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十大形功法均是单式练习,每行都分左右两式。练习时要注意把 握要领,循序渐进,逐步细心品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支配动作,周身协调配合。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出心意拳十大形的修心养性功能。
三、五行学说的运用
《内经》按五行特性分别将其纳于五脏,如肺属金、肾属水、心属火、 肝属木、脾属土,六腑亦分别按表里关系含于五脏,用来阐明五脏六腑的生 理特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生克制化,秩序井然,使人体脏腑经络、四 肢百骸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行拳有劈、钻、崩、炮、横五式,分别应于金木水火土五行。练此五 式,可分别有利于肺、胃、肝、心、脾五脏。漫步周天则是利用其机制,在 更符合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强化引导和五脏六腑相联属的经络和部 位,尤其是贯通任督二脉,实现真气周天运行为主导,进一步带动全身真气 的旺盛通畅运行。
五行拳是六合心意拳中的五个大纲。是以性能和作用取意的,而不是象 形以练习的。所有五行拳的形,是根据人体生理自然,配合人体脏腑的机 能,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协调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内部各脏的机能在 不断的运动中维持阴阳的相对平衡。
1 .劈拳
歌诀:任督循环气归根,摩经抱掌肺凛冲;着意曲池开门户,挤劲着力 劈胸中。
劈拳是专门锻炼肺脏的拳术,配肺气,要凛。肺为手太阴经,属金为 阴,藏魄,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调一身之气。劈拳动作是注意 气的起落,有捧撑掇碟之势,其形似斧非斧。劈拳的动作,可以促进手太阴
肺经的经气,使肺活量增加,两臂肌肉和关节韧性增加,气足神旺,伸缩力 也大。所以,拳家用劈拳来锻炼肺脏。劈拳以“金”来代表,土是五行之 本,按照五行生克之理,土能生金,故把土所生的劈拳列为五行拳之首。
2.崩拳
歌诀:崩拳出入不离中,出手似箭向前攻;肝气顶发转斗劲,五弓齐发 合成。
崩拳是专门锻炼肝脏的拳术,配肝气,要顶。肝为足厥阴经,属木为 阳,“体阴而用阳”,藏魂,主疏泄、主藏血。崩拳动作是注意气的出入,有 舟行浪头之势,其形似箭非箭。拳谱云:“身如孥弓发,手似百箭穿。”崩拳 的动作,可以促进足厥阴肝经的经气,具有疏肝理气,解郁、调血和胃的作 用。故拳家用崩拳锻炼肝脏。崩拳以“木”来代表,金能克木,把崩拳列为 五行拳之二。
歌诀:钻拳属水易下流,奥妙全在肾中求;水火相济久长练,肾壮体强 可延年。
钻拳是专门锻炼肾脏的拳术,钻拳配肾气,要敌。肾为足少阴经,属 水为阴,先天之本,藏志。肾藏有“先天之精”,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体 内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称肾为先天之本。钻拳动作是注意气的上 下,有山倒岭塌之势,其形似闪非闪。钻拳的动作,可以促进足少阴肾经的 经气,使先天之本肾脏功能强盛。肾脏有主藏精、发育与生殖,主纳气,主 骨、生髓的作用。钻拳专门练人体肾脏,肾精充沛,骨骼坚固,毛发光泽, 牙齿坚固,性功能强。反之筋骨痿软,阳痿早泄,腰脊不举,骨枯髓减,牙 齿脱落,呼吸困难。可见,只有肾精充盛,才能身强体壮。钻拳的关键是腰 起而钻,使肾水上提,以滋润心火,不使心火过亢。使人体心肾相交,水火 既济,达到人体“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因此,拳家用钻拳锻炼肾 脏。钻拳以“水”来代表,金能生水,把钻拳列为五行拳之三。
歌诀:炮拳原从心火生,拗步出手正当胸;心沉开合来应敌,挑顶束身 缩展功。
炮拳是专门锻炼心脏的拳术,炮拳配心气,要沉。心为手少阴经,属火 为阳,藏神,主宰全身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炮拳动作是注意气的开合,有江 水拍岸之势,其形似炮非炮。炮拳的动作,可以促进手少阴心经的经气活 力。心主血脉,心气旺盛,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从而供应全身的需 要;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而有光泽。心藏神, 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反之,心气不足,心血 亏少,脉细弱,面色白而无华,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等。炮拳 的关键是心气向下沉,用心火温煦肾水,不使肾水过寒,从而达到水火既 济,心肾相交,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所以,拳家用炮拳锻炼心脏。炮 拳用“火”来代表,水能克火,把炮拳列为五行拳之四。
5
.横拳歌决:横拳配脾注练根,钻横压顺寓其中;练到阴阳混一气,引动四两 拨千斤。
横拳是专门锻炼脾脏的拳术,横拳配脾气,要入。脾为足太阴经,属土 为阴,藏意,主运化、升清和统血,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横拳动作 是注意气的团聚,有车行壕沟之势,其形似弹非弹。脾气健运,能将水谷精 微上输于肺,在心肺的作用下化生气血以濡养全身。脾气充盛则能统摄血液, 使之循行于经脉之中而不外溢;脾气亏虚,摄血无权,则出现便血、崩漏、 肌岫等出血病证。脾主四肢肌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气健运,则肌肉 丰满,轻劲有力,口唇红润光泽。反之,脾气虚弱,便出现食欲不振,腹胀、 倦怠消瘦,四肢无力,口唇淡白不泽,面色萎黄等证。所以,拳家用横拳来 锻炼脾脏。横拳以“土”来代表,火能生土,把横拳列为五行拳之五。
心意拳等内家拳与气功有相通的地方,可归属于气功中的动功。气功主要 通过调整思想活动、呼吸运动、躯体运动以达SU强身健体的目的°这一点在心 意拳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心意拳的养生就是爱惜生命,强身健体,延缓衰
老,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所以练中有修,修中含养,养中也含有修。
第九章一武术与疾病治疗
武术促进了医术的发展,医术又为习武练拳过程出现的伤病服务,所以 武术与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骨伤、针灸推拿之学的发展尤为突出, 因为这与武术的技击和运动特点有关。也正因如此,练武之人要学习医学, 而中医骨伤科医生也应学习武术,这是中医骨伤科的一项传统。在古代,中 医骨伤科医生的基本功,大多是通过武术、导引和气功进行锻炼,将武术、 导引和气功的某些功法、术式、套路运用到治疗手法上来,并根据武术流派 的不同创立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手法。武术是一般骨伤科医生进行基本功锻炼 的首选方法,因为它可以使医生自身体魄健壮、气血流通、关节滑利、灵活 强劲,从而提高医者的素质和手法的技巧,逐渐练就刚柔相济、寓刚于柔、 灵巧多变、透肌着骨的功力。
中医伤骨伤科史上不少名医也精通武术或练过武术。如南宋医家稽幼 域著有《下方寺西房秘传伤科》,并精少林武术;清代的医家王瑞伯(著有 《秘授伤科集验良方》)、赵廷海等,同时也都是著名技击家。赵廷海《救伤 秘旨-管序》中曾说“跌打损伤诸方,从古为技击家所秘,世传盖鲜”,所 以他“遇技击之良者,必止而请教焉”(《救伤秘旨-黄序》),遂著成此书, 以疗伤救人。一些武术大家也多知医识药,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少林高僧洪遵和志刚,分别撰有《少林寺针灸秘抄》和《少林医僧宝囊》; 德虔大师既精武又精医,著有《少林点穴功夫》《少林寺医学精华》等著作; 民国年间,卢俊擅武精医,著《少林秘真球囊》;“武当正宗淮河流派”第 22代掌门人程定远,自幼受姐夫洪德喜(.皖南伤科名医)、族祖程赞臣、堂 兄程门雪的影响,立志学医,1923年拜苏州伤科名医汪兰斋为师,其武功、 医德、医技等均达相当高的造诣。在武术界有句行话:“学打不学药,等于 在白学。”这个“药”既指外敷内服的"制剂”,也指正骨和推拿按摩的“手 法”。这是因为练习武术,难免伤筋动骨,因此一般练武的人(尤其是武术 教师)都能掌握接骨续筋的方法及治疗骨伤的药物。在很大程度上,武术的 发展促进了骨伤科“手法”的提高与完善,也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提高 了中医诊疗水平。同理,中医药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又促进和加快了 武术医学的发展提高。
浏览2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