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基本方向。在这样的前提之下, 我们可以做几项工作。一是要开展对传统武术的研究。传统武术是历史的 产物,离开历史进行研究就没有了意义。目前所见到的与武术史相关的专 著有10余本,基本摸清了武术发生、发展的过程,但对某些问题的深人研 究有待加强。二是建立传统武术的竞赛体制。长期以来,传统武术与竞技 武术相比始终是配角,它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只有创立新型赛制,才可 能改变这一切。赛制应包括国内和国际两大块,以表演、竞赛、交流三方 面内容为主,允许各门派多渠道的融合。三是创立以市场调节下的管理体 制。传统武术的创新和发展,最终是通过市场来检验的,市场决定其兴衰 传统武术的市场主要包括武术技术、武术医学和武术文化。三者既是有机 的整体,又是相对独立运行的实体,以武养武。四是传统武术也要打假。 传统武术门派众多,不可避免地会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如假大 师、假功夫、假师承、假宣传、假广告、假武校等,尽快还传统武术一片 净土。

最后,用《2004 .文化中国》书中的一段话结束本讲研究,“一个民族 一旦失去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性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 思维传统,历史证明是很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是要淘汰出局”的。 面对濒危失传,或正在失传的传统武术,必须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高度加以抢救和保护,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以武养武”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形成而提出的武术行业 的生存之道,而且是大趋势。“以武养武”既是一种经营理念,更是一种管 理行为,它以武术的“博大精深”为基础。“博大精深”必然蕴含着丰富的 “经济资源”,而丰富的“经济资源”又孕育着无限商机,商机就意味着买 卖,能构成买卖关系的便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要素。这一切正是需要我们不 断开发和利用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武术文化,就要遵守市 场规律,符合经济要求,否则就会回到只投人不产出的老路上去。市场是 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商品换得利益,以利益积累成资本,再由资本投入生 产和经营,以此构成产业及产业化的基本链条。即“产、供、销”一条龙。 “产、供、销”一条龙讲的是产品或商品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过程,最终是 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衡量标准的,更多的是前者。说到底,产品或商 品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武术文化商品(统一使用这一词)究竟是什 么?按照马克思的商品规律分析,它强调所有文化现象都具有双重属性, 即商品属性和非商品属性。武术文化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不仅 仅是某种社会经济和某种文化的载体,而已成为体育经济的一部分,成为精神(无形的)存在和物质(有形的)存在的集合体。武术不仅是一项公 益性事业,创造精神商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同时也创造着武术 物质商品,使武术文化具有了价值或使用价值的双重属性。作为商品生产, 武术文化就不可能是单纯的投人,而更多的是需要产出。按照社会经济发 展的一般规律,武术文化必将走向社会化和市场化,以武养武。

武术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包括两大类,精神商品有:健身娱乐、观 赏表演、阅读武侠小说、观看武打影视片、出品武打影视、收集武术信息、 研读武术报刊、欣赏邮票书画、购置武术纪念品、开发武术软件和电子产 品等;而物质商品有:武术教学、武术培训、健身指导、竞技比赛、商业 比赛活动、电视转播、广告宣传、门票收入、技术劳务、武术特色旅游、 武术服装器材、场地设备、武术固定资产等。凡此种种,一切与武术有关的消费、经营、开发和利用等商业活动都可视为武术文化产业。这些内容 是为人类服务的,因此,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武术文化资源是时代赋予的 使命。

武术文化产业问题的简要回顾确定武术文化的产业性质及活动(1980 -1990年)早在1985年国务院就批准了国家统计局的《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 报告》,将体育正式列人第三产业,作为体育项目的武术其产业性质也同样 得到确认。当时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概括地指出:我国体育应当 是“具有产业性质的社会主义公益事业”。由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 理解武术文化的基本定位:一、武术依旧是社会主义公益事业,而不是物 质资料生产行业,重于社会效益;二、武术文化应具有产业性质,成为可 以创造经济价值的部门,参与市场竞争;三、武术文化依旧是事业,仍需 要国家继续加大投人,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武术事业的格局,走社会 化和产业化道路。

我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武术文化产业的初始期,其主要标志有五个方面: 1982年,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影片,以高超的摄像技巧和精湛的武功,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并轰动于全球,即刻引发了“武术热”,以此 带动了嵩山少林寺武僧团的成立,当地武术学校悄然兴起。②首批香港功 夫片涌入内地影视市场,如《大侠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和《神 雕侠侣》等,进一步掀起了“功夫热”,并带动了周边武术服饰、器械和餐 饮等武术文化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全国部分体育院校开始独立招收 “武术专业”学生,后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批适龄习武学生进人 高校深造。④1990年,以“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为契机的 “武术文化学术”研究正在兴起,武术刊物随之跟上。如《武林》《中华武 术》《武术健身》和《拳击与格斗》等,为习武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信息的 平台。⑤“武术搭台,经贸唱戏”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1988年 的第一届中H太极拳比赛交流大会和国际武术节,以及随后的“汛华杯” 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则完完全全是由中国武术协会和有关公司按照市 场规律成功运作的典型之作。在杭州与深圳举办的两届国际武术节,集资 额达3000万元人民币,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四届,并分 别创下了 8亿、24亿、32亿和52亿元的经贸合同,迫使政府部门对武术文 化的经济资源和功能给予重新认识。

浏览33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