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易筋经》论考

天下武学出于少林,少林武术创自达摩,达摩所著《易筋 经》为天下武学圣典,是现今中国人共知的常识;也是武术派 别、拳种、武侠小说、武侠电影电玩等据以发展的基石之一。

我这篇小文,则要说明此等常识概属虚妄:天下武学固然不 源于少林、少林武术也不创于达摩。然后再解说一下《易筋经》 究竟是什么东西,其功法之底蕴又为何,说明《易筋经》也不是 佛教的功夫。

一、少林武术不出于达摩

少林武术出于达摩这个传说,起源本来就不太早,而且恰好 就起于《易筋经》。《易筋经》,从明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年)到 清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一直只有传抄本,道光三年起才印 抄兼有。此后版本纷纭,繁简不一,内容亦多有不同,但大抵都 有唐初名将李靖、宋代名将岳飞的部下牛皋的两篇序文。

据李靖序云:达摩面壁于嵩山少林寺,九年功毕示化,留下 一口铁箱,箱中藏经二部,一名《易筋》,一名《洗髓》。后者 被慧可取走,前者经寺僧发扬光大。但寺僧“各逞己意,演而习 之,竟成旁门,落于技艺,失修真之正旨。至今少林僧家,仅以 角技擅名,是得此经之一斑也”。这个说法推少林武术之源于达 摩,且谓后世少林武术皆源于《易筋经》。

但李靖这篇序文乃是伪造的。清朝凌廷堪《校礼堂文集》 卷二五《与程丽仲书》已考证:唐代除了天宝三年至乾元元 年改“年”为“载”以外,无称载者;此序题“唐贞观二载三 月”,显属伪造。其次,虬髯客、扶余国事,亦仅为小说语,非 史实。民国十七年,徐震《易筋经洗髓经考证》又举了几个理 由论证其伪:一、 李靖序文,自署“李靖药师甫序”,据《旧唐书•李 靖传》,李靖原名药师,靖字是后来所改,故撰序时不可能自称 “李靖药师甫”。二、 序中说该经乃天竺僧人般剌密谛译,“徐鸿客遇之海外, 得其秘谛。既授于虬髯客,虬髯客后授于余”。虬髯客的事迹也 不是史实,而是唐末道士杜光庭所造的。三、 序文署明写于贞观二载三月,这时李靖正任关内道行军大 总管,以备薛延陀。身份与序文中自称功成身退时的口吻不符。四、 序文说般剌密谛译这两部经典,时在隋代。可是这位般 剌密谛是确有其人的,他于唐武则天神龙元年曾译《大佛顶首楞 严经》。倘若此僧真在隋朝便已来华译《易筋》《洗髓》二经,则 译《楞严经》时至少已在一百二十岁以上了。五、 此序之文词非唐人语①。这些证据,都很明晰,足辨其伪。序文既伪,序中云达摩传

① 见徐震《国技论略》上编《辨伪》中《易筋洗髓经不出于达摩》《辨少林 拳术秘诀言师授渊源时代之误》二节(一九七五年,华联出版社重印本)。又唐豪 《少林武当考》上编第五节《达磨与易筋经》,一九八三年,华联出版社重印。
经云云,当然也就不足信案了。 此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 附?”但事实上,辨伪也不须 如此费劲。因为佛典中凡称经 者,除少数例外如《维摩诘 经》《六祖坛经》之类,概皆 为佛说。其经名、经文均有定 式。而《易筋》《洗髓》两书 却完全不符佛教经典的惯例, 故不仅非达摩所传,亦必非般 剌密谛所译。般剌密谛所译 《楞严经》具在,稍一对勘, 便知经文纯属杜撰。所以说, 这是经伪、序伪、译伪、所述事迹亦伪之书。

再说,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之事,本身也是附会而成的。早 期文献,如《洛阳伽蓝记》《续高僧传》均无达摩长驻少林寺或 在少林面壁九年之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裴濯《嵩岳少林寺碑》 才曾说达摩与弟子慧可“尝托兹山”。到北宋辑《景德传灯录》, 始云达摩于后魏明帝太和十年居洛阳,后入少林寺,“面壁而坐, 终日默然”,至太和十九年逝世。这是最早讲达摩在少林寺面壁 的资料,也是后人说达摩面壁九年之张本。因为由太和十年至 十九年,恰好九年。可是,大家忽略了:一、 太和十年,嵩山根本尚未建少林寺;少林建寺,在太和 十九年。二、 太和亦非孝明帝年号,而是孝文帝。三、 所有唐代文献,如武德四年《秦王告少林寺主教》、贞 观六年《发还少林寺赐田敕牒》、永淳二年《重修少林寺碑记》、 开元十一年《嵩岳少林寺碑》、贞元十四年《少林寺厨库记》 等,也都不曾谈及达摩面壁和少林武术与达摩之关系①。

由此可见,少林武术出于达摩、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曾 传寺僧武术或留下经典等说法,全部都出自附会依托。达摩既未 于少林寺面壁,又何来传经授艺之事?此为本文第一个要辨明的 问题。

二、少林武术不本于佛教

第二个问题,是少林武术之内涵到底为何?

少林武技,见于史实,是因寺僧帮助李世民征王世充的缘 故。原先,在大业末年,天下纷乱时,“群盗攻剽,此寺为山 贼所劫,僧徒拒之”。后来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对峙,王世 充之侄王仁则据有少林寺附近,李世民致书寺僧,请其“擒破 凶孽,廓兹净土”。寺僧响应了,率众与王军作战,而得到唐 太宗的旌奖。

这时少林寺僧当然已颇有勇武,而这个光荣的历史当然也可 能使少林寺僧以练武为其传统。但值得注意的是:

一、 此后的唐宋金元时期,却都没有少林寺僧习武擅名的记 载。因此隋唐之际少林寺僧英勇的表现,也可能是鉴于大业末年 山贼曾经劫掠该寺,“纵火焚塔院,院中众宇,攸焉同灭”,所 以才奋勇起来护卫自保。也就是说,斯乃一时之激发、偶然之特 例,唐宋金元之间,则少林寺未必有习武之传统。

二、 “十三棍僧救唐王”之类故事,固然由此衍出,但此时 少林武技与佛教思想和僧家生活均无直接或间接之关系。

少林武术之盛,明确可稽者,实在于明代。具详林伯泉《中 国武术史》第八章第八节,此不赘。仅强调三点:

一、 当时少林武术以棍为主,少林拳之威望则不如棍,故程 宗猷《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说:“少林棍名夜叉,乃紧那罗王 之圣传,而今称为无上菩提矣,而拳犹未盛传于海内。”

二、 即使是少林棍,也仍在发展中,广泛汲取各界之长 处。如嘉靖四十年俞大猷路过少林,观看寺僧练棍,就说其 棍法“传久而讹,其诀皆失矣”;所以挑了两位僧人来教诲, 要他们“转授寺僧,以永其传”(《正气堂集-新建十方禅院 碑》)。足证此时还不是“天下武术出少林”,而是少林寺广泛 吸收天下武术之长以丰富其艺。棍法如此,拳法亦然。底下还 会谈到这一点。

三、 少林武术跟佛教扯上关系,也由此时才开始,如程宗猷 所谓少林棍法乃紧那罗王所传云云,即属此类。但此类说法,仅唐武德四年(六二一年)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局部)

推源于佛教传说;少林武术与佛学仍乏具体之内在关联。而且这 牵合武术与佛教的工作也仍很罕见。我们只能说这时确实是有不 少少林寺僧人在练武罢了。可是他们练的武术与非出家众并无太 大不同。

少林非天下武学之源,乃天下武学汇聚之海,其武术本来就 是吸收各界武术而成的,其拳棍同于方内之士,殊无足诧。据明 末王世性《嵩游记》称他在少林寺曾见“中有为猴击者,盘旋野 跃,宛然一猴也”。这是象形拳,取拟物类,与佛教思想可说毫 无关系。明代已然如此,至今当然更为严重①。

以一九九八年出版的《中国武术百科全书》所载少林各种 拳法来看,少林八卦拳,“按八卦相生之数,暗藏先天无极之 象”;少林十三抓,“由龙行、蛇变、凤展、猴灵、虎坐、豹头、 马蹄、鹤嘴、鹰抓、牛抵、兔轻、燕抄、鸡蹬等十三趟仿生动 作而成”;少林五行柔术,“模拟蛇、虎、龙、鹤、豹五种动 物形象。……演练此拳,以气功为上乘,而气功之说有:日养 气、月练气,气养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进 退得宜”;少林五形八法拳,“包括龙、虎、豹、鹤、蛇五种拳 法和内功,主张练功修心”;连拳,据传为岳飞所创,后为少林 艺。凡此等等,运用应物象形、五行、八卦、精气神诸观念构思 其拳路,明显非佛家之思致,而是吸收了社会上各色拳种才形成

① 象形拳,又称仿生拳,意谓模仿生物而成。其中猴拳起源甚早,《纪效 新书》已云:“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回拳,名 式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曹焕斗《拳经拳法备要》也有站步式,注云:“亦 名疯魔步,猴拳从此化”;铁拐李颠桩式,注云“醉步此中生出,猴拳亦从此生 出”。两者对勘,可知猴拳流传已久,而少林拳法中亦颇重视猴拳,其法则以颠 醉佯狂之步法为之。然而,后世所谓少林五拳,却是龙、虎、豹、蛇、鹤,见尊 我斋主人编《少林拳术秘诀》,一九八四年,华联出版社重印本。此盖猴拳在少 林宗派中渐失其传,而亦可证明少林五拳之说属于后世之附会。

 

 

浏览29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