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少林伤科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药,被应用于临床。按脏腑损伤 用药:如胸腹内伤治方、伤肺吐血不止方、胸部瘀血阴疼治方、瘀血内积治 方、诸般内伤瘀血治方等。按气血脏腑辨证用药:如青肿不痛或肿不消退 者,属气血虚,宜十全大补汤;肿或作寒热,属血伤而肝火动,宜四物汤加 山桅、柴胡;血出不止,或又发寒热,宜四君子汤加川菖、柴胡;受伤若腹 中作痛,“按之不能宁,属内有瘀血,宜承气下,按之不痛,属气血伤,宜 四物汤加参茂、白术”。在《少林寺伤科秘方》中还详述心、肺、肝、肾、 胃、肠损伤的辨证用药:如以胸为例,先投流伤饮,次投通圣散;伤肺则用 活血汤,次用小续命汤;伤肾先用小续命汤,次用流伤饮等。按时辰选方用 药,如12个时辰“血路丸仙方”(《少林寺张大周秘传良方》)。按四季打伤 主方用药:春打伤及破伤风方、夏打伤及破伤风方、秋打伤及破伤风方、冬 打伤及破伤风方。
《少林寺张大周秘传良方》载大小“南山豹方”专治全身损伤,并在中 药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例如,腹部肚角穴处(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 伤:木香、白菊、广皮。冷气痛:延胡索、良姜。胁下伤:赤芍,在左边 用青皮、丹皮,在右边用枳壳、木香。腹部伤:独活、续断、故纸(补骨 脂)、杜仲等。有跌打各部《药引诗诀》:“当归萼生地,槟榔赤芍宜。头痛 加羌活,防风白芷随。背上加乌药,灵仙动不灵……不通在小便,车前木 通益。”
武当道教医学在对内伤的治疗上,重视气滞、瘀血的病因学说,主张 “诸病皆有毒,治病必排毒”和“六腑以通为用”的治病原则,故临证治病 之时,善于运用行气活血、破血逐瘀或攻下、清热等法。诸如祛瘀止痛汤 (酒当归12g,酒赤芍、红花、桃仁、泽兰、木通、甘草各9g,川写、三 棱、降香各6g)、消肿化瘀散(当归、赤芍、生地、延胡索、血竭、乳香、 红花、大黄、姜黄、鳖甲、茄根、红曲、赤小豆各等份)、活血丸(乳香、 没药、儿茶、红花、桃仁、醋柴胡、旋覆花、益母草、连翘、皂刺各30g, 酒大黄、琥珀各15g)、跌打丸(当归、土鳖虫、川菖、没药各30g,麻黄、 乳香、自然铜各60g)等。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等,既可内服、 又能外用。另外,武当道教医学还通过修炼内丹来调理内伤。内丹就是以静 功和气功修炼自身的精气神,从而达到健身强体、祛病疗疾的目的。
第二节答外伤的治疗
夕卜伤,语出《素问-移精变气论》:“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 髓,外伤空窍肌肤。” 一般指扑击、跌仆等外来因素所致的皮肤、肌肉、筋 骨的损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各武术流 派在长期的实践中,都积累了十分丰富、各具特色的外伤治疗方法。
一、少林伤科
少林伤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产生于魏晋,成长于唐宋,学派形成于明 朝,发展于清代,它与武术发展息息相关。历代高僧武医相兼,其遣方用药 多遵中医理论,又具有浓厚的“禅”味,少林伤科是中医骨伤科不可或缺的 重要组成部分。
1 .少林伤科辨伤特点
少林伤科以武场、战场受伤居多,由于历史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凭 直观方法推理判定。因此,特别重视望诊,通过望诊来辨别伤病的轻重,判 定预后。这方面的具体内容,详见本章第一节《内伤的治疗》。
浏览3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