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 国通过制定国际竞赛规则,开办国际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组织国 际武术邀请赛,加大宣传力度,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不仅 在亚洲、欧洲、美洲建立了武术联合会,而且于1990年成立了国际 武术联合会,成功地进入了亚运会赛场,还进行了世界锦标赛,以及 亚洲锦标赛,东亚、东南亚运动会,欧洲、美洲的武术比赛,等等。 1994年被国际单项体联正式接纳。目前已拥有一百多个会员国家 和地区。竞技武术作为武术外推的先导和窗口,正在世界范围内兴 起,走进奥运会之日将是中国对世界竞技体育的一份贡献。从历史 的观点看,它是中西方体育在碰撞中的又一次交融。当然,中国武术就它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独特的风格和 深邃的意蕴,堪称一个东方体育大系,可以与西方崛起的奥林匹克 并肩媲美。然而,面对现实,奥林匹克已为世界所接受,它在人类的 文明与进步、和平与友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地位是无法替 代的。另一方面,武术走向奥运会,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双向 交流的互补;未来的奥运会既不应是西方的,也不应是东方的,而是 高层次上的融合。在这种人类进步的趋势中,武术走向奥运的国策 是明智的、正确的。不可避免,武术在走向奥运的历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所遭遇到的矛盾和碰撞是必然的。诸如武术丰富多彩却又有庞杂 纷繁、缺乏西方竞技中技术明确规范的一面,它追求的整体气韵和 诗情画意,与西方竞技中注重动作体现“更高、更快、更强”不相吻 合,如此等等。既要交流就免不了碰撞,既要进入就必须付出,这也 是历史的选择。竞技武术是武术中的一翼,与传统武术当有区别。 它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进入奥运,符合竞技体育的一种思维定 势。这正是近50年来曲折、徘徊的根源,探索和争论的焦点。1996 年出台的新规则,显然在健全竞赛机制,增强技术的区分度,提高评 判的准确性等方面,又向奥林匹克运动贴近了一步。武术走向奥运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武术 该不该进的问题,而是应当如何进的一个问题。这一探讨,尚是开 始,远不是终论。我们期待着广大体育工作者、武术工作者的关注和投入。另一方面,武术的健身、防身、修性、娱乐的功能,西方体育 不具有的优势和西方体育本身的弊端,使武术日益为西方认识和接 受。不少外国人怀着对东方文化的兴致,对武术健身修性的渴望, 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追求,纷纷来中国学习武术。我国也多次派出团 队、教练进行宣传、播种和指导,形成了广泛的民间文化交流和体育 交流。这一渠道的发展,预示着中国武术极其广阔深远的前景。

武术的概念与其本质属性

中国武术在华夏土地上绵延了数千年,历史悠久并植根于民 间。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军事战争和社会活动,在中国文化 的长期熏陶哺育下,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世代相传,历久而不 衰,凝聚了千百年来历代人民的智慧,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项目。中国武术具有多彩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文化意蕴,具 有健身、防身、修性、竞技、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无愧为中华 民族创造的文化精粹,不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也受到世界上众 多国家、地区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等武术的沿革与辨析

武术源于古代狩猎和战争,是搏斗技术与经验的总结。人类早 期在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了一些防卫和攻 击技能,为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兵迹》中说:民物相攫而有武 矣。“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礼记》)当时把 射御、角力、手搏、击刺等,泛称为“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所 涵盖的内容不尽相同。类似今天武术的内容有角照、相扑、角力、手 搏、击剑、刺、枪、打拳、使棒等。翻开中国文化史,环绕各种形式的武术,冠以的名称不下几十 个,如夏商周时期有拳勇、手搏、角力、相高;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 技击、相搏、手战、武艺、角蔽等。使用“武术”这一概念是近代的事,古代记载中如春秋有“技击”、汉代有“武艺”等提法。汉以后, 较广泛采用“武艺” 一词。“武艺”在《辞源》中系指“骑、射、击、刺 等军事技术”。“武术”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文选》 中,“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南朝宋.朱颜年《皇太子释奠会》),其意指 停止武战,发扬文治,并非反映今之武术的概念。后人将“武术” 一 词作为自卫强身之术的专门用语,清末民初时得以广泛应用。《辞 海》解释“武”字有多个义项,其中前两个义项是:(1)“泛称干戈军 旅之事” ;(2 ) “勇猛”。《说文解字》中称“术”字为“邑中道也”,后引申为“技艺”,即方法、技术,如同道路是通达目的的手段。辛亥革命后,马良编的武技锻炼法取名为“中华新武术”;1915 年陆大遣在《申报》中发表《冯婉贞》一文,记述咸丰时期的冯婉贞 “自幼好武术',1926年正式定名为“中国武术”。处于半封建半殖民 地的近代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一度出现了提倡“国粹”的思 潮,武术被誉为“国术”,与“国画”、“国货”、“国乐”、“国药”等相 匹配。至今在台湾省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华侨仍沿用了这一简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民族体育项目,明确称为武术。从“技击”到“武艺”,从“武艺”到“武术”,都离不开攻防格 斗这一本质特征。从古代战争中总结出来的技击之术(击刺格斗方 法),可以直接用于战争搏杀,连同骑马、驾车、射箭,以及后来的挽 硬弓、举石鼎等膂力训练,都属于“武艺”这一古代军事技术,并曾作为武举考试的内容之一。这些军事武艺不仅在军队中,而且有些 内容也逐渐散入民间,步入宫廷,乃至学校,同时具有了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功能,其表现方法也有所变化。它所面对的不再是 战阵,在方法上也就有所区别,如“兵枪”与“游枪”,前者为战阵实用,后者为行家校技。当徒手搏击的拳术层出不穷、日益壮大时,武 术与军事技术明显分野。有人将其区分为“阵战武艺”和“日常武 艺”,两者既相一致,又相区别。阵战武艺由车战发展到步骑战,以 群体为主,强调集体性、实用性,以杀伤为主旨,重视骑射、兵械直 接运用;日常武艺以个体为主,向技艺多样性、复杂性演绎,以胜负 为主旨,更注重拳械技巧和方法的多变。应当说武术技术是古代军 事技术的一部分,历史越久远,武术与军事技术结合得越紧密;随着 历史的推进,武术与军事技术逐渐分野。今天的武术主要是活跃在 民间的古代“日常武艺”的传承和延续,尤其是明代以来的拳家们的 留传。从这一观点出发,武术作为一种社会形态,首先是一种中国传从武术的词义来看,武术可称为徒手或手持武器用于搏杀格斗 的方法或技艺。它所体现的本质特征显然是攻防技击。纵览武术发 展进程,无论朝代更替、称谓变幻,也无论其他文化形态依附、渗 透、派生、衍化,武术这一本质属性都确立无疑、无法改变。

统的技击术。

武术在古代并不是作为体育形态出现的,远在春秋战国时便 有以技击为生的游侠剑客,近代则有保镖护院的镖头教头、江湖卖 艺的艺人,乃至以教拳谋生的拳师,以掌握一种技击术来体现其社 会价值。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地区,任何一个种族,防卫御 敌是人类的共同需要,应当说技击之术不是一个国家、民族所独有 的。人类的防卫意识和人体运动学原理决定了技击术在缘起之初是 近乎相同的,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经济文 化、不同的民族性格造就了五光十色的各种技击术,如拳击、角力、 击剑、柔道、跆拳道、合气道、泰拳、自由搏击、剑道、相扑、桑勃等 等,不一而足。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 值观念、审美情趣,经历代宗师的砥砺揣摩、千锤百炼,形成了具有 民族性格的技击术——中国武术。

浏览28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