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至北朝,佛教有“兴佛”、“灭佛”之分。早在北魏迁都 洛阳之前,嵩山已成为禅僧集居之处。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年),诏于少室山阴为西域沙门跋陀建立少林寺以居。跋陀为天竺人。最初,他在本国结友六人一起修道,其他五人相继成 功,得了 “正果”,惟独他一直没有成就。道友告诉他“于震旦 特是有缘,度二弟子深有大益”,意谓如果你去震旦(中国),就 可能成功。跋陀便在远游各国之后,于南北朝时到达中国北方, 很受北魏孝文帝的敬重。他是位译经大师,和当时另一位译经大 师勒那摩提曾在少林寺共同翻译佛教经典《十地经论》,是时, 少林寺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译经场所。跋陀在少林寺广收弟子, 四方慕名前来少林寺求法者达数百人。其高足弟子有长卢人慧 光,协助他译经,开释《华严》、〈涅槃》、《维摩》等经,成 为北齐名僧。他在北魏末年在京洛任“国僧都”,后随至东魏, 在邺都转为“国统”,由此开创了地论师集团统治整个北朝魏、 齐、周三代佛教的局面,成为中国佛教“地宗论”的鼻祖跋陀 还让他的另一位高徒道房度收得弟子僧稠。僧稠者,柜鹿人,俗 姓孙,幼以“孝信知名”,勤学世典,备通经史,有极好的儒学 基础,曾被征为太学博士年28岁出家,后到少林寺“祖师三 藏”跋陀处,继之住嵩岳寺,以禅显,很为跋陀喜爱,称他是葱 岭以东学习禅法最好的一个。僧稠勤奋,广泛传播禅于北方地 区,形成一股很强的势力。著名的僧史学者道宣曾言“高齐河 北,独盛僧稠”,受其影响,“燕赵之境,道味通被,略无血 食”。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文宣帝高洋下敕,在邺城 (今安阳附近)西南40公里的龙山之阳,为僧稠构筑“云门 寺”,僧稠在云门寺编撰《止观法》两卷,成为中国北方旧禅法 的代表。究僧稠成功之原因,笔者认为在于禅僧独特的社会作用 和迎合了统治阶级的特殊需要。其禅法的思想内容有三:一是禁 欲,这是遏制本能、压制物欲、缓和阶级对抗的良剂;二是调 心,此利于安神,能使失意或不如意者,在苦恼中找到慰藉,情 绪平静,对于避免激化矛盾,也普遍有效;三是神异,神异则能惑众,统治者虽有忌惮,毕竟利大于弊。僧稠特别懂得佛教的 政治作用,并主张一定要发挥这种作用。南北朝,尤其是北 朝,统治阶级无不支持禅法的流行。之所以如此,是与禅法的上 述基本性能有着紧密联系的。
纵观佛史,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学派形成,以研究和修习禅法 为目的的禅学内部出现各种派别,再则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 年)五月十七日下令“断佛、道二教”,毁佛,使少林僧众流离,加之 跋陀在少林初创以翻译佛经为主,无多大新意,故其影响较小,本 人也无大的发展。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呼唤新的事物出现,促使 中国禅宗在少林兴起
二、面壁九年,达摩独树禅宗一帜
“万水千山来此土,本提心 印传梁武。对朕者谁浑不顾,成 死语。江头暗折长芦渡。面壁九 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吩咐只 履提归葱岭去,君知否?分明 忘却来时路此为宋代著名文 人黄庭坚在少林寺写的《初祖 •渔家傲》词,称赞达摩不顾千 难万险来少林面壁传法,讲述 其为何成为禅宗之祖。
通览世界佛教历史,我们 可以知道,印度佛教,只有禅, 而没有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 最主要的宗派,纯粹是中国佛教的产物。禅宗,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笔者 认为,这是达摩顺应时势,改革旧的禅法,集众人之智慧,经过长 年研习开创的一代佛教新风。
让我们先看达摩来少林寺前的历史: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 天竺人,出身之社会地位高贵,传说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姓刹帝 利,原名菩提多罗,其师般若多罗,为古印度禅的二十七祖,达摩 为古印度禅的二十八祖。《传法正宗记》卷五说:
我素不顾国位,欲以法利物,然未得其师,久有所待。今 遇尊者,出家决矣,愿悲智见容。般若受其礼,为之剃度日:汝 先入定,盖在日光三昧耳,汝于诸法已得通量,令宜以菩提达 摩为汝之名。会圣僧与受俱戒。当此时其地三震,月明昼现, 尊者寻亦成果。自此其国俗因以达摩多罗称之。……益嘱尊 者曰:汝且化此国,后于震旦,当有大因缘,然须我灭后六十 七载,乃可东之,汝若速往,恐衰于日下。
所谓“后于震旦,有大因缘”者,菩提达摩曾问般若多罗尊者, “震旦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尊者答他说:“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 不可胜数。”
达摩出身高贵,学习古印度佛法,其门派之争想他见的不 少。达摩得法之后,想追求新的东西,即辞了国王,东游震旦(中 国),凡三周寒暑,方才到了中国的南方,经梁广州刺史萧昂表闻 武帝,于梁大通元年,即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受到 梁武帝的接见。有史书记载:
既至皇宫,诏尊者陪坐正殿,帝乃问曰:“朕即位以来,尝 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 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 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 又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 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能领悟。祖知机 缘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我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是与社会的存在 紧密相联的,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也都是与当时社会政治紧密相 关的。古印度佛教的产生与发展是如此,中国佛教禅宗的产生与 发展也是如此。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是南北 长期分立,佛教的思想和学风,南北也各不相同。南方重视讲义 理,北方则重视禅学。梁武帝所崇尚的与达摩所提倡的“见性成 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意不相投,达摩遂离开南京北上。 传说达摩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投入 江中,自己立在苇上飘然而过,此乃“一苇渡江”。现在少林寺 有“一苇渡江”的像石,系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造,艺术形 象生动,堪称一件少有的艺术佳品。那达摩来到北魏京城洛阳 后,他游洛阳永宁寺,望见寺内那座金盘炫日、光照云表的宝 塔,叹服中国文化之伟大,说他活了 150多岁,走遍许多国家, 见了不少名寺,而像此寺之精丽建筑,实是从未遇见,慨叹说大 概就是走遍了整个佛门境界也是不会见到的。他歌咏赞叹、誉为 神功,口唱“南无”(意译为恭敬、信从),合掌连日。对中国 文化的崇拜,促使他探幽嵩山。是时,幽静的嵩岳,已成为禅 僧集居之所,达摩即住嵩山少林,传授新型禅法。
从史料可知,达摩去少林前,原来北方的禅定,多采取静 坐,调整呼吸,舌柱上腭,心注一境的坐禅方法。达摩到少林后,对旧的坐禅方法进行改革,提出了新的禅定方法。谓之秘 型禅法:用禅定的形式,进行思想意识锻炼。据道宣《菩提达 摩传》载,达摩禅法内容如下:“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 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几嫌;如是方便,教令不 着。然则人道多途,要惟三种,谓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 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 他,凡圣等一,坚定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 名理人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这就是说,无论“安 心”、“发行”、“顺物”、“方便”,都可看做是“人道之 门” 总体归结其理论,主要有“理人”、“行人”两个要 点:
一曰“理人”,即“凝住壁观”,以“理”作为观想的对 象,“与道冥符”,即与“理”冥符这里说的“壁观”,是 使“心如壁立,不偏不倚”。教人从认识上脱离现实,否认客 观世界上的一切存在,去追求所谓超现实的真如世界。达摩是 言必信,行必果,他用亲身实践来证实其理论的正确。亲往少 林寺后五乳峰上的石洞里,“九年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 之测”。此“壁观”之伟大,精诚所至,以至达摩影人于石, 永远为禅宗僧徒所崇敬。尊称此石为“面壁石”,称壁观之洞 为“达摩面壁洞”。唐宋以来的文人学士,凡来少林寺者,多 题诗赞颂;凡旅游观光者,也多不畏山路崎岖,勇敢地到五乳 峰达摩洞一览达摩昔日“壁观”禅定之地,从中悟出禅宗真谛。
浏览26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