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艺气观

两汉时期,导引、行气、合气、发气的气功思想渗入礼仪、古乐和舞 蹈。《礼记•乐记》强调了 “礼仪”合和气机而“荣于外”的发气作用: “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仪,合生气之和,道无常之行,使之 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 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⑥赵飞燕一类的舞蹈家精通气功,她“身轻如燕,能作掌上舞”“善行气术”。

三、魏晋南北朝的艺气观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以后出现的第二个经济大变 动、思想大解放、百家大争鸣的时代。在汉代自然元气论巨大影响下,谢 赫、顾恺之、阮籍、嵇康、杨泉、曹丕、孔融、祢衡、钟噪及刘勰等人都 先后将“气”引入文学批评领域,使“气”从一种哲学概念,成为文学批 评、审美尺度。

阮籍的正气观

阮籍强调礼乐正气,扶正祛邪目的人文思想,他在《乐论》中认为礼 乐是促使人们“精神平和,衰气不入”,进而“使人无欲,心平气定”,心 身愉悦的关键。反之则不然,“以哀为乐”使闻者“流涕感动,嘘唏伤 气”,而不利于培养正气。

嵇康的和气观

嵇康认为歌、舞、礼、乐是和气外现,神气舒畅,心、声、气相应的 结果,他说:”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僦以宣情,然后 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导之以神气,养而 就之,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 济其美。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含弘光大,显于音声也。”

(三)曹丕、刘勰的文气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率先提出“文气说”,他在《典论•论文》中 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强力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 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刘勰认为文气是表达美景的方式,即“写气图貌”(《文心雕龙•物 色》)的过程。魏晋时期的文章以风骨见称,别具一格,因此,刘勰在 《文心雕龙•时序》中评论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 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多气”是有底气的表现。

(四)钟崂的艺气观

谢赫、钟蛛、刘勰分别从绘画、歌舞、写作方面,把气视为艺术的基 础。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以“气韵生动”为总纲,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巨 大的绘画六法。钟味《诗品》从“气”的角度诠释了歌舞的要义,他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这些艺术家眼里,艺 术所表达的真、善、美都离不开气,艺和气是息息相关的。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艺气观

我国文学史上,出现过三个高潮时期,那就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时期,魏晋南北朝“人的主题”“文的自觉”时期,以及唐宋古文运动时 期。唐诗的鼎盛,形成了当时生气勃勃的文艺气息。

令狐德莱和韩愈的文气观,唐人令狐德莱认为,文章的写法、作用虽然不同,但都是以文气为 要,传情达意,表达思想的:”撮其指要,举其大抵,莫若以气为主,以 文传意(唐令狐德茶《周书・王褒庾信传论》)

韩愈在谈论文气和文采时,提出“气盛而言宜说”。他在《答李翊书》 中形象比喻道:“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 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白居易的气功、养生观

白居易《病气》一诗专谈气功、养生:“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 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养生。”

(三)张怀瑾的艺气观

张怀瑾认为书法蕴含着人的气韵。他在《书议》中说:“草木各务生 气,不自埋没。何况禽兽、人伦。猛兽鹫鸟,神采各异,书道也是效法于 此。输墨最妙的,都有深意表达其志向J因此“书法以风神骨气者居上, 美丽功用者居下”。

他在《书断》中评价王羲之,虽是“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却 “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不足为贵也。”①

五、宋元时期的艺气观

宋元时期的文艺领域,充满了宋词、元曲的人文气氛。文人讲文气, 艺人讲骨气,而重养气。

两宋文学家重养气。苏轼深得孟子养气说要领,强调内养,他同时代

①《法书要录》卷四《唐张怀瑾书议-草书》. 的宋濂说:“为文必在养气,气与天地同,苟能充之,则可配序三灵(天、 地、人),管摄万汇。”又说:“人能养气,则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当与天地同功也。”①

苏辙说:“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 致。”气是如何养的呢?苏辙强调通过外感而养气,在他看来,“百氏之书 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所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 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在评价司马迁时,苏辙说: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 颇有其气。“外感养气的结果是:“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 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陆游则在诗中,阐发了自己的养气经验:”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触 敕世不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②

元朝文学家亦然,陈绎在《文说》中说:“养气之法,宜澄心静虑, 以此景此事此人此物默存于胸中,使之融化,与吾心为一,则此气油然自 生,当有乐处,文思自然流动充满而不可遏矣。”这里,既有养气的功夫, 又有发气的方法。

六、明清时期的艺气观

明清时期,从小说、戏曲、乐舞到书画,文气、养气的意识更加深入 人心。

(-)明朝文人的文气、养气观

明人彭时认为好文章是天地精气充盈体内,由内而外勃发生气的结 果。他说:“天地以精英之气赋于人,而人钟是气也,养之全,充之盛, 至于彪炳阂肆而不可遏,往往因感而发,以宣造化之机,述人情物理之 宜,达礼乐刑政之具,而文章兴焉。”③王文禄同意:”有塞天地之气,而 后有垂世之文。”④

明人谢榛说:“自古诗人养气,各有主焉。蕴乎内,著乎外,其隐见 异同,人莫之辨也。熟读初唐、盛唐诸家所作,有雄浑如大海奔涛,秀拔

①(宋)宋濂《文源》下篇.

②(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③(明)彭时《文章辨体序》《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卷首.

④(明)王文禄《文脉》卷一.如孤峰峭壁,壮丽如层楼叠阁,古雅如瑶瑟朱弦,老健如朔漠横雕,清逸 如九皋鸣鹤,明净如乱山积雪,高远如长空片云,芳润如露蕙春兰,奇绝 如鲸波蜃气:此见诸家所养之气不同也。学者能积众长,合而为一,若易 牙以五味调和,则为全味矣。”①他通过分析唐朝诗人养气方式在内养和外 感两方面的不同,而认为,唯有“积众长”,内外合一,才能得气,写出 “全味”的文章。

(二)清朝文人的文气、养气观


  • .有气、无气文不同


关于有气和无气,清人钱泳说:“诗文家俱有三足:言理足、意足、 气足也。盖理足则精神,意足则蕴藉,气足则生动。理与意皆辅气而行, 故尤必以气为主,有气则生,无气则死。”②他强调了文章“有气则生,无 气则死”——气足的重要性所在。正所谓:“不知气充言雄之旨,往往局 于虫鱼草木之微。”

姚鼐在《答翁学士书》中谈论韩愈“气盛言宜说”时指出:“文字者 犹人之言语也。有气以充之,则观其文也,虽百世而后,如立其人而与言 于此,无气则积字焉而已。意与气相御而为辞,然后有声音节奏高下抗坠 之度、反复进退之态、彩色之华。故声色之美,因乎意与气而时变也

刘大楣更进一步,他说:“音节高则神气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 音节为神气之迹。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 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人声,则音节 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 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刘大楣重视文气中的“神气”,亦重视 “气势”,他借李翰的话说:“文章如千军万马;风恬雨雾,寂无人声。此 话最形容得好。论气不论势,文法总不备。”

 

 

 

 

 

 

 

 

 

浏览22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