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气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气功源于何时?气功的历 史应该从哪里开始写起,怎么个写法?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比较模糊,气 功界和国内高等院校气功教科书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我们写气功简史的目的是希望从气功发展的历史角度,寻找一种符合 “六大检验标准”(详见本书前言部分)的气功概念、思想、方法和实践模 式,以便有效指导人们的练功实践,而不是把气功发展简史,简单地写成 一本由一系列历史事件罗列成的流水账。
基于此,本书从神话传说、考古发现、文献资料、古“气”字的结构 形态、逆向思维、逻辑推理、气功实验、符号分析法、坐标分析法等多种 方式、多个方面出发,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探索,得出气功来源于中国 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气文化一个缩影的结论:气功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 化的发展史同步,更确切地说与中国传统气文化的发展史同步,是中国传 统气文化思想、方法和实践的典范。
传统气功虽然经过远古、古代、近代、现代的不断发展,逐渐以传统 的气文化为中心,以气为标志,以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系统为中心自 成一家。但气功发展史的梳理工作,则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缓慢开始的。
20世纪50年代末,气功正式进入中医药大学教科书以来,气功发展 简史相关文献,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日趋丰富。有按断代史顺序叙述 的,有按气功流派或功法特点叙述的,有把两者结合起来叙述的,不一而 论。从分类方法上看,形成二分法一多分法多种分类形式。
根据二分法,气功发展简史分为“正史”和“伪史”两部分。气功发 展“正史”是沿着传统气功正面发展进程形成的气功简史,始于20世纪 50年代末;气功发展“伪史”,即伪气功发展简史,始于20世纪80 年代。
1959年10月,南京中医学院主持编著的《中医学概论•下编》第九 章“气功概要”寥寥数语,简要概括了气功发展简史,开始了气功正史的 记载。
1996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气功研究室主任、著名气功 养生专家张洪林教授在《正本清源还气功本来面目》中明确了伪气功的概 念,开始了伪气功发展简史的叙述。
根据多分法,气功发展简史分为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多个部分。 从流派角度看,分为五大流派、六大流派或多种不同流派的发展历史。
从四分法来看,气功发展简史简单分为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四部 分。古代气功概念比较模糊,方法多样,大多始于春秋战国;近代气功概 念的轮廓逐渐清晰了起来,始于191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少林拳术 秘诀》(以下简称《秘诀》)首次阐释气功,突出了武术气功概念;现代的 气功概念、思想、方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刘贵珍等人倡导的气功疗法, 呈现出多样性发展态势,众说纷纭。
1983年9月马济人编著《中国气功学》,1988年8月林雅谷、马济人 二人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卷》,以及1992年9月马济人主编 《实用中医气功学》,按照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顺序进行气功史叙述。
在各大流派穿插于古代、近代和现代气功发展简史的叙述过程中,大 多数学者是以气功流派或类型特点为主进行描述的。
马济人教授主编的《实用中医气功学》把气功的主要存在形式分成吐 纳、静定、存想、周天、合行式导引及分行式导引六大流派,而不赞成采 取儒、医、道、释、武术和民间六大气功流派的划分方式。
2005年8月,刘天君教授主编的《中医气功学》归纳、梳理了从远 古、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气功发展简史及国外气功发展概况,把气功分为 医家、道家、佛家、儒家和武术气功五大流派。
本书以中国传统的气文化发展简史为基本脉络,采取多分法,把气功 分为巫术气功、艺术气功、方术气功、诸子气功、医疗气功、宗教气功、 武术气功、大众气功、健身气功和符号气功十大类型,十大流派和十大发 展阶段,结合历朝历代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系统的发展历史、概念、 思想、方法和实践特点,分类、分派、分段逐一进行叙述。它们交织而 行,相互参合,相互促进,跨越时间上万年,汇集成一条连绵不断、生生 不息的传统气功养生发展简史。
第一节巫术气功阶段
巫术气功起源于距今1万年前远古图腾一巫术时代,是我们中国人的 祖先在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符号崇拜一万物有 生、万物有灵(万物有神)、万物有人(万物拟人)思想的指引下,以混 沌一体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系统——远古气文化系统为标志,以巫舞、 巫王、巫医、人神、物我一体仪式为基础,形成的带有图腾一巫术色彩的 综合修炼方式。
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图腾一巫术时期混沌一体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 环系统,逐渐以一、二、三、I、||、O、•等原始线圆刻画符号为标 志,演变为带有中国传统气文化特色的线圆文化或线圆文字符号系统,形 成融巫气、灵气、生气、精气、圆气、天气、地气、人气、和气、阴气、 阳气、正气、邪气等观念于一体、万物一气、通天下一气的泛气论,奠定 我国古代气文化系统、气功、养生思想和方法的人文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远古延伸而来的气文化系统出现分野,一方面形成以 巫术和巫医为代表,方术掺杂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系统。随后,一种带 有巫医、巫术色彩的布气疗法,时隐时现于隋唐明清多个朝代。近代,演 变为神手、神掌或印掌功夫。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则以运气疗 法、发放外气、外气疗法、气功外气为代表,演变为带有现代巫医、巫 术、巫气色彩的伪气功。
另一方面,形成以易家、儒家、道家、医家为代表的传统气文化系 统,把远古气文化系统,提升到传统人文哲学的高度,形成古代气文化系 统。古“气”字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蕴含着大量气文化信息,见证了古 代气文化的一段漫长历史。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近、现代出土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线圆刻画、 线圆文字符号,古代建筑、棋艺、节气、民俗、文献资料,包含大量传统 气文化内容。
一是流传已久的古代神话传说,例如开天辟地、女婚造人、绝地天 通、定海神针、通天柱、通天塔、龙图腾、扶桑等神话故事;二是近、现 代出土的新、旧石器时代,商、周甲骨文、金文、铭文等文物资料,包括 距今5000年前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透雕象牙古梳上刻画的一、二、 三、-'、二、三、I、|| --(阴)、一(阳)、V、O•、三
(乾)、三(坤)、_£、丁、口(方形)、/\、s等线圆刻画符号;山东大 汶口文化遗址陶器上以为主,象征日月山、日云山或日鸟山等形态 结构的线圆文化符号;三是古代建筑、棋艺,如华表、天坛、围棋;四是 节气、民俗、各类古文献资料。
以上带有图腾、祭祀、通神、祈福、哲理等多重内涵的线圆刻画符号 或原始文字符号,为古“气”字的起源及传统气文化系统的形成过程提供 了关键证据。
从大量考古资料和古文字发展史看,古代的“气”字,是从古“一” 字和古“I ”字的组合中逐渐衍生而来的。
古人把一个“一”或“ I ”字形的木柱、石柱、建筑物或男根的仿造 物,竖立在一个圆形场地中间,构建原始的气图腾一巫术祭祀仪式,用来 表达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沟通天地生人神,表达自然宇宙生命万物生 生不息、兴旺发达、活力无限等寓意。
因此,古代的气是人们沟通混沌、天、地、生、人、神、日、月、星 辰等自然万物,同自然万物“交感”生殖的标志符号、工具、仪式、手 段、法器、礼器或神器,即一种宇宙万事万物超自然力量一一神力的象 征。
古人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充满气的、生生不息、活力无限、循环往 复、终而复始的生命互动循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气,无形无状,无色 无臭,无影无踪,无处不存,无处不在,可聚可散,可凝可动,可消可 长,可生可灭,化生天地万物,像精灵一样,笼罩着整个宇宙。”其细无 内,其大无外”,形成一个人一气互动循环的自然宇宙生命万物生生不息 的生化系统。古“气”字的形成过程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古代的“气”字,从古“一”字和古“ I ”字的组合中逐渐衍生而 来。古“ I ”字,作为一个独立的古文字符号,与古“一”字同形或为古 “一”字的变体,含有沟通天、地、生、人、神,上下通、中通等寓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殖、生成或生化模式,逐渐衍出一、 二、三三个气文化符号。起初,人们在“三”字的左上方加一个短短的 “ I ”字,以示通天,形成三字左上方带有短“ I ”的古“气”字“工”; 后来,又在古“气”字“工”的右下方。加一个长一点的“ I ”,以示下 通地,衍出右下方带有长“ I ”的古“气”字“气”,天、地、人三才一 气贯通,合和一体的寓意昭然可见。
浏览3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