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 年份,但对乔秀军来说,却是和太极大师结缘的 开始。那时,他已是地税系统的一名国家干部, 工作出类拔萃,事业蒸蒸日上,繁忙的工作之余 仍然喜欢练练拳脚。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 他的健康状况受损。在做过手术后,他原本修长 的身材一下胖壮起来,体重达115公斤。他苦恼 的是,始终没有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也就在这一年,太极大师王西安的弟弟王玉安老 师来到博山授拳。在朋友引见下,他结识了这位 太极名师,并被陈式太极博大精深的义理和拳法 深深吸引。他像一尾缺水的鱼儿一样,一头扎进 了可以自由翱翔的太极海洋。王玉安老师在淄博 的一个月时间里,他天天陪同左右,如影随形, 细心揣摩老师所教的一招一式,并照顾老师的生 活。有一次,为了赢得老师的好感,他和后来成 为师兄妹的张林业、陈霞陪老师喝酒。他想用这 种中华民族最质朴、最传统的待客方式来打动老 师。他们一直喝到下半夜,酩酊大醉。第二天早晨, 他们又早早爬起来照常练拳。他们的诚心感动了 老师,王玉安老师破例在淄博一气收下乔秀军、 太极的力量——王西安和他的弟子们张林业、陈霞、耿进、巩新华等弟子,为陈式太 极拳在淄博的传播埋下了种子。
陈家沟学艺
时间在一天天流逝,他们的拳艺不断提高。 2000年,王玉安老师因患病无法授拳,无奈之 下便把他们介绍到陈家沟王西安大师那里,继续 太极拳的学习。
经过六七个小时风尘仆仆的跋涉,越过无数 山山水水,他们来到了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心中 的圣地一陈家沟。古老的牌坊,.淳朴的乡音, 整齐的街巷,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关于陈式太极的 传奇故事。当心仪已久的王西安大师出现在面前 时,乔秀军多么希望大师能收他为徒,但大师并 没有那样做。乔秀军也知道,大师收徒,在人品、 拳艺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
虽然拜师没有成功,但乔秀军并没有气馁。 他仍一丝不苟地练拳,努力体会着大师透过招式 所传达出来的太极精髓。节假日别人游山玩水去 了,他千里迢迢跑到陈家沟,一学就是半月。知 道老师爰喝两盅酒,酒量虽不如老师大,但他也 竭力陪侍。特别令乔秀军和他的师兄弟们放心不 下的是已经患病的王玉安老师,每到温县,乔秀 军都要到老师家里看一看,在节假日寄上一点钱, 表一表学生的心意。王西安老师虽然不动声色, 但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一切都没逃出他的法眼。 他也喜欢上了这个重情重义的山东小伙,高兴地 收下了这个入门弟子。在乔秀军的引荐下,王西安 大师又收了徐久生、张林业、孙凤山、韩振国、耿进、 巩新华、陈霞为徒,后来被拳友们戏称为王西安拳 法的“太极八仙”,陈霞自然就是那位“何仙姑”。
“太极八仙”名扬淄博
为了弘扬王西安拳法,“太极八仙”在渝 博发起成立了王西安拳法研究会,把弘扬王西安 拳法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了起来。乔秀军常 说:“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王西安大师多年来一直将太极拳的传播、太极拳 文化的传播作为终生的事业,让太极拳发出更大 的光芒。王西安拳法研究会淄博分会的成立,也 浸透着大师的心血,所以每一个分会会员都应该 把继承' 发扬、传播王西安拳法作为一种责任和 义务,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最终让更多的淄博 人感受到王西安拳法的独特魅力。”从此,博山 公园里,路边的树丛中,群众集会的广场上,到 处都留下了他们授拳和习练的身影。后来,因为 工作原因,乔秀军从博山区地税局调到张店任职, 仍然有不少学生每逢休息日坐车一百多里路找到 他继续学拳。由于乔秀军喜交友,为人谦和,因 此,公园里跟他学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有工 人、教师、学生、机关干部、火车司机等。陶学进、 李志林、张成、王海波' 马蓬之、王迎春等都成 为跟随乔秀军的“铁杆”拳友。
虽然远在陈家沟,王西安大师也时时刻刻关 注着他们的行动,并在百忙之中,多次亲临淄博, 给予具体指导。王占海' 王战军、李天金等太极 国手,也多次来到淄博。每次他们的到来,都受 到淄博拳友们的欢迎。他们又是演练套路,又是 切磋推手,忙得不亦乐乎。有一次,刚刚参加完 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并夺得桂冠的王战军等,来 到淄博人民公园,一些与名家素未谋面的爰好者 自然不想放过领略国手功夫的机会,提出想体会 众人推不倒的功夫。王战军等自然“慷慨迎战”。 当然,结果不言而喻,汗流满面的七八个人拱手 称赞,称领略到了名家的高超武功。
百善孝为先
在发展会员和学拳方面,乔秀军首先强调人 品。要孝,孝敬父母老人。要敬,敬老师,敬拳友。 他这样要求会员,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和其他
“八仙”带头孝敬老师。每逢节假日、老师寿诞, 工作再忙,他们都会从淄博到温县表达一番自己 的心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西安拳法研究会淄 博分会,在山东参加了许多比赛,都取得了优异 的成绩。其中在2008年山东太极拳锦标赛上, 乔秀军取得了冠军o在淄博市组织的演武大会上, 淄博分会会员多次获得太极拳男女冠军、太极器 械冠军。王西安拳法研究会淄博分会在山东已成 为著名的协会组织。多年来,在王西安大师的关 怀和培养下,淄博的陈式太极拳事业蓬勃发展。
—任天麟:与大师为
从80后的任天麟身上,似乎看不出那种乖 戾的个性,或许他早已过了轻狂意气的年龄。平 和的表情里,透露出的是历经岁月锤炼之后的沉 稳。
作为太极故里的新生代传承人,任天麟是出 类拔萃的。他任重道远,肩负着太极拳承前启后 的责任。他造诣颇深,并在国家级大赛中,频频 问鼎桂冠。任天麟已在太极界崭露头角。
太极传承,不仅是武艺的生生不息,代代相 传,更是对先人馈赠后人瑰宝的一种总结归纳, 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种“文功”,对于太极的传承, 更甚于“武略”。而立之年的任天麟,已是焦作 大学太极武术学院的一名讲师,立志从文化和学 术的理论高度,为传承和发扬太极,做出特别的 贡献。
对于任天麟来说,无论是文韬,还是武略, 皆为他所取。在中国太极界,多年之后,定将出 现一位文武兼备的大师。
生在武术之家
任天麟的太极之路,显然与其家庭的潜移默 化密不可分。他的父亲任成功,在焦作武术界赫
赫有名,青年时习练少林顺式门绵掌拳和纯阳剑, 曾任焦作市武术馆馆长。任成功、王西安等一批 焦作武术界名士,经历过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 并曾支援边疆建设。在当时那种社会氛围之下, 他们依然没有放弃武术理想,最终都成为一代名 家。这种在苦难岁月里凝聚的亲密友情,穿越了 几十年,历久弥新。上一辈甚笃的交情,也影响 着下一代人。
出生在这样的武术家庭,日日受到环境的熏 陶,对于任天麟来说,想不走上武术之路都很难。 虽然懵懂的少年不懂“武”为何物,但却被其深 深吸引。他常在父亲的身边,花拳绣腿一番,获 得一种心灵的满足。久而久之,他对武术的喜欢 便发自内心了。父亲希望任天麟能继承自己的衣 钵,在武术之路上写就人生的辉煌。不过,父亲 从未这么说过,但是任天麟能从他期许的目光中 感觉到这份炽热的愿望。武术作为父子之间的情 感桥梁,连接着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在任天麟看来, 父亲亦师亦友,两个人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着, 一起向前。
入读武汉体院
家庭对于任天麟走上武术之路的影响,自然 是难以磨灭的。任成功在武术界赫赫有名,他的 朋友一般皆为志同道合的“武林”中人。朋友之 间彼此往来,一见面总要切磋武艺。因此,任天 麟自幼就与这些武术高手相熟,对他们的精湛武 技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们高尚的人格和武德更 是敬重。这些别人难得一遇的高手,对于任天麟 来说,则似家人。他们对任天麟常常躬身指导, 言传身教。
在任天麟幼时,王西安大师与任成功同住体 委家属院的一栋单元楼中。这位大师,对于任天 麟的太极之路,影响深远。多年之后,任天麟拜 在其门下。而在拜王西安为师之前的岁月里,他 曾在焦作武术馆练习太极拳竞赛套路,得到过原 河南省体工队武术教练马春喜和河南省武术运动 管理中心陈沛菊的指导。这些老师,对于任天麟 在太极拳之路上的成长,功不可没。可以说,任 天麟在人生之路上,获得了得天独厚的武术资源。 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太极的浸润。任天 麟感叹,自己能进入武术之门,是托了父辈人的 福气。他的成长与父亲是分不开的,与父亲的武 友是分不开的。
1998年,任天麟进入武汉体育学院读书。 这是他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里,他学 习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以后教书育人和武 术的理论研究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浏览3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