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争内伤的治疗
“内伤”出自《素问-疏五过论》:“诊有三常……故贵脱势,虽不中邪, 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内伤在中医学中的概念有二:其一,泛指内损脏气 的致病因素,如七情不节、饮食饥饱、劳倦、房事过度等引起的病证;其 二,为病名,又叫内损,多由跌打、坠堕、碰撞、用力举重、旋转闪挫等外 伤较重,损及肢体内部组织和内脏而致。本节讨论的是后者。伤科的内伤必 有外力损伤的病史,它与内科所说的七情劳倦、饮食所伤是不同的。
内伤一般有伤气、伤血、伤脏腑之分。伤处肿胀不明显,痛无定处为伤 气;伤处疼痛显著,皮色发红或青紫,甚至血溢妄行,出现发热、寒战、便 血、尿血、咳血等症为伤血;胸胁或腹中疼痛剧烈,伴有昏厥、吐血、便血 等症为伤脏腑。清代医家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书中指出:“跌扑闪挫, 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 “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 出,虽受跌受闪挫为一身之皮肉筋骨,而气既滞,血既瘀,其损伤之患,必 由外内侵,而经络脏腑并与俱伤,其为病有不可胜言,无从逆料者矣。”因 此,对损伤必须按照整体观念阐明内外关系,然后进行辨证施治。
伤科与其他医术一样,非常重视“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古时即有 “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所以尤其强调望诊,认为望诊是最直观的诊伤 方法。而在望诊中又特别关注面部的望诊,逐步形成了望眼、鼻、耳等一 套的诊病(伤)方法。如少林伤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基于中医的整体 观念,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治疗经验,善于望诊辨伤,精于手法、药物治疗。 并形成了一套“五望”诊内伤、“五辨”知生死(凶吉)的独具特色的诊断 方法。北少林德虔大师在《少林点穴功夫》中曾经说过:“治伤不难勘穴难, 用药不难辨证难。”
一、 “五望”诊内伤
明代异远真人的《跌损妙方》书中最早记载了望眼诊伤法,这是伤科诊 断的一大创新。少林伤科富有特色的五望诊伤方法,最早见于古医书《少林 真传伤科秘方》,书中较详细地介绍了望两眼、望指甲、望足爪、望脚底、 望阳物的五望诊断内伤的方法。五望中以望眼、望甲和爪较有临床意义,并 一直在临床上应用。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说:“验症吉凶,一看两眼:内有瘀血,白睛必有 血筋。血筋多,瘀血亦多;血筋少,瘀血亦少。眼及睛活动易治,否则难 疗。二看指甲:掀其中指甲,放如即还血色易治,少顷后还原者病重,如紫 色者不治。三看阳物:不缩者可治,缩者难治。四看足爪:与手指同看。五 看脚底:红活者易治,色黄者难治。”望眼诊伤法是以中医五脏与眼的关系 为理论依据,以眼科五轮八廓为指导;望指甲、足爪诊伤法,是以中医脏腑 学说中肝与爪的关系,以及损伤恶血必归于肝的从肝论治理论为依据;足底 有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和脏腑的反射区,肾在窍为二阴,肾藏精生髓,乃先 天之本、生命之源,故伤之轻重可以通过肾之窍、肾之经反映出来。如正常 指甲是红润含蓄,坚韧而呈弧形,指甲光泽明亮,气血充足,运行流畅,压 其端部放开后血色立即恢复。若按压指甲变白,放时血色恢复缓慢,多为血 瘀或气滞,不复红者多是血亏。
二、 “五辨”知轻重
少林伤科认为伤科者第一要务,即辨伤之生死(《少林绝技秘本珍本汇 编》)。认为“凡看跌打者,先看相穴后看症,生死之法辨明仔细,庶不致有 误也。”(《洪氏跌打秘方》)因此必须通过望诊、脉诊,寻求特异的征兆来断 生死(吉凶)。少林伤科以中医辨气血、经络、脏腑、阴阳为基础,形成了 以辨新伤旧伤和年龄、辨穴道、辨脉象、辨特异征象、辨脏腑绝症的诊断 方法。
辨新伤旧伤和年龄:《少林真传伤科秘方》认为,“十六岁以上者易治, 血气有余故也。十六岁以下难医,血气衰弱故也。凡伤七日之内,血气未曾 积聚,十四日之后者,血气凝结,恐生别症”。又说:“凡人初打伤,七日之 内血气未曾积聚,只宜发散活血。十四日,其瘀血或有停住在胸前,其势方 归大肠,肚内作痛,要吃行药。”行药,是指行气、活血、破瘀之中药。
辨穴道:少林伤科认为人体周身有108穴(《江氏伤科方书》),小穴72 处,大穴36处。108穴的实际应用价值尚有待探讨,36穴一方面受《检骨 图格》影响,一方面受“天五地六”的影响,其中有渲染神秘与牵强附会之 处。其中有“打中小穴,伤重亦无妨;打中大穴,虽轻难治亦死”之说。因 此,跌打损伤,“验伤何穴,其毒或轻或重,或深或浅,详细察明,治疗方 可无误。”又认为12血头穴、36大穴、26要害穴都是禁打禁点之处,如果 被打或点伤即凶。36个大穴主要分布在头和胸腹部,一旦受伤,就可能导 致不同程度的颅脑、胸腹脏器的损伤,严重者往往危及生命。
辨脉象:少林伤科认为脉是气之余,气衰者脉必濡弱,气绝脉必先绝。 重视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来辨伤势轻重和预后凶吉。这种六脉辨 伤的方法,当是受到元代医家滑寿“六脉提纲归类法”的启迪。
辨特异征象:少林伤科认为无论内外伤,除伤重不救,立即气绝者外, 都有特异的征象现于外。因此,应仔细检查和辨识,以判断伤势轻重和缓 急。这些特殊征象包括:眼白、直视、斜视、瞳仁散大者为死征;甲(爪) 色苍白,甚至黑色者,必死无疑;人中上吊,唇翻者无治;耳与鼻皆赤色者 不治;阳物缩者死;出血不止,先赤而后黑者死。
辨脏腑绝症:根据所伤脏腑和部位,少林伤科总结出有一定规律的“脏 腑辨”决死诀。其《少林六绝诀》认为:“两眼不开者,肝绝;声不出口者, 心绝;两眼直视者,胃绝;气上喘急者,肺绝;肢冷过曲者,脾绝;笑,大 小便俱出者,肾绝。”《五行五色六死诀》则称“伤着肝胆面呈青死,伤着脾 胃面呈黄死,伤着胸肺面呈白死,伤肾膀胱面黑者死,损伤胞心面红者死, 人中乌青发黄者死。”
三、内伤的方药
少林武术因拳棍棒所致的内伤、筋伤、脱臼、骨折等损伤,以内伤居 多。组方遣药时,在遵守辨证论治的原则下,还以具有少林伤科特色的按 穴道、经络、部位、脏腑损伤诊察,并结合季节、时辰、症状等来进行施 治。如《跌损妙方》“用药歌”:“内伤脏腑没乳香,乌续桃兰通草姜。苏木 木香归萼地,煎加童便酒调良。”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和通用十三味总 方(少林十三味主方)是少林伤科最典型的两个基本方,临床应用最广,对 后世颇有影响,至今仍有临床意义。
按损伤主症选用主方加减用药: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组成为归尾、 川菖、生地、续断、苏木、乳香、没药、木通、乌药、泽兰各3g,桃仁 14粒,甘草2.4g,木香2.1g,生姜3片,水煎,加童便、老酒各一杯冲服 (《救伤秘旨》)。在该主方基础上再根据症状轻重、部位不同,属气属血,以 及表、里、寒、热、虚、实等进行严格辨证论治。
按穴道损伤主方加减用药,通用十三味总方:川菖6g,归尾9g,赤芍 6g,延胡索6g,木香6g,青皮6g,乌药6g,桃仁6g,远志6g,荆三棱 4.5g,蓬莪术6g,骨碎补6g,苏木6g (另一说有大黄、砂仁,无川萼、远 志,用量也有差异)。加减:大便不通,加生川军6g;小便不通,加车前子 9g;纳呆胀满,加川朴6g,砂仁6g°服用法:加水两盏,煎半盏,调陈酒 服。十三味总方是主方,少林医学往往在此方的基础上,按损伤后人体上、 中、下不同部位,以及脏腑、症状等增减药物;或以《救伤秘旨》十四味加 减方(菟丝子、肉桂、刘寄奴、蒲黄、杜仲、延胡索、青皮、枳壳、香附、 五灵I旨、归尾、砂仁、五加皮、广皮)为辅佐方,来应用于临床。十三味总 方是由“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加减化裁而成的,用药更加精炼,所以 成了少林伤科、外科用之有效的经验方,无论是练武损伤,还是练时被对方 击伤,跌打损伤,或血积内瘀作痛,已破未溃者,均可内服此方。再结合病 情随症加减,无不奏效。
浏览4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