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深刻的哲理对西方健身观念的影响
武术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兼会,而且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许多外国朋友不仅积极研习武术特有的精湛技术,而且积极追求和理解武术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风格有别的武术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思想。但无论哪一个流派的理论大体都受着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正如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说的:“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于哲理之技术例如,绝大多数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虚实分明。这里的刚柔、内与外、动与静、虚与实等都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它们相 辅相成,但又同时寓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
美国学者弗里乔夫•卡普拉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沉思的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到,许多西方治疗家正把东方的身体作用技术,例如瑜珈、太极和合气道结合进他们的治疗中,由此可见,武术中的哲学思想, 现在被西方人士逐渐认识,并正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
中华武术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观念
武术的美,历史上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古代就有“武舞”的娱乐表演。武术的某些表现形式和技艺,已相继被我国的戏剧、舞 蹈、杂技所吸收和借鉴。
武术给人的美是一种矫健的运动之美,同时在身态、动态、 节奏和神采上又兼有民族风貌的英武之美,是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是一项很有健身和艺术之美的体育运动。前些年,《少林寺》等武术片刚一问世,便先声夺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并很快风靡海内外,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武术美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击和手眼身法步以及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功架造型直按产生技艺形式之美,攻防技击是武术特有的内涵,武术之美寓于攻防技击之中;眼神当有生气和活力,它对武术之美就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武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内容,给世界人民提供高尚的美的享受。
武术丰富了英语词汇
由于国际上练习中国武术的日益增多,武术方面的一些术语也成了英语词汇。由广东方言“功夫”一词,发音演变成 “Kungfu”早已成了英语中的常用词。像“Taiji"(太极)、“Shaolin” (少林)、“Wudang” (武术) 这一类汉语拼音也越来越为英
美人民及其他使用英语者所接受。有人还创造了一个新词 "Wushu —learningFad”(武术热)
中国武术对世界医疗保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太极拳能起到强身壮体、祛病延年的作用,受到很多国家的欢迎。据日本医学家古田信夫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具有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医药效果,对高血压和肥胖病特别有效。因此,太极拳被誉为中老年人的健身宝,是治疗慢性病的良药。美国从1964年到1977年出版的太极拳书籍已有三十一种,有的再版了十几次。日本从1973年起,在东京成立了太极拳协会,推广各式太极拳。
此外,武术中的各种拳术和各种办法,也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例如:形意拳崩、炮、横、劈、钻五拳,相应与五行相配, 练此五拳时也可相应收到练肝、心、脾、肺、肾的效果;八卦掌以及不少于拳种的拳理均强调站桩及行拳时要“五趾抓地”,有促进经脉内气通畅的功效;近年来流行的经络点穴疗法和气功点穴疗法亦收到奇妙的疗效。
中华武术强身健体的作用价值
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习武实践和多年的科学研究,都说明武术由于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有益作用。实践证明,武术能使人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明显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得到改善。
通过练习武术,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的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等动作,几乎使人体各部位都参与运动,经常练习不仅能增强肌肉的力量和韧带、关节的伸展性,而且能增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人的体能。
中华武术的养生保健功效
武术作为一种健身手段,调息运气,以气运身,气沉丹田,以气催力等都是呼吸和动作的结合,不仅使动作完成得更加合理, 而且通过呼吸增加了对内脏器官的锻炼。尤其是太极拳运动, 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长期练习对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都有很大的作用。
中华武术的自卫防身功效
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都是以攻防动作为主要内容。 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学会一些攻防格斗技术,掌握防身自卫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若长期坚持系统的练习,还能够增长功力,抗击摔打,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克敌制胜,具备良好的防身自卫能力。
对士兵、警察而言,若长期坚持系统训练,不仅可以防身自卫,还可以为国防、公安建设更好地服务。
中华武术的修身养性、磨砺意志功效
武术练习历来提倡“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习武者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练习者的武术技艺,而且能培养人们的吃苦耐劳、英勇顽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在长期的发展中,武术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习武以德为先”,说明武术历来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 于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华武术的观赏娱乐价值
武术运动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神形兼备的套路运动, 还是斗智式勇的激烈对抗,都给人以美的享受。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武术别具一格的审美艺术基础。传统武术中有着丰富的套路表现形式,或会意,或象形,高低仰俯,起承转合,构成了中国武术独特的审美意象。现代武术朝着可观赏性努力,音乐的配置更是增添了武术表演的魅力。
中华武术的传播文化交流、增进友谊价值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理论博大精深,功夫亦无止境。人们在练武时,通过互相学习,切磋技艺,交流体会,扩大了交往,增进了友谊,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学在传播武术技术的同时,更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宗教、中医、气功等文化介绍给世界。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武术必将在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武术运动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系统是调节和支配人体各系统、器官活动的枢纽,由于武术动作的一招一势都是在大脑有意识的调节下完成的,特别是武术动作的路线方向、起伏转折等变化较多,经常练习对提高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有良好的作用。
二、武术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武术运动有张有弛,动静结合,是一种极好的有氧运动,因此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作用。在武术锻炼中,使人心情放松, 消除各种杂念;对心脏心肌的收缩力、心搏容量、血压调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正向调节作用;使心肌储备能力明显增加。经常练习,可以使心肌代偿能力明显提高,心肌收缩力、心搏出量、 血管弹性增加,肺顺应性和肺活量增大,从而使心血管系统对全身各系统的血氧供应明显增加。
三、武术运动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武术运动要求有规律地进行呼吸,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密切配合,由此产生有诸多的呼吸方法。这些呼吸方法能有效改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使肺活量增加;肺泡通气面积增加。在长拳的演练中,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密切配合,何种动作配以何种呼吸方法是非常讲究的。例如,做跳跃动作和由低势动作到高势动作时,要运用“提气法”;做高势或低势的静力性动作时,运用 “托气法”;在刚脆的活动性动作出现时,换成“聚气法”;当由高 动作进入低动作时,应运用“沉气法”等。但这些呼吸方法随着动作进行变化时,始终保持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基础上进行的。若长期有意识地注意呼吸机能的锻炼,会对心肺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有规律进行武术锻炼者的平均肺活量高于普通人,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明显较常人少。
浏览3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