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时空意义的气
时空意义的气是具有时间、结构、空间等时空特点诸气意义的集合,包括天、地、人三才,上、中、下三方,人体上、中、下三焦之气,脾气居中而统摄其他四脏气,上下、高下、左右、前后、升降,东、西、南、北、中等时空意义的气。
1.天、地、人三才之气,上、中、下三气,上、中、下三焦之气。《论衡-自然篇》:“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烝上,上气下降。万物 自生其中间矣。”《黄帝内经•灵枢经•九针十二原》:“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类经图冀•运气下》:“每岁天地之 令,各有上、中、下三气之分:司天者主行天令,行乎上也;岁运者主生 化运动之机,行乎中也;在泉者主地之化,行乎下也。”
2.上下,高下,左右,前后,升降,出入,表里,东、西、南、北、中诸气。《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又“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黄帝内经-素问-六 微旨大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又“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 入,无不升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中中,积传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3.时气。时气是不同时辰、不同季节的气机运动状态,包括夜气、平旦之气(清明之气)、十二时气、二十四气、四时之气以及春、夏、秋、冬四气,简称时气孟子养生尤重夜气、平旦之气或清明之气。王充在《论衡》中多次谈及时气。
《论衡-明雪篇》:“人君为政,前后若一,然而一湛一旱,时气也。”《论衡-(商)适虫篇》:“或时诸虫之生,自与时气相应。”《论衡•是应篇》:“尧候四时之中,命羲、和察四星,以占时气。”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春气在毛,夏气在皮,秋气在分肉,冬气在骨髓,是浅深之应也。”
(四)功能意义的气
功能意义的气是具有某种功能、特质或属性作用诸气意义的集合,反映了气的色、香、味等不同属性。
1.气味,苦气,焦气,药气。《尚书・洪范》:“炎工作苦。”孔传: “焦气之味唐孔颖达疏:“火性炎上,焚物则焦,焦是苦气。《月令》,夏’云,其臭焦,其味苦。苦为焦味,故云焦气之味也。臭之日气,在口日味。”
2.嗅,闻;香气,臭气。《礼记•少义》:“洗盥,执饮食者,勿气。”唐孔颖达疏:“谓不鼻嗅尊饮食也。”
3.人或物的某种特质、属性、特征。《易经-乾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清纪的《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一本者气相属,二本者气不相属耳。”
4.人体精气、谷气、血气、正气、邪气、五脏六腑之气。《黄帝内经-素问・刺志论》:“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则病。”《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五)信息、媒介意义的气
信息、媒介意义的气是具有信息媒介作用诸气意义的集合,充当着人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内外、表里相互沟通、协调、联络的重要信使,把人体联结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整体。在中医学中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藏象和经络系统三个方面。
1.五行之气
阴阳五行之气是人体内外诸气相应而形成的五行、五藏、色脉相合之气,即移精变气,五行生化、生克之气、色脉相应之气等诸气意义的集合。
《黄帝内经》建立了心合脉,荣色,主肾;肺合皮,荣毛,主心;肝合筋,荣爪,主肺;脾合肉,荣唇,主肝;肾合骨,荣发,主脾的内外诸气相应关系,进而认为,色脉的变化是“通神明”,合五行,应阴阳的。《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夫色脉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
2.藏象之气
藏象之气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运动状态以及内外(表里)诸气关系意义的集合。藏象的气机运动,内外(表里)气机的关联,五脏六腑之气的生生化化运行,都离不开气的信息传输。《黄帝内经》作五藏之气。《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五藏之气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3.经络之气
经络之气是经络、穴位诸气意义的集合。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穴位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而使五脏六腑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1)经络应气,人体应气。《黄帝内经-素问-针解》:“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人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2)经络内外、表里之气。《难经•六十一难》从五行出发,诠释了由经脉沟通的人体内外(表里)的生理病理关系:“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日圣,以内知之日神。”
三、人文社会范畴的气
人文社会范畴的气是带有人类人文社会活动或行为特点诸气意义的集合,包括伦理道德、哲学、文学、玄学、日常生活意义的气等多个方面。
(一)中国古代哲学意义的气
中国古代哲学意义的气是带有传统哲学思想和方法诸气意义的集合。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气功学和养生学视域内的气观念,逐渐带有辩证唯物主义色彩,打上深深的辩证唯物主义烙印。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基本原理明确指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包括唯物、唯心和辩证等不同意识形态的气。
辩证唯物主义的优势是重视物质的第一性或客观性一面,意识第二性或能动性的一面,两者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则,使神秘主义和伪科学无处藏身。
1.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气是形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实体,又称元气、原气、阴阳之气、生生之气。
2.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气是一种主观精神或意识,包括心气、神气、养浩然之气。
3.辩证意义的气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角度认识的气,包括客观物质、主观意识和主客辩证(辩证唯物主义)意义的气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前两部分同物质和心理意义的气,主客辩证意义的气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基本原理指导下,带有主客观辩证特点诸气意义的集合。
4.中医学中的心精一心气一心神,肺精一肺气一肺神(魄),肾精一肾气一肾神(志),每一脏精气神关系均凸显了辩证之气的特点。
5.辩证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过度强调物质第一 性,而否定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么无限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而脱离现实,虚无浮夸。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一类疯狂行为。在气功领域表现为无限放大气功外气作用,把外气说得神乎其神,无所不能。
浏览2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