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术气功、养生的主要目的是休养生息、现世快乐、得道成仙、长生 不老、爆灾祈福、改善命运。
第四节诸子气功阶段
诸子气功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存在于诸子百家中的传统气功修 炼思想、方法和实践技艺的总称,以易家、儒家、道家和医家气功技艺为 代表,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发展、融合、淘汰延续至今,历时2500多年。
诸子气功的出现,把气功从巫术和方术层面提升到一个人文哲学的高 度,使气功成为一门带有中国传统气文化特色的综合养生、修炼技艺。
诸子气功均以中国传统的气文化为基础,注重以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 修炼为中心的综合修炼思想、方法和实践。其中,易家讲混沌一气、生生 之气、太极圆气、阴阳二气、中正合和、卦象卦气;儒家讲培养浩然正 气、中气、和气、理气;道家讲道气、清气、元气、原气、生气、自然之 气;医家讲精气、真气、营气、卫气、五运六气(运气)、经络之气、脏 腑之气……形成以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为基本模式,以调气(和 气)一练气(呼吸)一运气(行气)一养气(正气)一发气(外气)一 调气(和气)为基本修炼脉络,各具特色的传统气功思想、方法和实践体 系。
一、易家气功
易家气功起源于巫术气功,商周时期,从巫术气功分化出来,上升到 人文哲学的高度,是一种以易理或气理为基础,以卦气、卦象为标志,遵 循生殖、生化、生生或生气模式进行气功、养生锻炼的综合练功方式。后 经春秋战国、魏晋、两宋、明清时期气功家、养生家、内炼家、武术家的 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渐以不同方式融入方仙家、儒家、道家、医家、 武术、气功、养生等多个领域,形成太极拳、八卦掌、八段锦等多种内家 功法。
(一)标志符号
《易经》的标志符号一线圆符号系统,主要包括“一、(阳)”和 (阴)”“楣(乾)”“梅(坤)”“榆(坎)”“橘(离)”“根 (震)”“榕(艮)”“樨(兑)”“椅(巽)”,以及六十四卦,集中体现了 诸生互动的卦气、卦象内涵。
(二)基本原理
《易经》的基本原理是生殖、生化或生气原理。《易经•系辞上》:“生 生之谓易。”①又:“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 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②这一易理,成为后来各家气功、养生思想、方 法和实践基础。
(三)经典文献
易理的经典文献主要包括《易经》《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 《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和《悟真篇》。
东汉时期,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率先把易理、黄老和神仙家的炼丹术相互参合用于内炼。该书在宋朝被气功家、炼丹家、养生家称为“万古 丹经王”。北宋时期,南宗始祖张伯瑞《悟真篇》进一步把易理用于内炼。 两者共同奠定易家气功内炼思想、方法和实践的坚实基础。现在的易家气 功,早已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儒家、道家、医家、武术等多家气功,形成诸 如太极拳、八卦掌、八段锦等多种内家功法。
二、儒家气功
儒家气功成型于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以儒家孔孟两位圣 贤倡导的气文化思想、方法和实践为基础,以孔子中庸之道和孟子养气说 为代表的气功、养生修炼方式,主要见于《论语》《孟子》《大学》和 《中庸》“四书”。
南宋时期,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作 “四书”。从南宋至清末,“四书” 一直是古代科举必考内容。
(-)孔子的气功观
孔子,名丘(前551—前479年),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瞰 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南辛镇鲁源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人尊为“至圣”,与孟子并称“孔孟”。 全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享年73岁,逝世后葬于山东曲阜城北泗水之上(今日曲阜孔林 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史 记•孔子世家》。
孔子是殷人的后裔。周灭殷以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 宋,建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继位。微仲系孔 子的先祖,其后世子孙为躲避战乱而从宋国迁居鲁国,逐渐衰落。孔子家 族从河南商丘迁居山东曲阜至今已经70多代。
孔子虽然自言“贫且贱”,但事实说明他从小受到过良好的中国古代 贵族式传统文化教育。这种良好的人文传统,奠定了孔子一生中庸或中和 生活方式的坚实基础,使孔子的养生思想,比老子更倾向于人文社会实践 方面。
孔子的气功、养生观,以中庸之道或中正合和为本,其说在《论语》 《大学》和《中庸》中阐述较详,由此衍生出带有儒家特色的中庸修炼模 式和修齐治平修身模式,备受历朝历代儒家、文人墨客和练功家重视。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今山东省邹城人,战国 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传说孟 子师承子思(或子思的学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 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孔孟”,故后人尊称其为“亚圣”。孟 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接受,遂退隐,和弟子一起著 述,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的思想和方法,一方面继承了孔子以中庸为本的仁义道德思想, 另一方面又有所发挥,形成“性本善” 一说。其气功思想和方法,以“养 气”说为代表自成一体,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典范,从战国 中、后期一直延续至今。
三、道家气功
道家气功起源于距今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炼丹家和方仙 家,是一种以老子《道德经》《庄子》《易经》的哲学思想和方法为核心, 以无极一太极一有极一无极为基本模式,以修道育德、道气合一、内圣外 王为修炼目标,以修道、内炼或炼丹(内丹)为特色的内外(性命)双修 功夫,主要包括老子、庄子的气功模式以及道家气功修炼模式三方面内 容。
(-)老子的气功修炼模式
老子(约前571—约前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或老 耽,春秋末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古时为亳州辖区,今河南鹿邑东)人, 曾在西周国都洛阳担任守藏室史官(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管理员),道家 创始人,《道德经》一书作者,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晋以后逐渐被道教奉为始祖,尊称太上老君。生卒年代至今不详,现在比 较流行的说法是生于约公元前571年,卒于约公元前471年左右,寿命约 100岁,又有说老子活了 160岁、200岁的说法,均缺乏史据。
《吕氏春秋》和《史记》认为,老子生活年代在春秋末,比孔子略早 或与孔子同时。《吕氏春秋》曰:“孔子学于老聃。”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孔子:“将问礼于老子。”①
传说老子晚年因见周政日衰,遂有退隐之心,西出函谷关时被驻守官 令尹喜留下一段时间,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
最初,老子书称作《老子》,《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成书年代过去 多有争论。据1993年出土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其成书年代至少 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学道于殷商著名文化大师商容,又作常根。故事原文见西汉刘向 撰《说苑》作“常根”。魏晋皇甫谧著《高土传》作“商容”,南宋小说 《世说新语》注云“商容,老子师”②。商荣临终前对老子说的一段话,道 出了老子顺应自然、道德兼备、刚柔相济的思想精华所在。
《说苑》:常极有疾,老子往问焉。日:“先生疾甚矣,无遗可以语弟 子者乎?”常极日:“子虽不问,吾将语子: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 老子日:“非谓其不忘故邪?”“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日:“非谓 敬其老邪?”张其而示老子日:“吾舌存乎?”老子日:“然。”“吾齿存 乎?”老子日:“已矣。”“子知之乎?”老子日:“岂非柔存而刚亡邪?”常 极日:“噫!天下之事尽于此矣。吾何以复语子哉!”
浏览3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