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揉鱼腰穴操作技巧:体位同上,术者双上肢屈肘,前臂内旋, 以食指或中指、环指指端置于鱼腰穴处,同时顺、逆时针 点揉8〜12次(照片361)。注意用力以轻为主,速度适 中,以患者无不适感为宜。
揉丝竹空穴操作技巧:体位同上,术者双上肢屈肘,前臂内旋, 以食指或中指指端置于丝竹空穴处,同时顺、逆时针点揉 8〜12次(照片362)。注意用力以轻为主,速度适中,以 患者无不适感为宜。
推坎宫操作技巧:体位同上,术者双上肢屈肘,前臂内旋, 腕关节平伸,以大鱼际肌置于攒竹穴处,由内向外同时分 推至丝竹空穴处,边推边内收拇指(照片363)。注意推的 速度稍慢,用力适中。反复操作6〜8次。
. 抹眼球操作技巧:体位同上,患者微闭双目。术者双上肢屈 肘,前臂内旋,以环指指腹或中指指腹由内向外同时抹上 眼睑处(照片364)。要求用力轻柔,速度稍慢,以患者无 明显压迫感为宜,反复操作6~8次。注意对眼压较高的患 者不宜应用此法。
. 推鼻背两侧操作技巧:体位同上,术者双上肢屈肘,前臂内旋, 以食指或中指、环指指腹置于睛明穴,沿鼻背两侧,同时 向下顺推至鼻唇沟处(照片365)。注意用力适中,速度稍 慢。反复操作6〜8次。
点揉四白穴操作技巧:体位同上,术者双上肢屈肘,前臂内旋, 以中指指端置于四白穴处,同时顺、逆时针点揉8 ~ 12次 (照片366)。注意用力以轻为主,速度适中,以患者无不 适感为宜。
点揉迎香穴操作技巧:体位同上,术者双上肢屈肘,前臂内旋, 以中指指端置于迎香穴处,同时顺、逆时针点揉8〜12次 (照片367)。注意用力以轻为主,速度适中,以患者无不 适感为宜
点揉地仓穴操作技巧:体位同上,术者双上肢屈肘,前臂内旋, 以中指指端置于地仓穴处,同时顺、逆时针点揉8〜12次 (.照片368)。注意用力适中,速度稍慢,以患者无不适感 为宜。
点颤承浆穴操作技巧: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扶按头部起固定作 用,另一手中指指端着力点颤承浆穴(照片369)。注意用 力适中,颤的速度略快。反复操作8 ~ 12次。
点颤廉泉穴操作技巧: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扶按头部起固定作 用,另一手中指屈曲掌指和近端指间关节,以指端着力点 颤廉泉穴(照片370)。注意用力轻柔和缓,颤的速度略 快。反复操作6〜8次
点颤颊车穴操作技巧:体位同上,术者双上肢屈肘,前臂中立 位,略伸腕关节,中指掌指关节屈曲,以其指端用力,同 时点颤颊车穴(照片371)。注意用力稍重,颤的速度适 中,以患者局部有酸胀感为宜。反复操作6〜8次。
点颤垂根穴操作技巧:体位同上,术者双上肢屈肘,前臂中立 位,略伸腕关节,中指掌指关节屈曲,以其指端着力,同 时点颤垂根穴(照片372)。注意用力稍重,颤的速度适 中,以患者局部有酸胀感为宜。反复操作6〜8次
点颤听宫、听会、下关穴操作技巧:体位同上,术者双上肢屈肘,前臂外旋, 略伸腕关节,食、中、环指并指,微屈指间关节,以三指 指端着力,同时点颤听宫、听会、下关穴(照片373)。注 意用力稍重,颤的速度适中,以患者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反复操作6〜8次。
撮挑法操作技巧:体位同上,术者双上肢屈肘,前臂中立 位,腕关节平伸,以食、中、环、小指中、末节腹侧着 力,依次屈曲食指、中指、环指和小指的近端指间关节, 由下向上揭挑面颊部(照片374)。注意用力适中,速度稍 快。反复搦挑8〜12次。
捏耳垂操作技巧:体位同上,术者双上肢屈肘,前臂稍内 旋,略屈腕关节,食指由后向前挑起耳垂,以拇指与食指 对指之力,同时向下捏耳垂(照片375)。注意用力较重, 速度适中,以患者双耳垂有微微发热感为宜。反复操作8 ~ 12次。
捋理颜面操作技巧:体位同上,术者双上肢屈肘,前臂稍内 旋,以掌侧面着力,沿下颌切迹捋理颜面至前额部。术者 右手施治于患者左侧,另手相反,如此交替捋理(照片 376)o注意用力适中,速度稍慢。反复操作8〜12次。
第一节武术概述
武术是指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 项目,又称国术。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 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 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 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 的宝贵国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武术 分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种。竞技武术是由传统武术演 化而来的体育运动,而传统武术则是由古代战争、切磋武 术技巧和街头斗殴所发展出来的徒手和器械格斗术。
一、历史演变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即已开 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 卫,二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 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如《山海经-大荒 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这样,人类通过 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 格斗意义的技能。
在殷商时期,青铜业发展,以车战为主,出现了一些 铜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钺、刀、剑等。同时,也 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为了 提高战斗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如《礼记・王制》 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意即较 量武术水平的高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 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特别是剑身) 变长,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 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汉时,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这都说 明,汉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 的形式出现。汉时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形成了多种技 术风格的流派。
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并用考试办法授与武术出众者 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 士”、“疾足之士”,获得每个称号都有具体标准。如“猛 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贯五扎,戈矛剑戟便于利 用……”(《武备志-太白阴经-选士篇第十六》)。这一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促进了社会上的练武活动。随著步骑战的发展,在战场上,戈、戟逐渐被淘汰, 剑作为军事技术多为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的演练仍在发 展。宋代出现了民间练武组织,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 (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扑)等。这 些社团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枪、竹标排、木弓刀、 蒿矢等习武技”(《宋史》卷191)。在城市中,据《栋亭十二种都城记胜》所载,在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十分热 闹。明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 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 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 《耕馀剩技》等。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 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征、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 等,有的还附有歌诀及动作图解,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 重要依据。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则以“社”、“馆”的秘密 结社形式传授武术,其中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 掌、形意拳、八极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民国期间,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拳社,对传播和 发展武术起了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 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国家设有专 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53年,举行了第1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 接着又举行多次全国性武术比赛或表演大会。为了推动武 术的普及和提高,国家组织创编了比赛规定套路,编制了 群众武术活动所需要的初级套路和简化太极拳等,出版武 术书籍和挂图,拍摄武术影片和录像。为探讨武术运动锻 炼的价值,还组织有关生理的测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学 化。此外,各体育大学、学院体育系相继设立武术课和武 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 青少年业余体校也建立武术班,各地武术协会设立各种形 式的武术辅导站。
浏览3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