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 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以 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 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 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 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 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 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 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 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 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 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 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 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 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 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 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 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 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 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 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 法,身心已感泰然。如河坚持日日按时 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 步。假如漏口中没有醐般现,这便是 下来,宓种储 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 名师指正之,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 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 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做得 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 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 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 自然增进。
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 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 健康上、在
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 的,如那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 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 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 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 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 某一项学识没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 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 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 不如练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 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 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 累,内劲自通,拳意就能上手。四肢是 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 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 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 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
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 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 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 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 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 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 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 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 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 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 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 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 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 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
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 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 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 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 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 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 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 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 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 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 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 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 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 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每练功 夫,要细细地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 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 手势之外面,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 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 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 进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 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澄甫先师每作推手发劲时,只见 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顷 刻生死之感,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能 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 能起在突然之间,迅雷不及掩耳,令人 不可抵御,亦无从抵御故耳。平时练功 所以稳静缓慢者,正为蓄养此精气神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
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 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做到恰 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 人。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 必需之条件。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 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 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如动作不 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 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 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 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 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按太极拳功夫,有很好的道理值 得钻研。有些人练拳,竟不知在深细处 钻研功夫,从质量上以求跃进,而只是 在编些套子,弄些花样,图夕卜表所谓好 看,一身摇摇摆摆,零零当当,神气活 现,自以为太极拳讲柔,讲软,讲不用 力不过如此。其实不知太极拳有些道 理,须有传授方可得知,以致练功多 年,对于推手,着手就胡顶g瞎拨 强搬,一点味道没有,无怪太极拳有十 年不出门之说。
察当先杨禄禅先生在北京教拳, 号称“杨无敌”。杨班侯先生在北京 与很负盛名的武术家刘某比手等事, 证明太极拳的功夫是有很好的技击功 能,并非十年不出门。为何竟有太极 拳十年不出门之传说?盖练太极者虽多, 却未经真的太极拳教师指教,以为有其 他拳的功夫底子,再弄本书看看就算会 了。这是妄作聪明,闭门造车,所以难 成。此非太极拳本身之咎,而是学者择 师不慎之过也。
练太极拳神气内敛,收藏入骨, 虚灵之神气布满周身,要轻有轻,要 重有重,轻者如百无所有,重者似泰 山立崩,此言其虚灵之妙用也。但虚 灵必先从实在处做起,轻快亦必在沉 稳上着手,功夫日久,始能得到真正 的轻快虚灵。若初学即讲轻快,必致 一身零乱不整;若初学即讲虚灵,必 致流于漂浮,毫无作用。所谓太极拳 十年不出门,漫说十年,苟无真传, 则一生亦出不了门。
太极拳是无为无不为之功夫,出手 虚妙无比,包罗万象,无论对方如何来 手,我有此虚灵之气,自能随机应变, 无不恰到好处。万不可专于一手一势之 作用,否则必挂一漏万。盖大道一以贯 之,得其一而万事毕。若想一着一势之 用,虽千着万着总有穷尽,故智者不取 也。
神意内含,以存静养,劲道始有 收藏,一举一动不忘松净,灵慧才能 生长也。
切忌剑拔弩张,咬牙瞪目,紧张 之现象,或以为练时毫不紧张,临事何 能致用,岂不知练时是蓄神养气之功 夫,以俟神气蓄养充实,临事自有好 用。若练时剑拔弩张,神气外露,则神 气耗费,焉有充实之日,用时焉能有惊人之动作!
上有虚灵之神,中有腰脊之劲,下 有丹田之气,三者合一,内外一体,动 作无不适宜矣。然一切皆由自然中求之, 不可在局部上找,若专想沉气必为 气滞,如专想提神必为神拘,非大 道自然之功矣。
虚灵顶劲者,是身势端正,稳静 舒适之后,虚灵之气自然上升之谓, 非头部翠力上顶之谓耳。如翠力上 顶,则有挺硬性而无虚灵性。乃为太 极功夫之最忌者。
练太极功夫者,一方面依老师教 导去用功,一方面本三丰祖师以及王 宗岳先师太极拳论中去悟。练时不可 掺杂外功之思想,否则必流入歧途。 练此功不可与外功拳兼行并练,否则 徒劳而无功。盖此是松灵劲,发出时 无声音,被打者虽外面无青红伤,但 劲已透入内部。彼是紧硬劲,发出时 咚咚有声,被打者虽外面现青红伤, 但内面未必透也。
有谓太极拳功夫非掺杂其他门功夫 并练不能应用云云。此足见其无太极传 授,尚不知太极拳的道理。
练太极拳功夫有五忌
(一) 择师不慎,误检门外道,养 曲惯,日后am传,
(二) 对老师信仰不坚,不本老师 所教之道理用功,自作聪明,东想西 想,参入其他道理,以致心神杂乱, 暗病百出,若藏若露,此毛病最不易 改正的。
(三) 有不良嗜好,如烟、赌、 色等,将人身三宝精气神已耗费枯 竭,昏头涨脑,不能悟道矣。
(四) 平素曾练外家硬功太过, 如吞气努力,咬牙瞪目,鼓肚子打肚 皮,以及排打周身,油槌贯顶等等, 已将身体最宝贵之神经练死,成为麻 木状态,毫无灵感,不能操太极功 夫。
(五) 入道未深,离师太早,即 想在人前显能,致被外门功夫引诱, 走入歧途而无法纠正。
以上五者,皆不能悟道。
练太极拳应以澄心定性为主要功 夫。但澄定之功夫,须在稳静上着 手,以俟静极默笃之后,才能澄得下 来,定得下来,良知始现,而后随良 知之觉察悟之。此觉察才是准确之觉 察。
其所以澄,所以定者,是想恢复 心无思想,身无作为,无为之身心 也。无为之后,心性始能光明,光明 之后,自然之中发出来的知觉,便是 儒家所谓良知。良知是在静极默笃之 后发现,非在穷思极想之中得来。心硬 想等于壁上无门,出入硬要碰壁而过。 又如于荆棘坎坷之地本无路可走,而硬 要通过。如此练法,必致愈练愈离太极 拳功切远,学者不可不知。
养霖,生智慧,以悟拳道,用于防 身,贝!I能自卫御侮;用于处事,贝I事非分 明;用费则延年排
功夫不外神、气、体三者之修 炼,然以练神为主,练气次之,练体 为初步。所谓神者,周身虚灵之气 势,莫测之动作,轻快变化之谓也。 非咬牙瞪眼,努力使气之说。所谓气 者,呼吸沉着之气,非青筋暴露,鼓包 起块,强行呼吸之谓。所谓体
浏览3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