺旋。”这句话对太极拳的研习 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浏览4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