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是糖代谢(无氧糖酵解)的重要产物,当肌肉运动 供氧不足时,糖元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分解供能,同时会产生. 较多的乳酸,当体内的乳酸生成速率(RaL)超过乳酸的消 失速率(RdL)时,血乳酸会持续增加,当增至某一程度 时,运动者会出现疲劳,而被迫终止运动。运动中乳酸的生 成率和运动项目、训练水平、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糖 原含量、环境温度以及缺氧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某些 学者们认为,乳酸已成为阐明训练原理、训练方法、掌握运 动强度、了解运动性疲劳、评定身体机能等的重要理论知识。目前,在训练实践中,常采用血乳酸进行有氧代谢和无一 氧代谢机能评定,预测运动成绩,安排训练强度,为缺氧训 练法提供依据和应用于运动处方,评定恢复水平等有氧代谢机能和无氧代谢机能评定,通常采用逐级递增 负荷实验,在负荷运动的不同强度时,采血测定血乳酸的变 化,将每级负荷强度与不同强度运动中的血乳酸浓度绘制出 负荷强度一血乳酸浓度曲线,则可分析出运动员有氧代谢 和无氧代谢的机能能力。运动员在完成同一负荷时,若动陈 血中的乳酸值逐周下降,反映有氧能力得到改善,无氧供能 则往后推移,“无氧阈”出现就越晚,负荷强度——血乳酸 浓度曲线就往右推移。关于用血乳酸测定糖无氧代谢能力, 一般认为较之用“无氧阈”测定有氧代谢能力要困难些。在 实际应用中,多用血乳酸评定运动员的糖酵解能力,评定运 动员的无氧工作能力,主要测定血乳酸的峰值,该峰值越高 说明运动员产生乳酸能力和机体耐受乳酸的能力越高,越能 适应剧烈的运动;反之,最大血乳酸值低,即无氧能力差。 曾有人提出让运动员在跑道上全力跑400米,.跑后血乳酸值 若低于10毫克分子/升,是无氧代谢能力低的表现,如果血猊酸值达14- 15毫克分子/升时,是无氧代谢能力高的表 现。研究表明武术项目中的长拳类竞赛套路的特点是时间短,动作结构复杂,动作变化速率快,密度高、 强度大,其运动强度相当于400米一800米跑,赛后血乳酸平 均值大大超过10毫克分子/升,演练时能量来源由糖酵解供 应已是公认的,对武术训练程度和机能状态等的评价,可以 专门安排定期定量的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试验,绘制出负荷强 度一血乳酸浓度曲线进行评定,也可在训练和比赛后恢复期 内测定血乳酸的峰值进行分析。关于训练中利用血乳酸控制 训练强度,近几年来,在游泳和某些周期性运动项目中已较 多使用。实践发现,使用血乳酸值控制运动强度比运用计时 和测定心率更为精确,在周期性运动中一般常以血乳酸为4毫 克分子/升的相对应速度来进行有氧训练,用血乳酸为10— 12毫克分子/升相对应的速度来进行无氧训练。武术运动训 练中、以往常采用心率和套路次数作为控制训练强度的依 据,但发现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心率不象周期性运动项目那样 较能反映其训练强度,假如采用乳酸值的变化反映其训练强 度,可能更有意义。关于血乳酸值对运动员进行机能诊断和科学地指导训 ;练,在一些运动队中已经开展起来,对指导训练起到了良好 的作用。但在运用这项指标时,必须要注意个体差异和其他 一些因素的影响问题,绝对不能机械运用:最好要找出其个 人血乳酸值的变化规律,指导训练才更有价值。体成份是泛指人体的组成部份尸其指标包括体重(kg)去脂体重、脂肪重和相对体脂(%体脂).因为体成份与体 育竞技有密切关系,在竞技体育中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实验证明,力量和爆发力为主的项目的运动成绩和去脂、 体重呈正相关。耐力项目为主的运动员成绩和体脂百分数呈 负相关,在机能监测中,常以脂肪的多少作为评定运动员训 练程度的一项指标。测定体成份的方法很多,最标准的方法 是水下称重法,其它方法都以水下称重的结果作参照。水下 称重是应用阿基米德的原理进行的,即当一个人浸入水中 时,由于浮力的作用,他所失去的重量等于所排除的水的重 量。测定体成份的简易方法是皮褶法,人体皮下脂肪的堆积 程度,一般与全身的脂肪量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可以从不同 部位的皮下组织厚度来推铮出全身的脂肪含量。常采用的简 易方法有日本的铃木——长岭公式和美国的Jaekson——po llock公式推算法,铃木——长岭公式推算法只要求测定出 肩胛下和肱三头肌处的皮褶( mm )进行推算,而Jauckson ——pollock公式要求男子分别测出胸、腹、大腿(mm) 的皮褶厚度,女子要求测出肱三头肌、骼崎上和大腿处的皮 褶厚度进行推算。为了应用方便,按要求测出皮褶总和之后 可查表得到相应的体脂百分数。1990年按铃木——长岭公式 推算法所测国家武术集训队成员的体成份发现,我国高水平 男女武术运动员身高与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近似,而体重、 去脂体重和体脂百分数却近似我国优秀长距离运动员。男子 武术运动员平均体脂百分数仅为8. 74 ±1.0,比某些耐力性 项目运动员低,仅体脂就能说明,武术运动员在训练中热能 消耗量是相当大的。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 布,而发生电位变化。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 电位变化引导、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一个 机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motor unit )。在肌肉中有两种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运动单位,即: (一)运动性运动 单位(kinetic motor unit ).(二) 紧张性运动单位(tonic motor unit)一个运动单位中的肌纤维数目因肌肉不同而不同。眼外 肌每个运动单位只有5-7条肌纤维,小的手肌约有100条, 而腓肠肌有2000多条肌纤维。每个运动单位又可分成许多亚 单位,每个亚单位由10-30条肌纤维组成。一般来说,一个 运动单位中的肌纤维数目越少,该肌越灵活,而越多则产生的张力越大。在同一运动单位中的肌纤维的兴奋与运动是同步的,插 入其中的同心针电极所记录到的电位为多根肌纤维的动作电 位之总和。而同一肌肉中不同运动单位的肌纤维的活动不是 同步的。正常肌纤维在静休息状态下,肌纤维膜内外存在60—90 毫伏左右的电位差,膜内为负,膜外为正。这一电位差就是 静息电位。肌纤维兴奋时,膜内外的极性会发生偏转,变为 膜外负,膜内正,而产生可传导扩布的电位变化,这个电位 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幅度为100—120毫伏。引导肌电信号的电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电极,另 一类是表面电极。在测试肌电时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 的电极。在体育科研中一般都采用表面电极。这是因为表面电极 安放在皮肤的表面,方法简单,不会造成损伤,容易被受试 者接受:用表面电极所测到的肌电变化可大致反应整块肌肉 的机能状态,适用于测量运动时的肌电变化,因此用表面电 极来测量肌电图的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体育科学研究中。一 般的表面电极是由两片Ag Ag CL金属片组成的。测试时 把电极固定在被测试的肌肉的皮肤表面。根据容积导体的原 理,肌纤维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可通过皮肤上的表面电 极而引导出来用表面电极所引导出的肌电信号的是许多运动单位电位 的综合电位,波形复杂。在分析时比较困难。必须借助于计 算机进行分析,在研究肌电图的过程中,目前一般都采用肌 电的频谱和幅值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反应肌电信号的频率特 征的指标是平均功率频率(MPF )和中心频率(FC ) °反 应肌电幅值的指标有积分肌电(IEMG )和均方根振幅(RMS),所谓运动单位电位是指运动单位内所有的肌纤维几乎同 步的动作电位之总和。根据运动单位电位离开基线的次数可 酹运动单位电位分为单相、双相、三相及多相波。正常肌电 图的三相波占80%,单相波占15%,多相波占5%。现在在武术科研中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用肌电图的方 法对武术进行研究利用肌电图可评价肌肉的机能状态。当肌肉疲劳时肌电 图的频率及幅值都会发生变化尹吟青等人研究了武术的马步站桩过程中股外肌肌电的 变化。发现随着站桩时间的延长,股外肌疲劳程度加深,肌 电信号的积分值增加;反应频率特性的平均功率频率则下 降。即疲劳时肌电信号的功率谱左移,低频成分增多,高频 成分减少.高强等人研究了武术的虚步站桩过程中股外肌肌 电的变化。也发现了同样的变化。在其它形式的肌肉等长收缩至疲劳的研究过程中也发 现,在一定的范围内,肌电幅值肌肉随着疲劳程度的加深而 增加。随着疲劳程度的加深,肌电信号的频谱左移,即平均功率频率降低。肌肉工作的负荷强度越大,疲劳的程度越 大,平均功率频率的减小明显。
浏览30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