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战东从小在王西安大师的眼皮底下长大, 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在大师的记忆里。叔侄 之间一脉相连的亲情,也使大师对他多了一份与 众不同的感情。或许是太近了,太亲了,在外赫 赫有名的大师,在他的眼里,反而少了一丝神秘 和伟大。对于王战东来说,大师的角色,更浓重一点的是叔父,其次才是太极大师。叔父是近看的, 大师是远观的,由近及远,乃常理也。如同著名 主持人白岩松所说:在他的儿子眼里,他只是一 名父亲。
在采访王战东的那天,笔者内心感觉,或许 是大师过去为师的严厉,在王战东的心里留下了 烙印,40多岁的他对叔父王西安,仍是毕恭毕敬 的,在他的面前少了一些自然从容。他原本是个 沉默寡言之人,在大师面前更是很少说话。实际 上,大师对他和他家庭的关怀,一直是无微不至 的。王战东心里也清楚大师对他的关照,从内心 来讲,他非常尊重自己的叔父,只是不善表达的 他从不轻易说出口。
这一次,王战东从授拳的所在地深圳赶回故 乡,是专门为了参加叔父的寿诞。每年,无论身 在何方,王战东都会在8月赶回老家,为叔父祝寿, 这几乎成了雷打不动的事情。如果说大师的其他 徒弟专程赶来为其祝寿还可能存在一丝客套的话, 那王战东则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虽然他是大师的 弟子,但更是大师的亲侄,根本无需如此麻烦。 他每年如候鸟一般回家为叔父祝寿,完全出自对 叔父发自肺腑的尊敬和一腔真挚情感。当然,这 里面也包含着武术界尊师重道的传统,哪怕是亲 侄,王战东也丝毫不敢懈怠这一传统,身体力行, 坚守着这一习俗,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他的 质朴和厚道。
陈家沟的儿子
从20多岁开始,王战东就离开陈家沟四处 授拳。这20余年里,除了西藏之外,他的足迹 遍布全国的每个省份。他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山 东烟台,在那里他逗留了一年。去年,他辗转至 深圳,成为20多名成功人士的专职教练。这份 收入,相对于种地的农民,绝对不菲,但是他在 由贫穷通往小康的路上,并没有因为境遇的变迁 而得意张狂,而是保持本色,低调处世。
这些年的教练生涯,使他的眼光越来越开阔, 胆识也越来越大,但心中的那种本分、质朴却没 有随环境的转换和境遇的改观而改变。他始终是 那样沉默寡言,但在外人的眼里,他那双眼眸的 背后,沉淀着厚重。或许对于他来说,言语是多 余的,他的身体流露出的神韵,足以展示他的魅 力所在。
年轻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他无法参加太 极拳大赛。而在进入中年之后,他似乎看淡了荣 誉名利,失去了热情。因此,他几乎没有在太极 拳领域获得过什么大奖。实际上,他对大赛的淡泊, 并不表示他失去对太极拳的追求,他对太极拳始 终有着饱满的热情,始终在为提升自己的太极境 地而破应以求。王战东已经无须通过那些太极冠 军的头衔来证明自己,他就是这样一位特立独行 的人。
在外授拳的这些年,他无数次被问及来自何 方。每当他告之来自陈家沟的时候,问者总会流 露出羡慕的表情,神色立刻明亮起来,凭添了几 分热情。王战东每每为此而欣慰,故乡带给自己 的自豪感,也使他感觉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一份 责任和义务。陈家沟一代又一代的先人在太极上 的不断探索累积,创造出名播一方的故乡声誉, 庇护着陈家沟的后人。作为陈家沟的儿子,自己 在享受这份荣光的同时,更应义不容辞将陈式太 极拳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方不愧为陈家沟的后代。侠肝义胆的河南武者王战江是太极大师王西安的亲侄。父亲是王 西安的大哥。他父亲兄弟四人,家族最为荣耀者, 乃王西安大师。在王战江的眼里,叔父是一名太 极大师,更是一位可亲可近的人。大概是实在太 熟悉了,日常的频繁接触,消去了彼此之间的神秘。 王战江看到的不是一位被神化的叔父,而是一位 可与之家长里短的叔父。在他们后来的对话之中, 叔父一个不经意的关于他的记忆,可能令王战江 惊诧和感动不已。他的叔父就是那样一位在平凡 之中见伟大的人,这是叔父让他最钦佩之处。在 叔父那里,他继承了非凡的武功,更学习了叔父 堂堂正正、 光明磊落的人格品质。
在笔者眼里,王战江是一个厚实地道的人。 他不善言语,和他对话,如果不主动,交流似乎 难以继续。或许,这一生没有惊世之举,没有叔 父王西安那样的丰功伟绩,但是他会过着属于他 自己的生活。善良、朴实、 厚道是他生命的底色, 永不会随时间而改变。或许,在初见他的外人看 来,他不像是一个武者。武者给人的感觉,通常 有玉树临风之气度或者泰山压顶之气势。但是, 从王战江的身上,似乎感受不到这种气势,他给 人的只是那种邻家大哥般的亲和。那一天,当我离开陈家沟王西安大师老宅的时候,我在人群中 发现了王战江,他也认出了我。这是我们第二次 见面,他憨厚地对我笑着,没有太多语言,也没 有挽留我的那种客套话。当我回望的时候,我发 现他在夕阳之中,我的内心涌起感动。我蓦然想 起了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描述的“普普通通、 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的河南人新形象。 我想,一个平凡的武者王战江,他的身上表现出 了河南人的精神。走上武术之路对于出生在陈家沟的王战江来说,走上武术 之路,似乎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这似乎是水 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在这个太极拳发源地, 男女老幼皆熟太极拳。自古传下来的武风即使是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未曾断绝。在这种环 境的熏陶之下,王战江想不学武术,都是一种难事。 不过,他绝对没有逃避的想法,因为他对武术发 自内心地喜爱。他庆幸自己出生在陈家沟,他为此骄傲自豪,感谢上苍对他命运的安排。在九岁的时候,王战江开始正式学习陈式太 极拳。此前,他也曾模仿过陈家沟太极长者的动 作,煞有其事地习练,虽未获其神,但还是得其形。 不过,那毕竟是尚未正式习练太极的阶段,没有 谁要求他什么,他也只是移放自己的天性。直到 九岁,家人开始对其进行引导。他跟随村里的一 些功夫深厚的人,习练太极拳。当然叔父王西安 自然时常指点他的拳路,为他校正拳架。叔父的 手摸着他的头,慈祥地看着他。
那种关爰,在他 的记忆里,成为一种永恒。在随风而去的童年和少年岁月里,年龄相仿 的王战江和堂弟王战军的情感颇为密切。两个人 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在河里洗澡捞鱼。即使是做 “坏事”,两个人也是“形影不离”。他们两个, 没少挨过王西安的打。12岁始跟叔父习拳虽然大师大名鼎鼎,是陈家沟的名师,且和 王战江是叔侄关系,但王战江直到12岁,才正 式跟随叔父系统学习陈式太极拳。如果说过去是 那种不经意的学习,而在进入大师之门之后,他 则真正走上了太极之路,这直接影响了他此后人 生的走向,他从此一生与太极拳相随。大师对他 的要求极其严格,几乎是一种苛刻,大概是希望 自己的侄子能在太极的世界里出人头地,为家族 增添一丝荣光。
此前,王战江曾在武校里学习过,那段短暂 的岁月是艰苦的。那时少有乐趣,只有教练凌厉 的眼神和苦不堪言的劳累、伤痛。但是,跟随叔 父之后,王战江感叹这段岁月比在武校的时光更 加苦涩。这个时候,叔父开始对他提出了明确的 要求和目标。目标很高,他唯有通过刻苦和勤奋, 以及恒心与毅力,才能一步一步接近这目标。
他对那段岁月至今记忆犹新。每日一大早, 他就和其他的师兄在操场上跑步,然后正式开始 一天的习练。在大冬天,他们经常也是光着膀子, 顶着凛冽寒风,习练太极拳。他们演练一个动作 甚至可能达到三四十次,反反复复地习练,将一 招一式牢记于心,融入骨髓,从此与生命成为一体。 叔父对他与对其他的师兄没有什么差别,体罚、 挨打是常有之事。王战江丝毫不敢怠慢,勤于习练。 虽然失去了一些快乐,但在跟随大师的几年里,功夫见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跟随大师的日子里,陈家沟时常迎来外宾。 王战江经常被叔父选拔出来,为外宾表演太极拳。 在外宾的掌声和赞许的目光里,王战江获得了一 种精神满足,也感觉到了学习太极拳的益处。
浏览2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