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文交手善用扑面锁喉掌,也就是出势虎扑、起手鹰捉 应用,动手不留情,惯用撑锤顶阳针如崩拳,擢挑顶肘用 肘打。八极拳讲到手与臀合是人根动,脖梗挺劲是天根动,足下 坏砖用地根动。足踩能坏砖,头顶能破天,肘顶能推山。与形 意、八卦太极拳相同,万法归宗,拳道同源。
主要拳法:
以拳劈砸带戳脚,马步撑锤如崩拳(顶阳针),挂塔钩挂 摔,翻臂钻拳,上步顶肘,擢挑顶肘(肘打),提挫戳脚,左 右缠臂,跪足顶膝。真传八极先练八极小架“蹲架子”桩拳功,打桩拍树打 桩功。也是万法出于三体势(天地人)的变手,四六步站立, 手型如形意拳三体式,前手心朝上,后手心向下,形如“狮 子大张嘴”开势迎人变化。
大洪拳(也归五行说)
大约发源于1673年,清康熙十三年,故技击中有“洪拳, 肱也,大洪拳,鞭法也”被历代拳家视为不传之秘。三晃膀大洪拳是集内外家于一体的近身短打拳,运用全身 力,又名三晃膀,一晃无极静,二晃太极动,三晃混合气。起 势横劲,撇身埋膀;阴阳合璧,虚实相生;打即防,防即打,攻防兼备,顾打合一。手法以钩、挂、缩、挑、软、硬、随、 发为主。一打三还,肘捶相连,见势打势,旋掌连环(钻翻 缠绕),因敌制化。讲其鸡、凤、蛇、虎、鹤五形,合于大、 顺、拗、小、败五势;究其道理归阴阳生五行金、木、 水、火、土五行,合于劈、崩、钻、炮、横五捶。三节四稍运鞭为拳,鞭法之用拳法之用也。进而演化两臂 如鞭,两腿如鞭,身为一大鞭;肱为鞭杆,股为鞭杆,身为一 大鞭杆;手为鞭梢,足为鞭梢,头为一大鞭梢。洪拳中,一打刚、二打柔、三打连绵气不休,道出了练拳 的阶梯与步骤。强调先由刚入手,再练柔,归于刚柔并济。三 晃膀大洪拳在打法中,膀不动为意打,此为最高明,阶于神 明。一晃而中是为奇,二晃而中谓之妙,三晃而中也是高。此 在大洪拳拳论匚:“一晃无极静浑圆,二晃太艰阴阳动,三晃 触发身无形意拳的刚柔化三步功夫,拳打三节不显形,若显形影不 为能。三晃也就是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
大约发源于明末1588年,云磐始祖下山传拳时,时逢满 山梅花开放。据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 干枯而内丰盈,下盘节而上通天。招数似疏而密,伏机而待, 变化无穷。具阴阳五行之资,又通八卦之神妙。梅花香自苦寒 来,为“梅花拳”之大意。穿心梅花是中门顶穿练五行,梅 花桩是练八卦。意寓练拳者,“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
通背拳(也是五行阴阳学说)
两臂一圈过背相合。大约发源于1134年间。据史料考证: 猿仙通背拳为北宋年间焦作修武县境内的净影寺和尚所创。据 绍兴四年(1134)出版《少林寺拳棍刀枪谱》书中记载,与 大悲拳齐名定为秘传拳种,不再外传,民间习此拳者也封闭 严谨。通背拳特点:弹脆快,坚韧交错。掌法有摔、拍、穿、 劈、攒五种合五行。身形要求做到头顶,项领,前空,后实, 虚胸,凹肚,探肩,臂长,活腕。拳势则要求做到身似弓,手 似箭,腰似螺丝,脚似钻。该拳喻“人体为鞭”。以催、探、抖、弹四劲完成动作。 人体腰以下为鞭杆,脚为杆把,腰脊为杆头,背、肩、臂为鞭 绳,手为鞭梢。挥臂劈拍的立圆动作与沿中直击的中拳戳刺交 替作用。拳变拍劈,犹如以矩划圆。由劈拍变中拳,长短互 衬。起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消息全凭后足蹬的应用,稍起 中随根催的同功异曲之妙。活腕,俗语“活肩打腕,把式一半”。通背拳的专项训练 “活腕”,形意拳的拂击,无论行走坐卧要抖腕。通背拳一个 抖腕,一个摇腕,通过这两个把手腕摇活,抖出劲来。抬手一 抖就能把对手的鼻梁骨打塌。
劈挂拳(五行八卦学说、鞭子拳)
在明代中期,就流行于民间。爱国将领戚继光(1528— 1587)在《纪效新书》中,对劈挂拳就有精辟的论述。他说:“活足朝天而其柔也。”这是指劈挂拳腿法灵活对该拳“提膝 护胸,伸足朝天,左右抹面(十字披红)”等腿法的妙用之 赞誉。戚继光之后,到清朝中期,劈挂拳为少林佛门内武技,相 传始于清代乾隆年间(1775), 一韩姓僧人。河北沧州出现劈挂拳的两大支。一支是沧州南皮大庞庄郭 大发。此人早年在京保镖,武功非凡,后为皇宫禁军护卫。这 一支传授的内容是劈挂拳的快套、挂拳等。而另一支,是沧州 盐山大左家村左宝梅(人称左八爷),他传授的内容是劈挂拳 慢套和青龙拳。宗师韩姓僧人下传左宝梅。左门世代相传,后左东君破家 规传外姓李云彪、肖和成,再向下传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辛 店村彭子珍、安亭云、于五爷[小名)、韩宝恒、刘贵长,盐 山县黄龙潭村黄林彪,披卦原理;劈挂拳原称“披卦拳”,“拨者,打开、破开 之谓也;卦者,挂也、分手挂打之意、八卦,伏羲氏所创画一 定阴阳,阴阳生五行”。后人传承至今,称劈挂拳。劈和挂为 本拳的两大功法,有机的结合成为“劈中带挂”拳打反力的 实用拳法。拳诀云“八卦者,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兑上缺,巽下断,离中虚,坎中满,用法金木水火土” “由乾 始,至坤终,阴阳迭为消长,循环无端”。劈斩之法属金,能克木,由上而下,势如破竹,以竖破横 也;向上豁打属火,火能克金,豁挂挑撩诸势借火焰上冲之 力,以破劈打;捋带圈拦之法属水,水能克火,用压拨捋拦之法以横制竖;横击之法属土,土能克水,横推直撞之功以制 顺;崩打扳搅之法属木,木能克土,向上或向下以斜劲化破 横力。
拳法特点:在技击上讲究吞吐伸缩,放长击远,回环折叠,阴阳两回 头。高来则挂,低来则劈,横来则拦,顺来则搬。其拳谚云: “千趟架子万趟拳,出手一势打不完”。完战时讲究击中目标 是小胜,打倒目标乃上乘。主要劲法有辘胡劲、翻扯劲、阴阳两回头、吞吐劲、滚勒 劲、通透劲等。势猛力柔,柔中含刚,蜿蜒如蛇行,用之轻 松,意含铁石。躯干开合如开弓,发出如离弦无影快箭。前握后扣,吞胸凸背,缩肩藏头,拧腰切胯,合膝钻足, 收腹敛臂。步法灵活多变,连环交织,快如激涛之浪,一经接 触,使对方防不胜防,形成了逢进必跟,逢跟必进,进跟连 环,敏捷疾速的独特风格。(形意步)
弹腿:
相传弹腿的创始人为五代时期的昆仑大师,其名称来源: 一说腿法快速屈伸,故称为弹腿;二说起源于山东省龙潭寺, 临清潭腿始创于唐末宋初五代时期,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创 始人为五代后周昆仑大师。身动似槐虫,身活似龙形,闪如轻 风退拔刀,蹿高纵远似狸猫。步法似蛇形,行走似猫行,抬腿 如风,落地如针,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形腿似钻。
十二路弹腿基础拳谱:
1弹踢,2踩跺,3截腿,4正蹬,5劈腿,6圆内挂腿,
后撩腿,8前后扫腿,9高低鞭腿,10转身腾空侧踹,11膝 打,12外摆腿。
拳道相通明理篇
所有拳道概而言之最高境界为“拳道相合”。因阴阳变化 道法之动,能增大运动旋转冲击力和人体力学最大化唯一法 道。浅者举手投足,深者与道合一,以阴阳五行八卦之说统拳 化练为最。有的不讲阴阳五行,但确实在阴阳之中。儒家的中 庸中和仁义、道家道德万法归一阴阳、佛家慈悲济世不二法 门,可谓异曲同工之妙。道者反之动,弱者道之用,圆形圆运 动能旋转加速和逆向反动增大冲击力,发挥本身力量、速度的 最大化。“刚柔化”三步功夫首在刚劲硬打直进无遮拦。远取 诸物,近取诸身,道法自然之劭,师法动物之能:回环剪手, 拍位戳击,曲直相变,圆径相依,“咛裹钻翻圆中锐,粘连黏 随柔中刚”。万拳归一圆当家,一拳变万旋中发,观尽英雄取 胜理,圆缩点胀如爆炸。无论何拳如枪褐刀剑鞭,都是圆径相 依,如车轮之圆断而化之,如箱条为径对项戳击。起钻落翻, 顺逆缠绕,滚进滚出,其小无内,其大无外,螺旋劲钻翻变化 旋转冲击。动中缩劲,炸力不断。初境是消息全凭后足蹬,高 境腰丹内充外坚,有生物电放射发力之感,就是拳道内劲 作用。形意为直穿阴阳两点直中找曲,太极为阴阳“S”圆中求 直,八卦为分手挂打走转四面八方、走圈穿圆打点。八极拳的 五行六合之法,大洪拳“大小顺拗败”五势定五行。起于足, 发于腿,主宰于腰,腰臀发力,打出杆戳鞭抽之劲;梅花拳以梅花五瓣定五行,穿心梅中正顶穿似形意,落地梅为八卦梅花桩为八卦;通背拳“摔拍穿劈钻”为五行,拂击弹腕,拍位 戳击,钻翻缠绕,打鞭劲。劈挂拳也是八卦开合,五行生克, 劈中带挂,拳打反力,阴阳两回头,反扯涉鹿劲,黏挫发力, 五花炮、乌龙盘打;弹腿是手足并用,弹踢截蹬,随势而用。大道之简:拳道相合,“站练推明,追打功”,虎离窝熊 出洞,交手侧身向前攻,直刺拳弓箭步,弧矢之利道法用。化 枪为拳,虎抱头焊肩斜肘,十字手交叉劲,上左打右步要跟, 直刺钩摆,圆横炮,连环一气打得妙。十字架喻意放射发力, 旋转冲击,无坚不摧。
浏览2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