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区域自古以来就有集体暴力传统。正如美国学者裴宜理所 说,早在西周,这一地区的居民因其反抗统治者的一次次征伐而被 称为“淮夷”。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是吴国和楚国的国土,他们一 次次北上争霸,素有好战的名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一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于该地区,并且其领导人几乎都来自淮 北。随后的刘邦亦起兵于此。在西汉由于此地频频发生骚乱,司马 迁称此地人民自大傲慢,乐于犯上作乱。西晋和南宋时期,淮河流 域在反对和驱逐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元末农 民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朱元璋出生地也离此不远。明末此地是效忠明 朝的人反抗清军的主要阵地之一。整个清朝,这个区域继续成为无 数次乡村动乱的舞台。这样持续的集体暴力传统在中国其他区域尚 不多见。强悍的民风和持续的暴力相互影响,社会暴力指数高。暴 力指数是秩序性强弱的指标之一,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 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在这里借用,暴力指数表示在某 一地区除政府正常维持社会稳定以外的社会暴力的多少。暴力指数 和社会秩序性呈负相关,暴力指数高的地方社会动荡,社会秩序性 低,民众生存生活艰难;暴力指数低,社会秩序性高,地方相对平 静,民众生存生活更加宁静幸福。
二、淮北历史文化概述
(一)萌芽初兴:先秦淮河流域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近 年来发现的渠沟遗址以及石山孜遗址考古发掘可知,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淮北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耕种劳作。而相 城的得名,相传也与夏朝第五位帝王相与商部落第三任首领相土有 关,是他们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把驻扎之地命名为“相邑”,并 把它作为临时都城。《诗经•商颂•长发》就留下了 “相土烈烈, 海外有截”的文字,而《史记殷本纪•索隐》也有“相土佐夏,功 著于商”的评论。至于相城的由来,在淮北民间一直流传着“颛顼 建城” “相土建城”说。西周实行分封制,一时间诸侯国多达100 多个,当时的相城隶属于宋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群 雄争霸,作为十二诸侯国之一的宋国,由于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 为重要,相城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如鲁桓公十五年(前697), 鲁、宋、卫、陈四国曾会盟于“袤”(今相山区渠沟镇),共商讨伐 郑国大计;又据《舆地志》《括地志》记载,前588年至前576年 期间,宋共公瑕(?一前576)为避水患,还将国都由河南睢阳 (今商丘南)迁至相城,他的夫人伯姬死后也葬于相城,此后大约 有90年的时间,这里一直是宋国的别都。到了周赧王二十九年 (前286),齐、楚、魏联合灭宋,三国瓜分其地,相城又归楚国所 有,直至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楚又被秦国攻灭。
这一时期,淮北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淮北先民的生活非常富 庶,这一地区已成为令人艳羡的中原膏腴之地。
淮北地区还是有名的文化礼仪之邦,且不必说“淮北相山之 阿,临古睢之阳;颛顼、阈伯、相土及商、宋先祖经营之区,天文 历象之发端,开农时耕作之先河,祀大火,以纪时通天”,也不必 说自古就有“滩涣文章地,两岸多奇才” “滩水之上多文章”之说, 单是“故宋国,微子所封”“其民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就 足以说明作为殷商遗民的宋国,一开始就站在了较高的文化基点 上,人才济济,彪炳史册,如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老子、庄子、 惠施等学术大家,相城也造就了堪称“四朝元老”的华元,孔子的 七十二贤之一的颛孙子张,辅佐秦穆公称霸的大秦名相蹇叔,以及 “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等一批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①
由上述可知,淮北不仅是我国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且 从夏商至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各大流派思想在此滋生并 相互激荡,已逐渐成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渐趋繁荣:秦汉魏晋六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设泗水郡,辖 16县,郡治相城。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以家乡为名,改泗水郡 为沛郡,治所还在相,不过它可是当时唯一的中央直属郡,辖县达 37个之多,这在沛郡历史上是辖地最广的时期,也是相城作为区 域政治中心的最辉煌时期,真可谓盛极一时,风光无限。到了东 汉,光武帝刘秀封其子中山王刘辅为沛王,改沛郡为沛国,国都仍 设在相城,他自己还曾三次临驾相城巡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 初,曹操为提高家乡声望,废沛国,设谯郡,治谯(今亳州市), 将原沛国包括郡治相城划归谯郡。两晋时期,随着改朝换代,相县 归属屡次变化,如西晋太康二年(281),复置沛国,建都相城;晋 室南渡后,相县依次入后赵、前燕、前秦。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换 频繁,相县为戎马兵革之地,先后归属宋、北魏、北齐,这几个朝 代虽都曾设过沛郡,或治萧县,或在江淮异地侨置,同为沛郡名, 治所却不在相城。如北魏宣武帝时,在徐州置有“彭城郡”;526 年,与北魏孝明帝分治南北的梁武帝萧衍,将侨置在竹邑县(治今 烈山区孤山)的南济阴郡,改为睢州,此时北魏与梁正在黄淮之间 拉锯,相、萧、符离一带朝魏暮梁;北齐天保七年(556),在历史 上第一次州郡县大裁并中,相县废为相城乡,并入彭城郡承高县
① 余敏辉,郭云修.寻梦淮北:M]:.合肥:黄山书社,2014.
(县治改驻萧龙城),相城从此彻底失去了作为区域性的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地位,也结束了约2000年来作为国都郡治的繁华时 期。此后,历经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 清,相城归属虽数度更改,但其行政建制也只是一个乡镇而已,直 至1960年设立滩溪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王朝,由于先进耕作工具和技术的应用与推 广,加上淮北地势平缓、河流众多、湖塘密布*为水利、航运事业 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淮北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繁荣局 面,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经济区之一。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虽然 淮北与其他地区一样,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周期性的战乱、外族人 侵和王朝更迭,但兴旺发达的经济被破坏之后,由于没有造成重大 的环境灾难,又总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和振兴起来。如西汉建立后 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走上 发展的道路,相城作为郡治所在地更是政通人和,物阜民丰,百业 俱兴;又如东汉末直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经历连年战乱和 军事割据之难,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度摧残和破坏,而曹魏、西晋屯 田的推行和北魏均田制、三长制的实施,虽说还未能达到秦汉农 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发展繁荣水平,但对于淮北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也都起到积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魏文帝时沛郡太守郑 浑,因“水潦为患,百姓饥乏,于相、萧两县界兴陂褐,开稻口 (田),民赖其利,刻碑颂,曰'郑陂’",至今还被人广为传颂。
还有,凭借优越的地缘政治地位、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深厚的文 化底蕴,这一时期淮北这块沃土孕育出了众多的杰出人物,他们犹 如灿烂群星,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发光。举其要者,有西汉初年主 持修建长乐宫和未央宫,筑长安城,以功封梧侯的阳城延;号称鲁 国大儒的扶阳侯韦贤;不顾个人安危,以直言净谏而闻名朝野的御 史大夫薛广德;两汉之际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经学家、音乐家桓
12
谭;东汉著名经学家、龙乡侯徐防;东汉末年单骑造合肥、直言遭 杀身的扬州刺史刘馥;“竹林七贤”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文学家、 思想家与音乐家,也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嵇康;“竹林七贤” 中以放浪形骸为天下之最的狂放高士刘伶;东晋著名音乐家、军事 家,《梅花三弄》笛曲创作者豫州刺史桓伊;一门三杰、父子艺术 家戴逵、戴勃、戴顺等。
(三)盛衰并现:隋唐北宋
一般来说,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 结果,政治是保证,经济是基础,文化是先导,三者紧密关联、互 相渗透、相辅相成,统于社会发展之中,如上述淮北在先秦时期萌 芽初兴,在秦汉魏晋六朝时期渐趋繁荣就是如此。不过,我们如果 仅从行政建置这个特定的角度看,淮北还出现过严重的不平衡现 象,时间大约就在隋唐到北宋末的这五百年时间。
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下令开凿从洛阳到扬州流经相城地 区的通济渠(唐宋时期也称汴河、汴渠、汴水)。作为隋唐大运河 的首期工程,它连接了黄河与淮河,成为华夏大地上的交通大动 脉,枢纽天下,临制四海。正是由于大运河尤其是通济渠的开通, 黄淮之间渐由兵家争掠的战乱之地,恢复为“纲运繁沓,触胪相 继”的人烟稠密之地;特别是通济渠沿岸,南北通衢、东西交流, 当舟车之会;围绕着运输业、旅游业的消费拉动,店铺驿站渐次扩 建,集镇鳞次栉比,淮北地区重新繁荣昌盛起来。
虽然通济渠流经淮北境内并不长,仅41. 5千米,且唐朝李敬 方《汴河直进船》还有“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之 说,但通济渠对于淮北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在某种程度上说, 它曾经和滩河(滩河古称睢水)上承大梁(开封)鸿沟水,下至小 河口(邳县境)入泗水。今人通常将原渡河称为“老滩河”,1968
13
年截流后河道称为“新滩河”,它们同为养育淮北人民的母亲河、 生态河、命脉河。从政治上来说,“随着汴河的开通及其在经济交 流中作用的迅速提高,它的重要程度也与日俱增”,如唐人常说 “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天下以江淮为国命”,以及有宋一代 “唯汴河是赖”就是明证.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对淮北经济 发展的影响尤为重大和深远,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汴河对沟通淮北 地区的河网起着骨干作用,而这个水上网络无论对补充汴河的水 量,发展区域性的交通运输,还是对提高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无 疑都有一定的作用;其次是汴河对农业生产有肥田改土作用,如北 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讲到他“出使至宿州,得一 石碑,乃唐人凿六陟门,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 史之功”;再次是促进了沿汴河两岸商业城镇的兴起,如唐宋时期, 淮北主要城镇几乎都集中在沿汴河一线,其中比较大的有第城、斯 泽、白梯、柳孜等,而推寻它们兴衰沿革的历史,多与汴河有关; 此外,汴河对黄河夺淮以来接连不断的黄水南泛曾起了阻遏作用, 并因之影响到安徽淮北地区的地貌,
可见,在离北齐天保七年(556)相城被撤县设乡,政治影响 力式微的50余年之后,是隋唐大运河为淮北发展续写了辉煌的 新篇。
还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由于通济渠这条黄金水道的存 在,虽经历水患旱灾、战乱、人口迁徙等天灾人祸,淮北沿岸城镇 始终保持着一派繁荣景象。特别是北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市),淮 北一时成为王畿之地,它的政治、经济地位也相应有所提高。不 过,由于北宋长期与辽、西夏、金争战不休,特别是金人南下侵宋 初期,执行烧杀掠夺的政策,民多流亡,土多旷闲,“淮泗之间, 亦荡然矣”,社会经济遭受巨大破坏,淮北衰败已呈不可逆转之势。
(四)贫困交加:南宋以降
历史地看,淮北在两宋之际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 程。“自淮右非宋,相滩凋零。地少出产,民不聊生。金元明 清,水既深而愈下;兵虫水旱,火已热而犹蒸”。水利事业荒 废、自然灾害频繁、战乱不断、劳动力外徙等是淮北经济由盛 而衰的主要原因。
其实,在上述主要原因当中,水利事业特别是通济渠的由兴而 废尤其关乎淮北社会经济的盛衰。因为在南宋之前,淮北经济发展 较快,是富饶的鱼米之乡,享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 誉;进入南宋后,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航运地位明显削 弱,淮北政治、经济地位也因之下降,再加上黄河南徙,每年缺少 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尤其是元朝定都大都(今北 京),开京杭大运河,通济渠逐渐丧失了全部的水运功能,直到元 泰定二年(1325)后,最终湮塞,埋入地下,淮北彻底失去航运交 通之利。
当然,自然灾害频发,并且在后期有日趋严重之势,是淮北社 会经济衰落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而它的产生,则主要是由气候、自 然地理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 化,与其说是天灾,毋宁说是人祸。南宋建炎二年(1128),宋都 城从东京(开封)南迁临安(杭州),淮北不再作为国家的核心地 区,失去了许多政策上的优惠,尤为严重的是,为了避免与金兵作 战,东京留守杜充竟掘开黄河南岸大堤,使黄河水南流入淮,这是 淮北生态畸变的开端,而此时淮北属于宋金交战地带,兵连祸结, 交战双方均无意加以治理。此后,淮北再也没有中兴过,陷入了长 达八百多年沉寂不振的境地。
南宋、元、明、清时期的淮北,虽说每当战乱初定,统治者也很注意劝课农桑,经济仍在缓慢发展,但是就总体而言,昔日繁荣 富庶的运河沿岸城镇已风光不再,“萧县的盐碱滩溪的洼,宿县遍 地是蚂蚱(蝗虫)”这句民谚就形象地反映出这里一派荒凉萧条的 景象,甚至可以说,穷乡僻壤、贫穷落后似乎成了这里的代名词, 文化事业也因此跌入低谷,几乎没什么亮点可言,“遂罕有以文章 著名史传者”。究其原因,一方面,淮北既是南北割据政权争夺的 重点地区,又是历史上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多发区,久罹战祸, 民不聊生,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另一方面,淮河流域或洪涝灾害频 繁,或旱蝗灾害并发,赤地千里,“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 灾”已成为这里的真实写照,“频年被水,日就凋残。邑无城垣, 野无道路,田无沟池”,居民“岁岁逃亡,十不存五”,“仅存之民, 率皆屋无户,炊无灶,食无案,卧无床席,冬无被,夏无帐,日用 无器皿,耕作无牛具”,“地鲜种稻,所产唯麦豆秫粱。既播种,即 束手而听之天”,“穷民至有数月不食盐,终身不知茶味者”。对此, 有学者曾极为痛切地指出,“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给淮北遗留下了 动乱、自然灾害频繁和贫穷落后三个弊端。国家和平时期,由于自 然灾害频繁,淮北常是盗寇横行之地。国家动乱时期,又是双方争 夺的战场。国家政权交替之际,又是群雄割据、决定兴废之所。历 史虽然是治乱相交替,在淮北却是乱世多于治世,可以说天下未乱 淮已乱,天下已治淮后治”。
(五)走向复兴:20世纪50年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淮北大地迎来了新生。从此, 古老的相城重新崛起,开始走向复兴之路。
需要指出的是,淮北煤炭开发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唐宪宗元 和三年(808),官府在宿州修建城墙时,就发现可以燃烧的“石 墨”;900多年前,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在“州之西南”访获“石炭”,欣然作《石炭歌》咏之,留下了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 如8万车炭B的药研佳句。以后历经明清沧桑、军阀混战、内忧外 患,官办、商办、官商合办,几经起落,至1949年,淮北已濒于 崩溃。
不过,由于20世纪50年代淮北大煤田的发现,特别是1958 年5月5日淮北煤矿筹备处正式成立,以及6月28日烈山煤矿竖 井开工建设,从此拉开了党领导下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淮北矿区的序 幕,1960年4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滩溪市正式建立;1971年 4月.滩溪市更名为“淮北市”;1977年2月,宿县地区所辖滩溪 县划归淮北市管辖,淮北现在的城市格局最终形成。
浏览3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