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唾液分泌的调节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一种神经反射性调节,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唾液分泌的基本中枢在延髓,在下丘脑和大脑皮层还存在更高级的中枢。
在人们日常进食活动中,食物外观、气味、进食环境乃至语言文字描述,都能形成条件反射,引起唾液分泌,例如望梅止渴。条件反射使机体提前做好准备。通常在进食时,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调节唾液分泌的作用同时存在。
(3)唾液的作用
唾液作用很多,古代养生家素有唾液“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说法。陶弘景:“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九条。
润滑软化作用。唾液含有大量黏液素,润滑口腔,湿润、软化及溶解食物,引起味觉,便于食物吞咽,有助于消化。
冲洗清除作用。冲洗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避免腐败物长期残留,清洁口腔卫生,保护口腔健康。
抗菌杀毒作用。唾液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有杀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防治牙龈、咽喉、口腔病变。
中和稀释作用。冲淡、中和食入口腔内的各种有害物质,避免中毒,方便食物的咽下和吐出。
促进消化作用。唾液中的淀粉酶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便于胃肠消化吸收。
防病治病作用。唾液腺具有抗癌、止血、止痛、促进伤口快速愈合、治疗皮肤病等多种作用。唾液加速血凝速度,起到快速止血的功效。唾液中含有大量生长激素,促进伤口愈合。人类唾液含有天然的止痛物质,止痛效果是吗啡的6倍。
国外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黄曲霉素、亚硝酸盐等致癌物在和唾液接触30秒后,出现稀释及抑制现象。说明唾液有很强的防癌抗癌效果。医学专家认为,在口腔咀嚼食物30秒钟以上,基本上可消除其中可能存在的大多数致癌物。
延年益寿作用。唾液腺激素可刺激人体造血机能,延缓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衰老,预防老年性疾病,延年益寿。
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说:“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促进发育作用。唾液酸(SA:N-乙酰基神经氨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碳水化合物。最初由颌下腺黏蛋白中分离而出。唾液酸通常以低聚糖、糖脂或者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人脑的唾液酸含量最高。脑灰质中唾液酸的含量是肝、肺等内脏器官的15倍。唾液酸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母乳、牛奶、鸡蛋和奶酪。在医学中,含有唾液酸的糖脂叫作神经节昔脂,它在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产生和发育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检测诊断作用。唾液的成分与血液成分相似。在人的唾液中有600多种不同的微生物细菌,它们细菌因人而异,使得唾液细菌像指纹一样独特。因此,唾液可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例如通过检测唾液中免疫球蛋白能反映肠道的免疫状况。
(4)唾液的研究及传统功法
男性见美女“垂涎三尺”:唾液分泌增加的现代研究。2013年8月9日《生命时报》刊登美国《医学日报》一篇文章,佐证了这一说法的科学性:“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生物学研究所的学者选取了39名年龄在21~31岁的异性恋男士和5名年龄在19〜23岁的女性。这些女性年轻美丽,她们将分别接近男性,与他们聊天。女性接近男性参与者前后,研究者会提取男性口腔中的唾液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当男性受试者之间进行短时间对话时,他们口腔中的唾液量保持不变;而当男性受试者与女性互动对话仅有短短5分钟时,他们口腔中的唾液就会大量增加,其中的睾丸激素 含量也随之增加。研究者称,当男性与美女接触时,他们的身体会产生一系列反应,体内激素随之发生变化,表现在口腔方面,就是唾液中的睾丸 激素增加。这一类似现象也能在脊椎动物的求爱过程中观测到。”
蒯京鼓漱吞津功法。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一段曹操请教皇甫隆养生长寿秘诀的故事。曹操问皇甫隆10。多岁,为何耳聪目明,体力不衰?皇甫隆用常练蒯京鼓漱吞津功法,才活到178岁做了回答。传说鼓漱吞津功法系西汉道人蒯京所创。功法的要点是清晨起床后起身端坐或仰卧、站立,凝神息虑片刻,轻轻吐气三口,再闭气叩齿,口内如含食物,鼓漱30次,待唾液满口时,用意念分三次将唾液送入丹田。共鼓漱三次吞津九次,即三度九咽,养生家称作食玉泉。
练津化气法。清雍正年间名医程国彭在其所著《医学心悟》首卷 《治阴虚无上妙方》中,把鼓漱的津液,称作“华池之水,人身之金液也”。他在论述津液作用时道:“敷布五脏,洒陈六腑,然后注之于肾而为精。”书中简要介绍了练津化气的方法:“常以知舐上腭,合华池之水,充满口中,乃正体郃气,以意目力送至丹田。”他在此文后的《人参果》中把“金液”比作“人参果”:“凡病危而复安者,不论有参无参,皆其肯服‘参果’者也。凡病愈而复发者,不论有参无参,皆其不服‘参果’者也。世人请自思维,定知此中消息。”足见唾液的重要性所在。
(五)神
中医学的神学说,是研究人体之神的概念、生成、功能及其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相互关系的理论。
1.神的基本概念
人体之神是人体心身活动的主宰及整体行为状态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心身活动的总体表现——个体心身整体或功能意义的神,包括行为、形色、眼神、言谈举止、表情、应答、声息、意识、思维、精神、心理、情志、心态、脉象等心身整体行为;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精神、心理、情志、心态等精神心理活动的概称,即意识、精神或心理意义的神。
在中医学中,神的概念源于古人有关自然万物,尤其是人类自身生殖、生成、生长等生命活动的长期观察、认识和实践。其内涵是广义和狭 义之神意义的综合。
在《黄帝内经》中“神”或“神气”是脏腑诸气合和的结果《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同时,“神”或“神气”是血脉、营气、精神、精气、心气、志气在五藏的不同运气形式。《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人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 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四时、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节阴阳、调刚 柔,使神气合和,从而扶正祛邪,延年益寿。
2.神的生成
人体之神,即人的意识、精神、心理、思维等心智活动是人一社会一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中医学的神亦不例外,神的生成是精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机体整体功能协同作用的结果。精气血津液是神形成的 物质基础,脏腑、经络是神产生的功能形式,两者协同一致形成心身整体合一之神。
(1)精、气、血、津液生神。《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何谓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智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日神。"
(2)脏腑生神,即心、肝、脾、肺、肾五脏生神。五脏藏精,精化气血,精气血涵养神、魂、魄、意、志五神,故有“五神脏”之称。《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3)心神任物。心神综合精气血津液、脏腑、经络诸神之能一统心身。《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3.神的分类
人体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即心身整体意义的神;狭义的神即意识、精神或心理意义的神。中医学中狭义的神,主要有五神、五志、七情和九神四种说法。
(1)五神
五神是神、魂、魄、意、志五种狭义神的概称,分属于五脏。《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1985年9月,王米渠在《中医心理学》中,从《黄帝内经》出发,提出了自己的五神之说。他说:“以《内经》而论,‘神’有五层含义,第一义之神是天地间一切正常状态,第二义之神是动物生命存在的标志,第三义之神是人体心身正常状态的外在表现,第四义之神是指心理活动,第五义之神是指灵感。”
(2)五志
五志是喜、怒、忧、思、恐五种狭义神的概称,分属于五脏。《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3)七情
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狭义神的概称。在《黄帝内经》中,情志病因提法不一。南宋陈无择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论,即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和不内外因,率先把七中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明确为七情。
(4)九神
九神是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九种狭义神的概称。《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4.神的作用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统驭和调控中心,主导着生命活动的所有内容。在中医学中,神具有主宰、统驭和调控人体心身活动、精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积极作用。
《黄帝内经》提出了“心主神明”的论断。《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因“心藏神”“心主神明”而成为“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于是,《黄帝内经•素问•移精 变气论》总结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张景岳《类经•摄生类》继承《黄帝内经》“心主神明”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神的统驭作用:“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
(六)精、气、血、津、液、神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神六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动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生命活动。《黄帝内经•灵枢经•本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 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中医学把六者分为形和神两部分。其中精、气、血、津、液是人体内维持一切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属于形的范畴;意识、情志、 心意、思维等精神心理活动,属于神的范畴。两者形成“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的互动循环关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故能形与 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 蔽天地,无有终时”。
《黄帝内经》认为,精、气、津、液、血、脉,名虽有六,实际上都是一气。《黄帝内经•灵枢经•决气》:"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 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进而把六者称作六气。那么,精、气、血、津、液、神六者,是否同属于一气呢?从六者的相互关系看,答案是肯定的。

浏览27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