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主要流派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 种流派。据说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 太极拳,世代相传。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 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 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 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 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今河北 保定顺平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 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 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 “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随着历史 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 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 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几派。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庭所创, 原有五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1套,炮捶1 套。从陈王庭起,经过三百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 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 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 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式第一路拳套现有八十三式,主要 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 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 “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 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 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 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 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 子可分高中低三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 可练低架子。陈式第二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七十一式,主要特 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爆发力 强;③“蹿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二路只 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 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 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 “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 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 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 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 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 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 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陈式太极拳掌门人为陈 正雷先生。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1873),幼时在河 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 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 “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 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 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 动作,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 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氏祖孙三 代,在北京负有盛名。杨露禅有两子,杨班侯和杨健侯,各有所 长。班侯脾气火暴,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实战中下手较狠, 多次与人交手将对方打残打伤,因此承父“杨无敌”之称号,在北 京名噪一时,客观上为太极拳树立了威名并推动了太极拳在全 国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但也因其性格偏执极少授徒,所以传承 者很少,目前闻者有河北齐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健侯性格 温和,更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众多,当今流传的太极拳 大多数为健侯一枝。1928年后,健侯之子杨澄甫到南京、上海、 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 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锻 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 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 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 此,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 提高技术。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 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 二路炮捶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是技击作用。杨澄甫有五 大弟子,号称五虎将:傅钟文、褚桂亭、田兆麟、陈微明、武汇川。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 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 名。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 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 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 拳。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 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帖。1958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 书。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从杨露禅学太极拳, 得其大概,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 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 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 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 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武式太极拳于民 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 极拳》一书。武式太极拳葛顺成传人的说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 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终身不 仕。陈家沟陈氏族人在永年县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 产。武禹襄见陈氏族人练习一种高明的拳术,非常喜爱,但因自 己身份、地位问题无法去拜师学艺,于是委托同乡好友杨露禅 (已有相当高的武功基础)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艺,回来后 教给自己,自己则出资供养杨露禅全家。杨露禅先后三赴陈家 沟学艺,每次回来都对武禹襄倾囊以授。最终武禹襄还不满足 于杨露禅所学,亲赴陈家沟请教。陈长兴当时已年迈,介绍他去 陈青萍处学拳。后果有大成。武禹襄的主要传人早期有杨班侯(杨露禅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学文,后武艺大成,远超其文化水 平),还有自己的两个外甥,人称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 生、李二先生传郝为真、葛顺成等人。郝为真武艺最高,他的拳 佳经其后人修改后被国家定为武式太极拳标准拳架。葛顺成等 人传下的拳佳经仍保留了原始风格。李圣端、陈兰亭、郝中天、郑月南、王老延、陈固安、吴文翰等 都是武式太极拳高手。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 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学太极拳,参 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 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1957年曾出版 《孙式太极拳》一书。

简化太极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 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 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二十多年 来,简化太极拳已盛行于国内外,深受人们喜爱。《简化太极拳》 的挂图和书籍出版了数百万册(张)。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 立了一百四十多处太极拳辅导站,举办过八百多期太极拳训练 班,参加活动者达四万人次以上,这些辅导站传授的主要是简化 太极拳。

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 会在1979年又吸取陈式、杨式、吴式和武式太极拳之长,编成 “四十八式简化太极拳,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 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永年县的杨振河 和韩会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百二十六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浏览3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