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上前拦住说:“算了,今晚还 有表演,如都断了,就表演不成 了。”事后他们说:“太极大枪的 威力真是名不虚传!”陈龙骡以他 的太极真功,得到了大家的承认。 雅轩师对陈龙骏寄予了厚望,对 他的长进十分高兴。一次他对陈 龙骡的父亲说:“我入川近40年, 感觉有两大收获,一是交上了你 这样一个朋友,二是教了龙骡这 样一个学生,有此两大收获,余 愿足矣,愿我们两家永远好下去
1976年,李雅轩先生逝世了。 当时“文革”尚未结束,陈龙骤 在悲痛之余,牢记先师临终遗训: “要多思多想,要保持杨氏太极拳 的纯正风格,不要打变了样。”陈 龙骤把微薄的工资全部拿出来, 买成胶卷,请师兄何其松帮助拍 照,将所学的太极拳、剑、刀、 枪、推手、三才对剑、武当对剑 等全部拍成照片,总共拍下千余 涨,遵循先师的教导和留下的拳 照,反复对照、比较,学神态, 找差距。每天对着穿衣镜练,不 断改正。他说:既然是李雅轩先 师的弟子,打的拳就要有雅轩师 的神韵,如打的拳不像雅轩师的 样子,形似都不像,哪还来神似? 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陈龙 腹演练的太极拳、剑、刀、枪, 酷有乃师风格。1986年,他代表 四川省到徐州参加全国武术观摩 交流大会比赛,当时老一辈的评 委们都不知道他是李雅轩先生的 学生和女婿,而当他演练完了太 极拳、太极刀、太极大枪后,却 一致认为他的演练体现了当年李 雅轩的神韵,深得李雅轩先生太 极拳艺的神髓,从而获得大会比 赛的“雄狮奖”。
1978年,成都市恢复成立了 武术协会,陈龙骤和其妻李敏弟 双双被聘为成都市武术协会委员。 他俩夫唱妇随,在这片广阔的太 极园里辛勤耕耘,用自己的汗水 浇灌、培育太极之花。在20世纪 80年代,他们多次参加成都市
四川省武术比赛,并多次荣获太 极拳、械的冠军。1983年陈龙骡 被评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 1985年陈龙骚代表四川省参加在 哈尔滨举行的首届全国太极拳邀 请赛,这是陈龙骡首次把在四川 封闭了数十年的李雅轩所传的杨 氏太极拳带出了四川。在哈尔滨, 陈龙骏认识了来现场采访的《武 林》杂志现任副主编梁伟明先生。 梁伟明慧眼识英雄,认为陈龙骡 具有很深的太极拳底蕴,《武林》 杂志从此开始刊载、介绍李雅轩 先生生平及所传技艺的系列文章, 使李雅轩的大名及技艺重新享誉 海内外。梁伟明和陈龙骤都认识 到应该把太极拳作为一种事业来 发展,在他们两人的策划和努力 下,由《武林》杂志社和陈龙骡 所在单位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于 1986年12月在成都联合成功地召 开了全国首届太极拳研讨会,开 了全国太极拳理论研讨的先河。 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亲临大会 并讲了话,陈龙骤作为大会的特 邀代表,他所写的《浅谈太极拳 推手》论文,得到与会专家的一 致好评,被收入《全国太极拳研 讨会论文集》。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 陈龙猿作为李雅轩先生的嫡传弟 子,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的太极 拳名家研讨会,被聘为国际太极 拳年会副秘书长、新加坡李雅轩 太极拳学院荣誉院长,国家体育 总局授予“武术七段”称号。
陈龙骤的义务教拳,可追溯 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那时其师 李雅轩先生一直在成都市体育场 义务教拳,陈龙骡一直追随在他 的左右,一边练,一边协助老师 教学。1965年后,陈龙骤被分配 到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当工人。成 都飞机工业公司是一个拥有两万 多职工的大厂,有很多人喜欢太 极拳,跟着陈龙骏学。后来他调 到公司疗养院当专职太极拳教师, 最后到公司工会当专职体育干部。 在这三十多年中,举办了无数次 的太极拳骨干培训班,从学者不
下数千人,培养了大批的太极拳 骨干。公司太极拳武术队在他的 带领下,多次参加市、省、全国、 国际太极拳比赛,他的众多弟子 取得了很多奖牌。在市内,他于 1996年成立的“李雅轩太极拳武 术馆”的弟子和学员们也逾千人。 在国内、国际的太极拳比赛中也 是成绩斐然,捷报频传。天津、 大连、抚顺、鞍山等地的弟子们 都是千里迢迢地来成都拜师学艺 后,再回到本地开展太极拳的义 务教拳活动。在新加坡,原新加 坡明东太极拳协会总教练黄汉诚 闻陈龙骡名,数次专程来成都向 陈龙骡学习并正式拜师,回新加 坡后成立新加坡李雅轩太极拳学 院。在新加坡传授李雅轩派太极 拳,陈龙骡夫妇多次应邀赴新加 坡讲学,使其师李雅轩所传拳艺 在新加坡扎根、开花、结果。新 加坡国术总会陈玉和先生、中国 台湾高雄太极拳协会总教练鞠鸿 宾先生、美国环球太极拳社社长 罗邦桢先生、澳大利亚神龙太极 拳协会会长吴国忠先生等,这些
-海外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都率 团来成都和陈龙骏见面交流。陈 龙骡说:“苟利太极,生死依 之。”他正是凭着这种信念,在数 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为弘扬太极 拳事业律精竭虑,全力以赴,开 创出现在的这种可喜局面。
陈龙骤自幼受书香门第家庭 的熏陶,酷爱读书和书法,有很 好的文化素养。他的书法是左右 手都能写,1999年赴新加坡讲学 时,送给新加坡静山区议员林俊 龙先生的一幅数千字的嵇康养生 论条幅小字就是他用左手写的。 为了将他平生向李雅轩先生所学 的太极拳艺昭示后人,多年来除 在《武林》、《武术健身》、《精 武》、《中国太极拳》、中国台湾 《太极拳》、新加坡《武坛》等刊 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外,他又写 出了《杨氏太极拳法精解》、《杨 氏太极剑法精解》、《杨氏太极刀 枪精解》、《三才剑法精解》、 《武当剑法精解》等专著,在海内
外引起很大的反响,得到了一致 的好评。特别是他所写的《杨氏 太极拳法精解》。书中整理刊出的 其师雅轩先生的太极拳精论和拳 照更是弥足珍贵,可称是习拳的 指南,太极拳著作中的精品。上 海的瞿世镜教授在《武林》2001 年第七期上发表的《“三轩”高足 门第翘楚——杨门弟子素描》一 文中这样评价:“雅轩师伯在四 川广授门徒,相对完整地保存了 杨家太极拳、剑、刀、枪及推手、 散手等技艺……”陈龙骤、李敏 弟编写的《杨氏太极拳械汇总》 包括拳法精解、剑法精解及刀枪 精解各一册,20世纪90年代由四 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一再重 版添印,备受海内外拳友赞赏。 陈龙腹可谓著述传真谛,有益于 当代,为太极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与龙骡弟所练并非同一流派 太极拳。自从1986年在徐州相识, 可谓一见如故,彼此倾心。十多年 来,多次在全国太极名家联谊会上 见面,共同探讨太极拳的发展,交 流拳理,切磋拳艺,精神契合,心 心相印。龙骏弟为人雅量高致,有 真才实学,不矜不伐,谦虚谨慎, 恂恂如儒生。从不像时下一些人妄 自抬高身价,瞎吹乱捧,鱼目混 珠,以假乱真。所以我将我知道的 一些情况写成此文,并愿与龙骤弟 为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共勉。
饮水思源师恩永志
纪念恩师李雅轩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陈龙嚷
先师雅轩公逝世已经三十八年 了,今年是他老人家一百二十周年诞 辰。回思往事,历历在目,先师音容宛 然如昨。尝思我从先师习拳刚好八 岁,路眦之年,童稚无知;而今六十有 六,早过耳顺之年。岁月如流,怎能不 感慨系之?!当此先师一百二十周年 诞辰之际,我想将我的一些感想写出 来,与我的学生和拳友们共勉。
一、尊师重道始终如一
先师是一代宗师,他在武术界英 名远播,众人景仰。他全面继承了其 师澄甫公的衣钵,在太极拳、剑、刀、 枪、推手、散手等各方面无一不精,达 到了炉火淳青的上层境界。他之所以 能有如此的成就,是与他一生尊师重 道、孝感天地分不开的。记得我在学 拳的时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每逢 春节除夕那天晚上,我父亲都要叫我 到老师那里去给他辞岁,初一一早就 首先到先师那里拜年。除夕晚上去的 时候,总见老师桌上供着香蜡,墙上 挂着杨澄甫太老师的照片和先师母 亲的画像。每次先师都是先祭奠以后 才吃饭。谈起他的母亲,先师的表情 都是无限的怀念,并说母亲去世时, 他哭得昏过去几次,足见其对父母的 孝心。杨澄甫太老师在上海去世后, 报纸登出了消息。他看到消息,悲痛 万分,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惊闻噩 耗,如失怙恃”,表示出如闻父母之丧 的悲痛。在办理澄甫公的丧事时,先 师说他代师兄弟们先拿出了二百大 洋作丧事之用,事后有些人未还他, 他也未予计较,就此作罢。事后先师 又协助将澄甫师的灵柩和少侯师的 灵柩一并取出,送杨太师母母子过了 江以后才回来。在从学杨澄甫太老师 的日子里,凡遇有人对老师不敬,不 管是何人,不管是什么来头,先师总 是义正词严,奋不顾身,维护老师的 声誉和杨氏太极拳的尊严,所以深受 杨太师的垂爱。先师的日记中写到他 和杨太师“相知最深,亲如父子”,师 徒情意之深厚令人感佩。先师孝亲尊 师的品德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后 辈首先要继承先师的武德,要大孝为 先,尊师重道,始终如一。这是我们学 拳和做人的前提。
二、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
先师为了学成太极技艺,可谓是 竭毕生精力,锲而不舍,执着追求,一 门深入。为了跟随老师学拳,他毅然 变卖了家产南下寻师。这种精神今天 很难有人做到。他练拳之刻苦,研究 之勤奋,也少有人及,这从他几十年 间所写的随笔中可以看出来。
浏览4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