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文艺意义的气
中国古代文艺意义的气,包括文学和艺术意义的气两个部分,两者关系密切而又有所不同。
1.中国古代文学意义的气
中国古代文学意义的气是作者才性、气质及作品风格的集合,多称 “文气”,古代文学家常用于文气的培养和文学评论。
(1)文气,文风。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唐杜牧则稍有不同,他在《答?5充书》一文中说:“凡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兵术。”
(2)作者写作风格。《文心雕龙•风骨》:“故其(指曹丕)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韩,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 公韩亦云孔氏卓卓,倍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
(3)气的内养和外感。气的内养是作者注重个人自我内心修养、内在素质的提升,进而表现为文章的优美气势。孟子的文章是内养文气的代 表。元人陈绎《文说》:“养气之法,宜澄心静虑,以此景此事此人此物默存于胸中,使之融化,与吾心为一,则此气油然自生,当有乐处,文思自然流动充满而不可遏矣。”气的外感是作者通过广泛周游、阅历、交往、体验生活,以开阔眼界、陶冶性情、增长学识逐渐养成内气勃发荣于外, 表现在字里行间的文风气势。这方面实践最突出的是司马迁。在理论上加以倡导的,是宋朝三苏中的苏辙。他认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在此基础上,他评价司马迁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骏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2.中国古代艺术意义的气
中国古代艺术意义的气,是在艺术表演、创作或制造过程中表现的气机、气质、气势,包括气韵、雅气、仙气、豪气、俗气等多种不同气机形式。
(1)演艺中的气沉丹田。中国戏剧讲究喊嗓、运气和咬字三步训练。陈彦衡《说谭》:“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中国戏剧唱法中有一条精辟论述:“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 两肩轻松。”
(2)古代实战、操练或艺术表演中的文武气势。《淮南子•兵略训》:“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三军之众, 百万之师,志厉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诚积逾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古装艺术表演中,演员的一举一动都讲究心身形的气机协调,在演艺中体现文武气势。
(3)艺术作品中的气韵。我国北京天安门、天坛、北京大学的华表都 是带有传统气韵的古代建筑。
(三)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意义的气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意义的气是描述伦理道德内涵诸气意义的集合,包括正气、德气、邪气、风气、习气、民气等多种意义。
1.志气,节气或气节,气质,正气,邪气,节操,修养。《国语•楚语下》:“夫民气纵则底。”韦昭注:“气,志气也南朝齐陶弘景《寻山志》:“轻死重气,名贵于身。”《淮南子•诠言训》:“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2.习气,作风。如:官气,匪气,痞气;娇气;孩子气;市份气;书生气;土气;俗气;洋里洋气,流里流气。
3.风气,风尚,习俗,民气,治气。《吕氏春秋•仲秋纪・决胜》:“以益民气与夺民气,以能斗众与不能都众。”《论衡•宣汉篇》:“百姓宁集,风气调和。”《史记•五帝本纪》:“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契诚以祭祀。” 《华阳国志・巴志》:“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
(四)中国古代玄学意义的气
中国古代神秘文化范畴的气是一种带有玄学、巫术、神秘主义特点的气,以巫术、方术、相术、风水、运气、气术等为代表,讲究气数、命运 和运气的好坏。
1.命运,时运,运气,气术。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伊川先生语 四》认为气决定人的寿命:“问’上古人多寿,后世不及古,何也?莫是气否?'曰:‘气便是命也
2.预示吉凶的气。古人常看云气占卜,用于断吉凶祸福,含有瑞气、祥气、福气、天子氧;晦气、霉气、善、恶之气等意义。《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日‘东南有天子氧‘。”《论衡•讲瑞篇》:“阴阳之气,天地之气也,遭善而为和,遇恶而为变,岂天地为善恶之政,更生和变之气乎?”《抱朴子•杂应卷》:“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占风气。”《汉书・天文志》:“迅雷风袄,怪云变气。”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类・周张二仙》:“(陈)友谅中流矢,两军莫知也,(铁冠)道人望氟语上曰:友谅死矣。”
3.古代风水学意义的生气、穴气、福气。宋假托晋郭璞所撰《葬书》说:“葬者,乘生气也。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又:“气感而应, 鬼福及人。”
(五)古今日常生活意义的气
古今日常生活意义的气是人们日常用语中常用诸气词汇的集合,包括褒义、贬义、习语、方言意义的气。
1.生气,愤怒,气恼。常言“生气了”“真气人” “气死了”。这种发怒意义的“生气”,不同于阴阳合和生万物及生气勃勃的生气。
2.方言。用蒸气蒸烫:把馒头气热。又为蒸气所烫:别让开水气了手。
3.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样子。例如:秀气,俊气;日子过得挺美气;傻里傻气。
四、人体行为范畴的气
是我国传统文化视域内一个从多方面指代人体精形态、体质、功能、结构、行为等小宇宙范畴的集体或群体生命活动中诸气意义的集合。从二分表里、出入、升降、上下、左右、动静、心身二
气等意义的集合。从多分法看,分心理(心)、生理(身)、形态(形) 互动意义的气及练功意义的气五个部分。
(一)心理意义的气
心理意义的气是带有主观、意识、精神或心理特点等诸气意义的集合,包括阴阳、正反、积极和消极两个不同的方面。例如神气、意气、心气、志气、勇气、灵气、七情之气、丧气、争气、生气、气恼等多种意义。气的这一符号特点为气的心理论一派提供了依据。
1.神气,意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2.灵气,心气。《管子・内业篇》:“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鬼谷子•本经阴符》:“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3.争气,怒气,负气,生气,气愤。《荀子•劝学》:“有争气者勿与 辩也。”《抱朴子•极言卷》:“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南史•传辞传》:“然性木强,不持检操,负才使气,陵侮人物,朝士钦之。”
4.丧气,振气。唐韩愈《送鳄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垂头丧气,形容一个人低着头,情绪低落,因失意精神沮丧的样子。清龚自珍《明良论四》:“权不重则气不振,气不振偷。偷则敝。”
(二)生理意义的气
生理意义的气是带有人体生理、生物、行为等特点诸气意义的集合。包括呼吸之气。练气、呼吸、呼气、吸气、吹气、吐故纳新、息之气、气息、肺气、宗气、食气等多种意义。
1.呼吸之气息。《玉篇•气部》:“气,息也《论语•乡党》:“屏气似不息者。”
2.宗气,肺气,清气。《黄帝内经-灵枢经-邪客》:“五谷人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随,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3.呼吸的气,呼吸的精气,吐纳的气,吹气。《子华子-阳城胥渠问》:“天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人一。其在人,呼则出也,吸则人也。” 《淮南子-泰族训》:“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古,吸而入新。”《抱朴子•极言卷》:“夫吐故纳新者,因气以长气,而气大衰者则难长也。”
4.呼吸意义的食气。明宋应星《论气•形气二》:“鱼无息而不食水, 人无息而不食气。”
(三)形态意义的气
形态意义的气是带有人体形态、体质、姿势等特点诸气意义的集合,包括人体外在形气、身气、三部九候气、体气、雅气、俗气、气势、气力、力气、荣气、布气、发气、外气等多种意义。
1.形气、身气、体气、荣气。《黄帝内经》中“形与神俱”“形劳而不倦”“外不劳形于事”的“形”,即形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 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凡病者察其形气色泽……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天,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2.中医学三部九候气。《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 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三部“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 有天,有地,有人也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 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中医学经络、气穴所发之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足太阴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六穴。”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

浏览28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