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 工作会议提出了“突出竞技特点,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新指导思想,继续坚持“高、难、 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第9届全运会之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工作总结中指 出:“武术若要成为奥运项目,规则必须简化,易于操作。”2003年出台了试验中的新规则(草案), “力争使武术竞赛规则更加科学,更符合奥林匹克运动的要求,为争取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创造 条件”,这些均表明传统武术竞技化的发展。纵观传统武术的竞技化发展可以发现,其发展过程充满了创新、进取和改革,在继承前人遗 产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武术竞技化的套路演练也有“真功夫”,是对不断发展的套路运动技 术水平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有提高传统武术运动的技术水平,传统武术才能确立自己在国内体 坛的竞技地位。同时,传统武术的竞赛制度、规则、方法和配套措施也在发生着适应性变化,尤其 由国内推向国际的过程中,武术竞技套路运动再一次经受了考验。总之,传统武术竞技化发展是 一段曲折的历史,也是社会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这一发展趋势中,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创新是 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传统武术竞技化发展的思考
(一)传统武术竞技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传统武术竞技化发展的过程是武术竞技化的改造过程。在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武 术由过去强调攻防自卫的“搏杀”技艺蜕变为现代体育的一个项目。正是以竞技体育为主要特征 的西方体育的引进才开启了传统武术竞技化的发展之路。关于传统武术竞技化发展的原因主要 有以下几点。
- 军事武艺退出成争舞台
军事武艺退出战争舞台是传统武术竞技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鸦片战争让人们认识到西 方军事的优越性,但出于对军事武艺的眷旧、民间武术偏爱以及军事专制的落后,清政府在当时 军队训练、武科招考、学校军事教育中仍然十分重视武术。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王朝宫布 废止武举制度。以至于社会上“凡欲以武猎取功名者,咸习刀马弓石,以期考录”的人失去了获取 功名的途径。在民间,由于受到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清政府随后又严禁民间存置武器。再加之 “吾国向来重文轻武,又兼庚子之变,对于旧有武术无人改习虽间有习者,然不过为个人身体之活 动,教授方法既乏研究施诸团体教练,或加入学校课程,倍觉困难”。于是出现“嗣科举废既各省 遍设学堂,武术遂弃而不用,各处之武学馆亦列入天演淘汰之列”。传统武术面临严重危机,急需 寻找生存发展之路。
- 近代社会转型对传统武术产生重大影响
近代社会的转型破坏了传统武术的生存土壤,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武术的竞技化发 展。鸦片战争前,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导,自给自足的“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小农生产方式为主体的社会;从社会组织结构上来看,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 中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随着中国近代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适应于社会化的大生 产要求、创造和发展为它服务的新文化,这就使传统文化产生了危机,并不得不向近代转型。这 一过程中,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步遭到破坏,具体表现为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生活节奏的加 快使传统武术传习失去了稳定的传承结构;法治社会的逐步形成和社会安全保障能力的逐步增 强使以“格杀”与“搏杀”为其特征的武术社会需求逐步削弱;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传统伦理的转变 使传统武术逐步失去了牢固的师徒关系。
- 西方体育文化传入中国
西方体育文化传入中国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冲击。西方体育以其科学性、规范 性、易于普及性的特征,迅速挤占了传统武术赖以存在的市场,显示出西方工业化文明的高效率 和富有竞争意识的优势。传统武术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就需要用最先进的成果进行适应竞技 化的改造、创新和发展。然而,这种改造与传统武术的初始形态是有矛盾的。这个选择是两难 的:承认传统武术是体育就要按照体育的要求改造传统武术,将传统武术中大量不被体育所接受 的内容排除于传统武术之外;如果不纳入现代体育的范畴,传统武术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传统武术的竞技化为其成为新型体育项目提供了可能。毕竟武术的习练过程中,包含了大 量的身体练习的方法、手段等体育的因素。通过适当地限定击打部位或采用一定的规则,将其中 适合比赛的部分内容作为竞赛的形式,从而成为运动竞赛项目;另外一些内容,由于练习其能够 带来较好的健身效果,而逐步变成健身体育项目。武术中的许多内容是通过竞技体育或健身体 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传统武术的竞技套路运动、竞技太极推手运动等。
- 传统武术受现代竞技体育思潮的影响较大
现代竞技体育思潮对传统武术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也是促进传统武术竞技化的主要原因之 一。现代竞技体育具有鲜明独有的特征:一是竞技主体的明确性。凡是竞理项目具有与其他项 目不同的比赛目标,竞技主体不明确是不符合竞技体育的要求的。二是科学周密的竞赛规则。 为了使比赛公正、公平,竞技体育项目都有其严格的竞赛规则,对比赛的内容、性质、要求和判罚 尺度等都有极其客观的界定。竞技体育主体目标明确,武术打练分离,套路运动被分解为若干竞 赛项目。1923年4月,马良、唐豪和许禹生等联合发起在上海举办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这是中 国体育史和武术史上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该运动会开展的内容主要有传统拳术器械单练、 对练表演和团体表演。1928年中央国术馆举办的“国考”包括徒手对抗“拳脚门”(散打)和“率角 门”,持械对抗的“刀剑门”和“枪棍门”。1934年举办的华北运动会上,武术表演改进为单练拳 术、对练拳术、单练器械、对练器械四项分项比赛。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2年,武术作为民族形 式体育项目被推广。1955年对武术采取“暂时收缩,加以整顿”的方针。1956年,国家体委颁布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并将武术列为表演项目,定期举行。在 1979年修订的《规则》中规定运动员除了参加自选长拳、南拳、太极拳、自选器械的一个项目外, 还必须参加传统拳术、器械的比赛。这些均对传统武术的竞技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统武术竞技化的发展还要求对传统武术的套路技术进行规范和改进。大量规则的出台对 武术套路技术进行了规范和改进。为体现武术套路竞技规则评判的客观性,传统武术中还借鉴 了现代竞技体操等项目的评分办法。在现代竞技体育思潮的影响下,传统武术的竞技化朝着越 来越规范的方向发展。
(二)传统武术竞技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传统武术向竞技化的方 向发展。然而,在传统武术竞技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 发展道路的选择
西方的进化论与体育竞技思想对传统武术的竞技化发展具有启蒙作用,西化模式无疑成为其发展的方向。古希腊文化是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渊源,它的核心是分析思维方式,因此西方竞 技体育有着不同运动项目分类竞争的格局。而传统武术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的,主 要特点是体用兼备,相比来说更偏重于系统思维。传统武术竞技化发展,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突 破和对西方思维方式的融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下产生的“能击善舞”,同注重公平竞争而将 “击”“舞”分离的分析思维方式显然不同。思维方式的娉变使传统武术支离出套路和散打两大运 动体系,进而产生出不同的套路比赛项目与散打比赛级别。竞技武术中,套路与散打相分离,两 者各自独立发展,没有了统一的前提。对于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来说,两者的分离符合了西方公 平竞争等思想,是正确的。但是传统武术的发展有很多种模式,不能只采用西化模式,而应积极 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如何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无疑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浏览3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