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深长呼吸使肺脏排出大量浊气,吸入较多的氧气,提高了肺部 的换气效率,同时增强了肺组织的弹性。这可使肋软骨骨化率降低,胸廓活 动度加强,对肺脏疾病如肺气肿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吸气时吊裆(指轻轻地收缩肛门肌肉),用意轻轻上提会阴部,吸气时 放松。这样一提一松,练久了会感到会阴部随着呼吸张弛起伏。这是锻炼下 腹部腹直肌、腹夕卜斜肌及肛门括约肌的运动,可防治痔痿病、脱肛、子宫脱 垂和某些慢性生殖系统疾病。
3 .练身
- 躯体:太极拳要求上身中正,上下一条线,“顶头悬,尾闾收”,即 百会穴与会阴穴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可使气血上下疏通,能预防未老先衰及 脊椎病变等。通过太极拳顺顶贯顶,脚底生根,会产生上下对拉的意念;加 之手眼相随,使颈椎左右摆动、前后摇转等,可对颈椎疾病起到有效的预防 和治疗作用。
- 腰:太极拳特别注意腰部活动,要求“以腰带脊”等。通过腰部锻 炼,可增强肾功能,同时对脊髓神经及植物神经有良好的功能刺激,再加上 腹肌和膈肌运动的配合,对腹内器官淤血的消除和肠蠕动功能的改善具有积 极影响,对防治腰背疼痛也有良好的作用。
- 眼神:练太极拳时是否精神贯注,主要表现在眼神上。俗语谓, “神聚于眼”,“眼为心之窗”。练拳时眼神要随着实手(运动中在前面的手为 实,在后面的手为虚)的动作向前平视,动作变化时首先要意动,指挥眼神 转向欲去的方向,然后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做到意到、眼到、手到、 足到,达到“形神合一”。这样的练法,不仅能使眼球神经得到锻炼,也有 助于视力的改善和增强。
- 关节和韧带:太极拳要求节节贯穿,周身一家。在腰脊、关节的带 动下,再配合回旋缠绕运动,就能使肩、肘、膝、胯、踝、腕等关节达到节 节贯穿,周身一体的地步。以增强各关节的机能和预防其发生退行性变,并 有助于关节韧带、软骨组织的功能锻炼。
- 肌肉:长期演练太极拳能使肌肉坚实而富有弹性,从而使肢体活动 有力。通过肌肉张弛和关节伸屈的运动,一方面可使劲法运用自如;另一方 面由此产生的有节律的挤压,对静脉血回流心脏会起到促进作用。
- 腿和脚:太极拳非常重视虚实转换的锻炼,不论上肢、下肢、躯干 及内脏各部,处处有虚实。张三丰《太极拳经》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 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可见,太极拳无处不虚实,无时不虚实。 以腿为例,体重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反之亦然。腿部通过虚实 锻炼能增加腿的力量。以脚为例,当脚跟、脚掌、脚趾相继下落抓地为实; 脚心(涌泉穴)轻轻上提为虚,叫作实中有虚。经常做脚底板贴地,足弓上 提的活动,一紧一松的虚实交换可使足部的肌肉和韧带得到充分锻炼。长久 下去,不但可以矫正平足,同时可使足弓增强弹性,达到步履轻灵。
二、太极拳养生保健作用
五脏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组织器官,因此身体的强健,寿命的延长,也 就必然与五脏及其功能活动分不开。太极拳养生健身的作用,就是通过功法 动作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锻炼增强脏腑的功能来实现的。
1
.强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练太极拳特别强调“心静用意”,用意识引导 动作,使心神安静,意念集中,机体放松,脏腑之间发挥正常的功能,达到 相对的动态平衡。心神安定,不受外界干扰,可使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语 言流利。
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中正常地 运行,从而达到减少或不产生体内瘀血的目的。气血通畅,全身各组织器官 得到气血的温煦和濡养,自然面色红润。“汗为心液”,心神安定,心气充 足,则媵理开阖有度,汗液才能排泄正常,从而起到对体温的调节作用。
2.
养肝练太极拳时,意境清粉,情绪安宁,以意行气,内外放松,动作轻柔圆 活,如春风杨柳,生机盎然,可使肝气舒和条达,肝阳自潜,肝风自息,肝 火自降。肝气调达,肝体得养,肝血得藏,能帮助脾胃消化,不致横逆克 脾土。
练拳时,以意运气的腹式呼吸,有助于加强肝脏调节血液的功能。眼神 贯注动作,目不旁视;动作圆活连贯,缠丝螺旋,都对养肝明目、舒筋活络 大有好处。
- 健脾
练拳时的腹式呼吸,“气势宜鼓荡”,内脏加强蠕动,对肠胃等内脏器官 进行自我按摩,使三焦气机通畅,脾胃升降和顺,新陈代谢加强,运化功能 健旺,生化有源,营血充盈,则脏腑组织得养,肌肉丰满光泽,四肢强健灵 活。脾气旺盛,统血功能亦必正常,才能使血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
- 补肺
练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从而加强了 “肺主气”的功能,增加了肺 活量,有利于肺的宣发和肃降。通过吐故、纳新,吸入新鲜空气,不但充实 了 “宗气”,而且“肺朝百脉”,能进一步推动气血在全身的运行,使身体各 部都得到滋养。
练拳时,使肺的呼吸与皮毛的开合联系起来(即“体呼吸,与动作的 开合虚实和起伏转换结合起来,练拳后皮肤温暖或微微出汗,有利于肺气的 宣发和水道的通调,并能充卫固表,抵抗感冒,还使皮肤润泽,感觉灵敏。
5
.固肾明代内家拳名家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认为“腰为主宰”,“命意源头在 腰隙”。故练拳时十分重视“肾之府”一“腰”的作用。“刻刻留意在腰间”, 要“以腰为轴”来带动四肢和全身协调运动,使劲路完整,气机畅达;要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背”,“中气贯脊中”,“劲贯脊中”,“力自脊发”; 还要“悬顶” “吊裆”“提肛” “尾闾中正”等。
肾脏位于腰部,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由于肾 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 可见,肾脏在人生命中的重要性。因此,补肾固精成了养生的重点。经络学 说的督脉下起自甑骨尾部中央尾骨末端长强穴,沿督脉上行至颈部背面的大 椎穴,而脸穴也都在背部,腌穴是人身气血的总汇,脏腑经气都由脸穴而相 互贯通。太极拳重视脊背的锻炼,可以起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开通闭塞 的作用,从而达到阴平阳秘。
总之,太极拳通过上述一些招式,来加强肾、命门的功能,通调任督二 脉之气;并且以“心为令”,“气沉丹田”,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从而使 肾精充实,肾气旺盛,行动轻捷,骨强齿坚,发泽耳聪。
- 健脑益髓
“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是精髓和神明高度聚汇之处,为生命 要害所在。练太极拳通过心静用意、心神安定,协调地完成各种动作,对中 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锻炼作用,加强了大脑的调节功能。
又因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的盛衰,也影响着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 育。所以肾气旺,任督二脉畅通,就能使髓海充实,精神饱满,思维灵敏, 记忆力强,并可以起到开发智力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 调气和血
练拳时,要“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 遍周身不滞”。这样可以使全身之气机通调无阻,气运血行,血脉自然流畅, 无留滞瘀塞之弊,“血为气母”,血旺气亦足。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太极拳以气运身的螺旋运转和“运劲似抽 丝”的练法,通过“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的轴心运动,周身肢节之间,缠 绕往来,以畅通经络,调和气血。再者,练拳时需舌尖轻舔上腭,从而刺激 舌系带上的金津玉液二穴;头顶则要求虚灵顶劲,即通过百会穴轻轻上提, 而呼吸方式又以腹式呼吸为主,要做到气沉丹田,而有利于刺激和激发任督 二脉的功能。这样就可以达到气运血行,血旺气足,血脉和顺,气机畅达, 精力旺盛,抗病力增强的效果。
- 炼性怡情
长期练太极拳,可以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培养沉着从容、温和冷静、 耐心细致、做事有恒、意志坚强、乐观进取等优良性格。练太极拳后,会使 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恬淡安然,不为“七情” “六欲”所困扰。
太极拳强调的是松静、自然,以意识指导动作,要求“意到身随”,“内 外相合”,身心皆修,使人进入无忧无虑、无我无他的恬淡虚无境界,故可 以消除心理疲劳,使人情绪开朗,乐观向上。可见,太极拳能培养人们积极 健康的情绪。
浏览2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