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派武功的核心在于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高度协调配合,完整 统一,注重阴阳平衡、身心合一。强调“刚柔相济阴阳变,形神兼备内外 合”,要求做到技击和健身的有机结合,体用并重。其拳法动作有刁滑、凶 猛、吞吐、浮沉等明显特征;而套路特点是手形多变,步法灵活,手脚并 用,攻防兼备,招式凌厉,迅猛快速。同时,又具有理气调血,开经通脉, 强筋健骨,充实内力的健身强体效果。

另外,很多高僧名道,在精武的同时,又精通医道。如白云禅师 (1915-2011), 7岁出家,少年入志成学堂及天岳山沙弥园受教育,1935 年毕业于国立湖南大学中文系。21岁受比丘戒后,常行脚大江南北,以至 塞外边远地区,遍参潜隐善德,并曾朝礼印度、尼泊尔等佛教圣地,当时行 脚僧皆称其为“梦头陀”。1949年迁移台湾,曾任千佛山菩提寺方丈。白云 禅师一生以禅为行门,护教培僧,卫法弘道。此外,禅师还精于书法、针灸、技击等。再如,蔡李佛四大天王之一的夏碧慈是一位在粤、港、澳很有 名气的武术家和伤科医生。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过多介绍。

以上探讨了武术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二者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上,还是 在临证运用上,都是相同或相似的。尽管各武术流派产生的医学有着自身的 特点,但是由于其与中医学的同源性,这些差异也是形异神同的。武术医学 补充和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中医药学也促进了武术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这一点也可以从唐代著名禅师希迁创制的一张“心灵处方”中得到启迪: “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 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 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 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月眨,无病不 愈。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 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以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 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 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 哉。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 ”尽管历史上中医 书籍中也有心理疗法的记载,但是完全按照中药处方的格式开具的心灵处 方,这还是第一例。这张处方取了传统中医处方的形,用了释道儒思想内涵 的药,融合了佛家、道家、儒家和医家的精华。因此,此方不仅是融哲理、 禅意的武术医学心灵处方,也是融心理、医理的中医学心灵处方。

第八章一武术套路与养生

养生健体是中国传统的保健身心的一门学问,旨在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 来摄养身心,以期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 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以哲学的“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等为指 导,以精气神论、经络学说为其理论基础,并融导引、•气功、武术等各种身 心炼养术为一体,构成的传统养生体系。中国古人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 质和基础,也是生命的本原。天地元气是人寿夭强弱之本,“人禀元气于天, 各受寿夭之命,以立长短之形。”(汉•王充《论衡》)气是生命的本质基础, 也是健康的本质和基础。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外不停地流动运行,人体内阴阳 二气的平衡与和谐是健康状态的基本表现,也是健康长寿和古代养生的基本 要求。

武术“既修命,亦养性,性命双修;既炼法,亦演势,法势并行;既求 修身养生之术,亦究技击搏杀之道,文武兼用”,“文则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武则抗侮惩恶、助善扬正”(《夜行宗谱》)。武术也汲取了中国传统养生 理论和方法的营养,把健身养生与技击融为一体。武术套路不仅养生功能更 为突出,而且在养生方法上也更具特色。本章只能从众多的武术套路中,选 取几种进行论述。

第一节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术、兵法、导引术、中医、美学等的完 美结合,它以儒、道哲学中的太极理念、阴阳学说为核心思想,是集颐养性 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优秀武术拳种。太极拳按照阴 阳的特点将太极运动平分阴阳,将柔、吸、弓、化、收、蓄、入、来、退、 屈、虚、合等列为阴,冈叭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 等列为阳。太极拳拳法处处以阴阳为纲,练习时以阴阳平衡为要,如拳路浑 圆、立身中正、左右平衡、虚实变化等。

一、太极拳养生功法特点

太极拳练功时强调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燮理阴阳,条理气 血,以达到养生健身的身心双修目的。内练意气劲力,运太极阴阳;夕卜练拳 势招式,显气势神态。即形体力量和精神气质同时锻炼。太极拳理精法密, 练身、心、意三家,合精、气、神三元的太极修炼功法,符合医学原理,具 有良好的疗疾健身、修性养生功效。

太极拳练拳练气和静功练气,动静兼修,得气快、显效迅速。功法有聚 气养气一练丹田气,意气升降一气通任督,升降开合一行气通经。这是疗疾 健身和功夫性锻炼的太极修炼基础功夫。

1 .练心

当今社会,人们所承受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世界卫生 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良好,而且还包括精 神及社会的完满状态。”这一全新的定义使得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产生了质的 改变,进而使得人们追求健康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人们不仅要做生理健康 的人,更要做心理健康的人,只有生理和心理健全,才是现今真正意义上 的健康。在这种背景之下,太极拳以其独有的自身特点,对健心具有重要 功效。

太极拳对心脑的功能起着积极的调节和锻炼作用。太极拳要求精神专 一,全神贯注,意动身随,内外三合(内三合指意、气、力相合,即心与意 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招 招相接,式式相连,一气呵成。这些锻炼方法和要求融合在太极拳练习过程 当中,是对心脑很好的锻炼。

太极拳强调的是“以静制动,虽动犹静”,动与静结合的锻炼方法。这 有益于对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调节。这对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引起的神经衰 弱、失眠、头晕等有显著疗效。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亦可逐渐消除疾病在大 脑皮层引起的病理兴奋,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太极拳强调在周身放松条件下进行锻炼。它不仅要求躯体放松,而且更 要求大脑放松。在大脑支配下,神经、肌肉放松又能反射性地使全身小动脉 (高血压主要表现小动脉收缩)得到舒张,同时缓解小动脉壁的硬化。这样 血压随之下降,并趋于正常,对高血压患者更为有利。在脑力、体力劳动后 进行全身放松,能使兴奋的神经、疲劳的肌肉恢复得比较快,这就是练拳比 静止更能消除疲劳的原因。

2 .练气

太极拳练气是在心无杂虑,恬淡虚无时,使全身处于松静状态,随着深 长的呼吸,促使内脏器官和外部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通过腰脊、四肢 螺旋缠绕,将沉蓄于丹田(小腹)之气运送到全身。此时肢体局部会产生 酸、麻、胀、热的感觉,即通常所说的“气感”。有此“气感”之人皮肤红 润,体温可增高PC左右。

通过气的运行,肌肉每平方毫米约有200条毛细血管打开运行(平时 只有5条左右有血流过),而毛细血管是依照一定周期来开闭的。因此,它 们的搏动好像给身体增加了几百万个微小的“心脏”。这些外围小心脏的大 量开发,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对心脏病的防治极为有利。

通过肢体的顺逆缠绕运动,不仅锻炼了肌肉的弹性,而且提高了血液循 环的速度,因而可防治因血行受阻而产生的心脑血管的病症。

练太极拳可使呼吸逐步加深,因之横膈膜下降较多,通过横膈上下鼓 动,牵动胸腹运动加强,对五脏六腑起到“按摩”作用,这是药物达不到的 效果。如此,胸腔、腹腔的器官血流旺盛,吸收机能加强,对脏腑产生的疾 病,如肠胃消化不良、糖尿病等病,都有良好的疗效。

浏览2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