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物我一体
古人认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天地气交生人与万物,人与自然万物本是合和一体,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彼此不分的。物我一体,古人描述为天、地、人三才合和一体、生气通天、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等蓝图。
西汉著名儒学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中明确了“天人合一”观点,他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又《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论衡-卜筮篇》:“人怀天地之气。天地之气,在形体之中,神明是矣。”
东晋医学、养生、炼丹及道教理论家葛洪(葛弘)《抱朴子》:“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
王充和葛洪二人把混沌一气、人气合一、物我一体的人一气互动循环 关系说得十分透彻。
宋张载《经学理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成语。他在《正蒙-乾称》说:“儒者因明致诚,古天人合一。”其“天人合一”是内外合一、物我一体的同义语,即“合内外,平物我,自见道之大端”。实则天、地、人合和一体,天、地、人三才合一或三才合和的简称。
宋程颐《程氏遗书》卷二上有“天地万物一体”的认识:“仁者以天 地万物为一体。”他在卷十一说:“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特别强调了人的重要性。
其人气观,是物我一体人气观的集中表现。物我一体,衍出心身形合一、精气神同修、形神一体、五脏六腑一体、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等综合 类传统气功、养生功法。
综上,巫术气功凝聚了中国古代巫师、王者、医家和文化巨匠等集体智慧,是中国古代先哲们集体创作的结晶,奠定了气功从巫术到科学不断 进阶升华的坚实基础。
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弗雷泽则热情洋溢地说:“巫术同科学一样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强有力地刺激着人们对知识 的追求。它们用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去引诱那疲倦的探索者、困乏的追求者,让他穿越对当今现实感到失望荒野。巫术与科学将他带到极高极 高的山峰之巅,在那里,透过他脚下的滚滚浓雾和层层乌云,可以看到天 国之都的美景,它虽然遥远,但却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放射着超凡的灿烂光华。
不过,巫术毕竟是巫术,它靠自身的力量,始终是无法凤凰涅槃自我更生的。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所说:“‘礼仪’和‘方术‘脱胎于‘巫术',但反过来又凌驾于‘巫术'之上,限制压迫‘巫术’,这是‘巫术’的最后结局。”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史观要求我们,既不夸大巫术的作用,亦不认为它一无是处,而是采取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其合理部分提升到科学的高度,为我所用。
第二节艺术气功阶段
艺术气功,又称文艺类气功,是一种文学、艺术和气功锻炼有机结合,以人文、艺术熏陶促进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培育正气、扶正祛邪的气功修炼技艺。其形成过程,和巫术气功同步,从图腾一巫术时代到春秋战国,再到近、现代,以气为中心逐渐成形。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气观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多家以诗经、礼仪和乐舞为中心,使艺术气功勃兴一时,《荀子》和《吕氏春秋》围绕着“气”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乐思想。
(-)荀子的正声、顺气观
荀子认为,音乐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快乐,发挥人的善心,以避免混乱,他说:“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无形而不为道,则不能不乱。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 其文足以辨而不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在《荀子•乐论》里“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
因此,只有培养正声、顺气,祛除邪气、污气、逆气,才能达到音乐 “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的根本目的。
(-)《吕氏春秋》的阴阳和气观
《吕氏春秋》继承荀子正声、顺气的音乐观,把奢靡音乐作为一种“乱世之乐”,一种骇人心气、扰乱视听、冲击人性的“侈乐”,即一种 “不乐”之乐,加以鞭挞。《吕氏春秋•仲夏纪•侈乐篇》:“乐不乐者,其民必怨,其生必伤。”
《吕氏春秋》认为,音乐具有调和阴阳二气的作用。在阳气过重的地方,用音乐引阴气,以调和阴阳。《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古乐篇》:“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 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而在阴气过重的时候,则用舞乐宣导,平衡阴阳。《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古乐篇》:“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阈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 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二、两汉时期的艺气观
两汉时期,导引、行气、合气、发气的气功思想渗入礼仪、古乐和舞蹈。《礼记•乐记》强调了“礼仪”合和气机而“荣于外”的发气作用: “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仪,合生气之和,道无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 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赵飞燕一类的舞蹈家精通气功,她“身轻如燕,能作掌上舞”“善行气术”。
三、魏晋南北朝的艺气观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以后出现的第二个经济大变动、思想大解放、百家大争鸣的时代。在汉代自然元气论巨大影响下,谢赫、顾恺之、阮籍、嵇康、杨泉、曹丕、孔融、祢衡、钟噪及刘勰等人都先后将“气”引入文学批评领域,使“气”从一种哲学概念,成为文学批评、审美尺度。
(一)阮籍的正气观
阮籍强调礼乐正气,扶正祛邪目的人文思想,他在《乐论》中认为礼乐是促使人们“精神平和,衰气不入”,进而“使人无欲,心平气定”,心身愉悦的关键。反之则不然,“以哀为乐”使闻者“流涕感动,嘘唏伤气”,而不利于培养正气。
(二)嵇康的和气观
嵇康认为歌、舞、礼、乐是和气外现,神气舒畅,心、声、气相应的结果,他说:”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僦以宣情,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导之以神气,养而就之,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济其美。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含弘光大,显于音声也。”
(三)曹丕、刘勰的文气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率先提出“文气说”,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强力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刘勰认为文气是表达美景的方式,即“写气图貌”(《文心雕龙•物色》)的过程。魏晋时期的文章以风骨见称,别具一格,因此,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评论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多气”是有底气的表现。
(四)谢赫、钟崂的艺气观
谢赫、钟蛛、刘勰分别从绘画、歌舞、写作方面,把气视为艺术的基础。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以“气韵生动”为总纲,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绘画六法。钟味《诗品》从“气”的角度诠释了歌舞的要义,他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这些艺术家眼里,艺 术所表达的真、善、美都离不开气,艺和气是息息相关的。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艺气观
我国文学史上,出现过三个高潮时期,那就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时期,魏晋南北朝“人的主题”“文的自觉”时期,以及唐宋古文运动时期。唐诗的鼎盛,形成了当时生气勃勃的文艺气息。
(-)令狐德莱和韩愈的文气观
唐人令狐德莱认为,文章的写法、作用虽然不同,但都是以文气为要,传情达意,表达思想的:”撮其指要,举其大抵,莫若以气为主,以文传意(唐令狐德茶《周书・王褒庾信传论》)
韩愈在谈论文气和文采时,提出“气盛而言宜说”。他在《答李翊书》中形象比喻道:“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浏览3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