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战江的记忆里,练拳受伤也是避免不了 的o即使受伤了也没有让他放弃练武的坚定信念。 正因为在太极的世界里跌打滚爬,和长年累月的 坚持,王战江获得了大师的真传。在他那一茬同 龄人中,王战江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20世纪80年代末,王战江离开叔父王西安, 一个人奔赴其他地方授拳,独当一面。他去的第 一个地方是濮阳,为当地的公安系统培训人才。 这时候,他开始自谋生活了,人生掀开了新的一页0 此后,他的足迹抵达过山东、广东、山西,为当 地武术事业的发展尽了一份力,培训过的徒弟和 学员不计其数。如今,年近40岁的王战江已是 两个孩子的父亲。17岁的儿子,也继承父业,走 上了太极之路。他要求他的儿子比要求他自己还 要严格,虎父无犬子,现在他儿子也是一名优秀的教练了。
八年前,王战江在陈家沟开办了一家武馆。
从此他结束了在外授拳的漂泊生活,将自己的主 要精力倾注在自己的学校里。他以武馆为平台, 培养来自四面八方的太极拳爰好者。他的学员, 来自温州、上海、广州等,其影响逐年递增。王 战江说,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的武术产业发展, 严重滞后于少林拳发源地登封的武术产业o但是, 他相信以世界第一大拳太极拳的影响力,这一局 面将会逐步改观,将会有更多的人前往陈家沟参 观和学拳。
大概是看淡比赛的缘由,王战江很少参加全 国比赛。但是陈家沟村举办的活动,譬如陈家沟 举办的太极拳邀请赛,他都会积极参加,因为他 是一名陈家沟人。
在打理自己的武馆之外,每年王战江会接受 导
邀请,前往一些地方传授太极拳,和当地太极迷 进行交流。对于王战江来说,自己的余生定将在 太极的世界里度过,他将不遗余力地对外传播发 源于自己家乡的陈式太极拳,这是他作为一个陈 家沟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常胜将军”不老传奇
王战军在太极拳界有“常胜将军”之称。在 他的太极生涯中,最常听到的一个词汇便是“蝉 联”。从1991年到2001年连续10年蝉联河南省 太极拳推手比赛冠军;从1995年到1997年连续 三年蝉联全国武术锦标赛太极拳、佥!I、推手比赛 桂冠;在国际太极推手比赛中,他的冠军纪录不 止于4届……不仅如此,他在中央电视台表演的 "丹田弹物"和“站弓步10人推不动”绝技,创 造了两项中国电视吉尼斯纪录;2006年6月9 日,他在“2006年《武林风》拳王争霸赛”上, 一举战胜了日本相扑第一高手曙太郎。
2007年起,王战军又成为央视武林大会最为 瞩目的焦点,从捧回央视武林大会陈式太极拳全 国选拔赛总擂主,到力夺央视武林大会六大门派 总冠军;从率队参加“少林和太极”两大门派之 间巅峰对决,弟子樊帅鑫拿下个人总冠军,到率 队代表陈家沟太极拳对决日本空手道成功摘得总 冠军桂冠,王战军的传奇故事,一时在武林界传 为佳话,太极拳实战由此引起拳界关注。收视率 猛增的央视康龙“武林大会”主创团队开始策划 如何把太极拳实战推向竞技擂台的主战场。
王战军,不老的传奇,他的故事,精彩纷呈。
从小迷上太极拳
王战军,小名二毛,1974年出生于太极拳发 源地温县陈家沟,4岁即开始练拳。那时,改革 开放刚刚开始,“太极热”刚刚兴起,来向王西 安学拳的人很多。大人们在院子里走架练拳,他 在一旁模仿比划。闲时父亲教他一招两式,他一 学就会,颇有慧根。二毛的母亲陈新意是陈式太 极拳一代宗师陈照丕的堂侄女,自幼习武,功底 扎实。在母亲的教导下,,小战军很快学会了陈式 太极拳的所有套路。
1985年,小战军上五年级。一个星期天, 他去县城看望父亲。父亲正在教县直机关干部学 拳,休息时,父亲叫他给大家练一趟拳。他记得 很清,他打老架二路,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冲 拳时还“呼”地发一声吼,人们齐声喝彩,说:
“打得有板有眼,到底是门里出身。”王西安从 不轻易夸奖孩子,那天例外,儿子临走时,他 说:"我看你还中,回去好好练。”这一夸奖不 要紧,小战军从此更加努力练习太极拳。
当时,温县政府为了培养太极新苗,挑选了 20多个十六七岁的孩子,组成武术队,由王西安 负责训练。王西安将小战军编入队中,每天教武 术队员们学拳架,同时每天给他规范拳架。从太 极起势开始,教他手如何转,脚如何移,如何呼 吸行气,一招一式给他校正、定型。父亲常说, 练拳要先把架子走正,然后再讲究以意领气,以 气催形,功夫自然就上身了。父亲教别人时,要 求他在旁边认真看,教导他说:“我教别人时也 是在教你,旁观者清,皂至比我亲自教你还有收获
”小战军学得用心,练得也刻苦,一年多时 间下来,他的拳打得中规中矩,王西安相当满 意。
1988年,王战军参加在浚县举行的河南省豫 北五市武术比赛,荣获太极拳冠军。同年8月, 在河南省首届青少年运动会上,他再次登上冠军 领奖台。为此,焦作市政府给他荣记三等功。艺业不精,他打自己的脸
1988年,王西安被借调到焦作市体委工作, 王战军随之到了焦作。这时,他向父亲提出:
“我想上学。”
他14岁了,懂事了,拿了两次冠军之后,他 更想自己的拳技愈发精湛,可是,太极拳理论书 籍,许多地方他读不懂。
“上学?”父亲看了看他,一向严肃的脸上 5 露出了笑容,对他勉励说:“这样做就对了。” 于是,他上了焦作市体育运动学校。
学校开设文化课。翻开书本,不少字他都不 认识;上数学课,听起来似懂非懂;老师布置的 作业,他做不出来。他哭了,自己打自己的脸:
"你咋恁笨! ”打罢,又一攥拳头,他的倔劲上 来了: “我就不信我不中!”上课注意听讲,记 笔记,不懂问老师,问同学。他知道了时间的宝 贵,如饥似渴地学习,运动力学,运动心理学, 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渐渐地他读来如沐 春雨。一年后,他跻身优秀学生行列。四年后, 他以优异成绩拿到了中专文凭。
学校开武术课。散打、摔跤、拳击、跆拳 道……各种武术项目,门类繁多,他的专业自然 是太极拳。他练得很辛苦,常常,下午放学了,
他还要独自在操场上练到天黑才回家。有一段时 间他练发劲,开始,运气时小劲不连贯,裆部松 不开,发出的劲不猛不脆,他又是打自己的脸:
“你咋恁笨! ”他就天天练这一势,把胳膊都练 肿了。父亲王西安去学校问他的表现,老师说:
"王战军是我们学校学习和训练最为刻苦的学生 之一。”
王战军12岁就开始练习推手,好胜心极强。 刚到焦作时,他与师兄冯军利推手,两人又是半 斤对八两。两次战成平手,他便急了,问父亲:
“我咋就化不动他?"父亲说:"腰为轴,劲不 能丢。”拉着他反复演示走化劲。一夜之间,冯 军利败下阵来。
这时候,父亲王西安放话了: “二毛,参加 比赛吧,出去磨炼磨炼。”
10年不败写传奇
王战军第一次参加推手比赛是1991年。这年 6月,河南省太极拳、佥!I、推手比赛在古城开封 举行。他17岁,细条条的,瘦,像根绿豆芽。
赛前,焦作市领队并没有看好王战军,而 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位姓赵的拳师身上。赵拳师年 已4旬,拳龄比王战军的年龄还长10多岁,多次 获得过省和国际太极拳比赛冠军。这次来,就是 来拿冠军的,为自己的比赛生涯画上一个完满的 句号。王战军当然也想拿金牌。两人同是一个级 别,同住一室,还斗嘴呢。赵拳师说:"二毛, 你小孩家,你不中。”王战军说:“你老了, 我年轻,你不中。”领队评判道:“二毛,你 不中,他的功力比你大。”这一下把王战军说毛 了。他还是一头没有搁过套的牛犊,虽然曾战胜 过全国冠军,可那是朋友之间的练习和交流,这 是正式比赛呀,有规则,有裁判,天知道会发生 什么事?他想,别一上来就碰上赵拳师,一旦被 淘汰,别说冠军,连个名次也沾不上。怕啥偏偏 来个啥,一抽签,第一场他的对手就是赵拳师。
"啕,真来了。”他的心反而定了,"谁输谁 赢,出水才看两腿泥呢。”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呀!上场来,裁判一声 “开始”,圈走两圆,王战军一记背折靠已是发 将出去,他生怕打不倒对方,这一靠用足了 10 成力量,赵拳师骨碌碌下了擂台。大出意外!两 人都愣了,怎么会这样?他低低说:“对不起, 赵拳师。”赵拳师倒坦然,说:“上场不留情, 举手不让父,你只管来。”他又来了,一个外探 加捋,赵拳师躲闪不及,双手着地。第一局比赛 锣声未响,王战军便以绝对优势获得本场胜利。 接着,他一鼓作气,夺取了自己的第一个省赛冠 军。
王战军本想当年就参加全国锦标赛,父亲不 许,说:“你还需要积蓄力量。”
1993年10月,全国太极拳推手观摩交流大 会暨全国武术锦标赛在杭州拉开帷幕。美丽的西 子湖畔,汇聚了全国各路太极拳名家高手,正是 群贤毕至,长幼咸集。
作为河南省武术队的队员,王战军前来角逐 75公斤级推手金牌。
打开竞赛程序册,75公斤级这一组30多个 人,拥有全国冠军头衔的就有5个,其中的黄康 辉,更是连续四届全国冠军,其他人,王战军大 都听说过,个个名声在外,身手不凡,与这些太 极拳好手相比,他实在是一个不起眼的丑小鸭。
父亲说:“只要拿出平时本事,断无落败之 理。”他信父亲。
果然,他像一匹黑马,从高手如云的战阵中 冲了
浏览2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