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外气争议问题的实验
隔山打牛(动物)实验和外气双推(隔山打人)实验,为解决外气争议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实验方法
1.隔山打牛(动物)实验
(1)选择外气发放者(外气“大师”)
选择一名外气“大师”角色扮演者。3〜5分钟向其教授简单的外气发放技巧,或者直接由一位气功师扮演外气“大师”角色。
(2)选择外气实验或受试对象
把实验或受试对象分为甲乙两个小组,甲组一人或多人。花3〜5分钟向甲组受试对象讲述外气相关知识,让他们快速接受气功外气思想,或直接选择早已接受外气观念,对外气有明显感应的人群作甲组受试对象。乙组受试对象则选择1到多头牛或一组其他任何动物。
(3)实施外气实验
外气“大师”面对甲组受试对象,甲组受试对象身后为乙组受试对象,三者分别相距1〜2米。按顺序安排妥当后,外气“大师”做出向甲乙两组受试对象发放外气的姿态。
(4)统计实验结果
结果显示,甲组受试对象出现不同程度的“外气效应”,乙组受试对象则没有任何反应。实验说明,气功“外气效应”是一种以“外气”为符号、标志或暗示物的催眠暗示效应。其本质是气功外气“大师”和甲组受试对象之间存在符号认同,进而产生符号互动循环作用的结果。由此证明气功外气是且仅仅是一个气文化符号,而不是什么物质或能量作用。
2.外气双推(隔山打人)实验
(1)选择外气发放者(外气“大师”)
选择一名外气“大师”角色扮演者。3〜5分钟向其教授简单的外气发放技巧,或者直接由一位气功师扮演外气“大师”角色。
(2)选择外气实验者或受试对象
把实验者或受试对象分为甲乙两个小组,每组10〜20人。花3~5分钟向甲组受试对象讲述气功外气相关知识,使甲组受试对象接受气功外气思想。并单独告诉甲组成员,3〜5分钟后外气“大师”将向他们发放外气,或直接选择早已接受外气观念,对外气有明显感应的人群作甲组受试对象。但不告诉乙组受试对象外气“大师”是干什么的,正在做什么。乙组成员不做任何讲解培训,且最好选择中国文化一窍不通的外国人。外气 “大师”和甲乙两组受试对象亦可用屏风隔开,进行双盲实验。
(3)实施实验
外气“大师”面对甲乙两组受试对象,甲组受试对象在前,乙组受试对象在后,三者分别相距1〜2米。按顺序安排妥当后,外气“大师”做出同时向甲乙两组受试对象发放外气的姿态。
(4)统计实验结果
结果显示,甲组受试对象出现不同程度的“外气效应”,乙组受试对象则没有任何反应。实验意义同隔山打牛实验。
三、四种不同气功观视域内的外气
气功呼吸论、外气物质论、外气心理论以及外气符号论四种气功观视域内的外气,有什么特点、关联和不同呢?
(-)气功呼吸论视域内的外气
气功呼吸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刘贵珍倡导的气功疗法,是一种用呼吸定义气功而形成的气功一派。他把呼吸作为气功锻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表面上看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然而,他简单地用呼吸来定义气功,无形中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性错误。
呼吸锻炼是气功锻炼的基本运动方式,古代称作吐故纳新。人体吸入新鲜空气、清气,呼出故气、旧气、浊气;现代医学、生理学则是一种人体吸入新鲜空气,呼出二氧化碳等体内“废气”的气体交换过程。两者的说法虽然不同,但本质不二。
从呼吸锻炼的角度看,气功锻炼中吸入的“气”:外气呼出的“气”:外气2,两者除了清浊差异外,都属于客观、物质或能量意义的外气。
由此,中国传统吐故纳新意义、现代医学、生理学呼吸意义上的“外气”,便因气的多元一体特点而有了一致性,即具有了从此气非彼气,到此气即彼气的符号性转换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人体“外气内收,内气外放”形成的外气,不论清浊,都是客观、物质或能量意义的“外气符号意义的外气。
(-)气功物质论视域内的外气
20世纪80—90年代盛极一时的气功外气物质论认为,“练功有素者” 从体内向外发放“外气”的行为,是一个“外气内收,内气外放”的过程。
那么,他们所谓“外气内收”的气:外气以及“内气外放”的气:外气2,分别是指什么意义的“外气”呢?
气功外气物质论所说的“外气内收,内气外放”,从所示可知,其转换方式,有一个从外气11内气1 一内气2一外气2的人体内外二气互动演变过程。
外气।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之精气,即自然万物的精气;外气2是“练功有素者“把外气】内收纳入体内,与个体本身早已存在的真气、元气、五脏六腑之气等内部诸气——内气合和一气,转换成另一种人体内在的精华之气——内气2,再向外部目标或对象发放的产物,即人体内在的精气。
问题在于,外气这个自然万物的精气,与外气2这个人体内在的精气, 经过人体内部悄无声息的“神秘”转换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量变还是质变呢?
换句话说,外气】一内气内气2T外气2的转换过程,是一个从客观、物质或能量的东西一主观、意识、精神或心理的东西T客观、物质或能量的东西的转换过程(简称物质一意识一能量转换模式),还是一个从客观、物质或能量的东西T两次主观、意识、精神或心理的东西的递进转换过程(简称物质一意识一精神转换模式)呢?
迄今为止,外气物质论始终只承认外气的物质一意识一能量转换模式,他们试图用一些“练功有素者”参与的“内气外放”观察实验证明,从“练功有素者”体内发出的“外气”是一种“客观、物质或能量的东西”,而极力否认物质一意识一精神转换模式,否认外气是一种主观、意识、精神或心理作用的产物。
在他们看来,外气I-内气I-内气2T外气2的转换过程,是一个“练功有素者”从量变到质变的“外气内收,内气外放”行为过程。然而,下面的实验和疑问显示,外气物质论缺乏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1.大多数气功外气物质性实验,都是抄袭或沿用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顾涵森的气功外气观察实验,而非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双盲实验。
2.外气物质论无法用科学理论和实验说明,在人体内部,内外二气的 “神秘”转换是如何发生的?即它没有告诉我们外气】一内气内气2T外气2的转换机制是什么?人体的双手或某些穴位是否真的能够超距发放外气,它是怎么发出的?客观依据何在?
3.张洪林教授所做的外气双盲实验证明,气功外气本质上是一种催眠暗示效应,有力地证实了顾涵森等人外气物质性实验的伪科学一面。
4.外气推鸿(隔山打物)实验,证明顾涵森等人的外气物质性实验结论是一个伪命题
(1)选择外气发放者(外气“大师”)
选择一名能够发放外气的外气“大师”角色扮演者。3〜5分钟向其教授简单的外气发放技巧。或者直接由一位气功师扮演外气“大师”角色。
(2)选择外气实验或受试对象
把外气受试对象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1〜多人。花3〜5分钟向甲讲述气功外气相关知识,使甲组受试对象接受气功外气思想。或直接选择早已接受外气观念,对外气有明显感应的人群作甲组受试对象。乙组受试对象为一个装有一团羽绒(鸿毛)的密封玻璃箱。
(3)实施外气实验
外气“大师”和甲组受试对象分别静坐或静站在室内一张办公桌两边。室内环境保持优雅、安静,无干扰。办公桌上放置一个装有一团羽绒(鸿毛)的密封玻璃箱。外气“大师”必须经过密封玻璃箱,向甲组受试对象发放外气。
(4)统计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外气“大师”发放外气时,不论接受外气的目标或对象出现什么反应,密封玻璃箱中的羽绒始终纹丝不动。实验说明,外气“大师”发放的外气,是一种主观、意识、精神或心理的东西,而非客观、物质或能量的东西。
故,“练功有素者”的“外气内收,内气外放”活动或外气]一内气一内气2一外气2的转换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内外二气符号互动的演变过程, 即从此气非彼气,到此气即彼气的符号性转换过程,带有“偷梁换柱”技巧。

浏览30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