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清神,调节神经,放松身心。太极拳的练习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 究用意,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练 习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连贯,由眼神到上肢、 躯干、下肢,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 不断。同时某些动作比较复杂,需要身体有良好的 支配和平衡能力,间接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训练作 用,可以加强大脑调节功能、松弛神经系统、解除 疲劳。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微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氧气下纳于肾是气 体交换的重要条件。肾纳气则气沉丹田,肾不纳气 则上浮胸中而喘。太极拳锻炼的呼吸方式深长匀柔, 可以增加膈肌及腹肌的活动度,调节肋间肌的呼吸 功能,使肺部与胸廓之间的牵张力加大,增加肺活 量,提高肺泡与毛细血管壁的接触面积。经过长期 锻炼,可使呼吸频率减少,增强呼吸效果,具体的 表现是“汗流泱背不发喘”。对防治慢性肺气肿有 一定的作用,对防治各种慢性肺部病变也很适宜。调节中枢神经兴奋性,改善供血状况,调节内 脏器官活动的协调性。近年来随着生理学的发展,让我们更进一步地 认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 活动的枢纽。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以适应或 改造外界环境,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 按照需要得到统一。练太极拳时呼吸自然深沉,气 沉丹田,久练可增大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有效 调节中枢神经兴奋性,并通过腹压的节律性改变, 活跃腹腔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运动,改善腹内脏器 的血液供应状况。身心合修,稳定情绪,健全心理。练太极拳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经常练 太极拳不仅可以活跃各种生理机能,同时能够使病人 脱离病态心理。现代医学健康的标准已不只是身体上 “没有疾病的状态”,在精神(心理)方面也有具体的 标准。太极拳身心双修,在练习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 健康的体魄,也可以健全心理。长期习练太极拳的人 心情开朗,情绪稳定,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不怕 挫折,明辨是非。强健肌肉,改善骨骼理化特性,畅通经络。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一动无有不动,从内气的 畅通到外形的变化,从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都寓 于“功”中。顺逆时针方向旋转丝的螺旋运动及上 下相随,讲究内外结合、快慢相间、节节贯串、融 为一体。从脏腑组织到肌体组织、关节韧带、腱鞘 肌群,都得到活动和锻炼。久而久之,肌肉丰满发 达,骨骼强健有力,骨骼的理化特性得以改善,并 提高骨骼的抗折、抗压、抗弯和抗脱臼能力。对老 年人关节僵硬、足膝萎软、屈伸无力和骨质增生等 关节病,都有良好预防作用。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 道,人体健康与否和经气是否畅通密切相关。练太 极拳的人,练到一定程度小腹就会发热,四肢会有 末梢发胀、发麻感觉。中医针灸学认为这种现象是 “得气”的表现,能调动内气、打通经络。
练习前的热身运动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太极是缓慢、柔和的运动方式,练习前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准备活动,其实这种想法是错 误的。太极拳既是气功也是武术,需要一定的热身运动来帮助肌体预热,让周身的血液循环活跃起来,以满足 运动时各个部位的血液供应,减少运动损伤。另外,准备活动还能提升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灵活性,有效减少 运动中缺氧性和失衡性运动损伤。压腿面对一定高度的物体,比如肋木、高台、桌 椅,双腿并拢站立,抬起左腿将足跟放在肋木上,足 尖勾起,踝关节屈紧,双手扶在左腿膝盖上。两腿伸直,挺腰,同时一定要收髓,上体前 屈,向前向下做振压腿动作,逐渐加大力量。然后换 腿做I次。身体侧对肋木等支撑物,右腿支撑,足尖稍 向外撇,左腿举起,足跟放在肋木上。足尖勾起,踝关节屈紧,右臂上举,左掌放 在右胸前。两腿伸直,立腰,开髓,上体向左侧振压。转腰两足打开与肩膀同宽,让身体放松后,扭转腰 部,同时上半身向左扭转。身体充分扭转后,接着再向 右扭转。重复1次。身体朝左右扭转,同时双手缓慢抬高到胸部的 高度。重复2次。重点在于能否迅速做出勾手,以及把手放下时 身体是否得到放松。
挥手
(1 )重心稍微放在左足上,右足伸向斜前方。 身体面向右足足尖,左手放在腰上,右手伸向肚子 前方。
浏览3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