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从事武术训练,可使心脏血管系统的机能得到改 善,安静时出现心动徐缓和血压降低现象,此现象早在50年 代就被苏联学者论述过。北京体育学院生理教研室早年也曾 对161名青少年武术队员进行过脉搏、血压的测定,其结果 也证明武术运动员安静时明显出现心动徐缓和低血压现象。 从其他研究报导中看到,参加武术运动时间越长,心动徐缓 和低血压反应也越明显。武术运动种类繁多,不同项目,不同套路的运动负荷有 所不同,有人曾对武术不同套路演练后作过脉搏、血压的测 定,器械比赛后,脉搏比安静时增加65—77%,收缩压可达 175―210毫米汞柱;长拳比赛后,脉搏增加56〜66%,血压 可达174〜200毫米汞柱。武汉体院生理教研室曾以心率为指• 标,测定过各种武术练习的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器械练习 心率最高、其次是长拳,太极拳较低。笔者对参加亚运会选 拔赛的武术集训队员不同状态下心率的测定,赛期中的心率 比平时训练期间安静时的心率高15.8%。赛前(临上场前). 心率比赛期中心率高69.8%,比平时安静时心率高出96.6%。. 而赛后最高心率与平时安静状态下心率比较,南拳增长率高: 达385%,长拳增长率达328%,太极拳增长率也高达256物。从以上数值上看,武术运动员赛前状态表现很 明显,南拳和长拳的运动强度相当大。1990年—1991年对三. 次全国性高水平武术比赛中313人的心率,血压的测定,发 现在完成一个规定套路后,南拳和长拳的最高心率不是出现 在运动中,而是出现在动作将近结束和赛后5〜15秒中间,赛后血压有75%呈梯型反应5%的 运动员脉搏频率极快,血压出现无音或听不清,她伴有面色. 苍白,嘴唇发紫,呼吸短促,头昏恶心等体症,亦有20%的, 长拳类和南拳运动员赛后脉搏、血压为正常反应。太极拳比.赛时的最高心率发生在演练中,赛后心率和血压均能随恢复 期而逐渐恢复到赛前水平。南拳和长拳套路运动中的平均心 率低于赛后相应时程的平均心率,这与南拳和长拳套路时间 短(1’ 20 ")、强度大以及植物性神经机能惰性有关,但 实验证明,又不仅是以上因素,它与长拳和南拳运动的特 点和呼吸形式的运用以及训练水平有关。长拳和南拳动作结 构复杂,频率快,密度高,强度大,对氧的需要量大,同时 要求运动员的无氧耐力也高;因此长拳和南拳特别讲究呼吸 与动作的配合,特别强调在运动中始终贯彻“气沉丹田”的 腹式呼吸方法.呼吸方法与动作配合得不好,就会“气血上 涌”、气往上浮则内虚、内虚则气促,气促则吸入的氧气就 不足,氧气供应不足则力短,力短就不能使运动持久,往往 就会面色发白,呼吸短促,头晕恶心,动作紊乱,运动的平 衡性、稳定性遭到破坏。本文作者在全国大赛中所测南拳和 长拳类武术运动员中的75%赛后即刻心率高于赛中心率,赛 后血压出现梯形反应,5%的人还出现赛后脉弱、无音、面色 苍白等现象,从生理负担量上分析,可能已超过了乳酸化供 能的维持极限,属于超最大强度的运动。这种情况下,机体 己处于严重缺氧之中,DALY和ungar ( 1966 )在对犬的实 验中发现,低氧血刺激颈动脉体,对心脏的原发效应是反射 性引起心率减慢(何瑞荣《心血管生理学》)。潜水运动员 和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屏息时,心率也是降低的(《优秀 运动员机能评定手册》148页),南拳和长拳运动员运动中心 率不高,可能与运动中屏息动作较多和演练中运用武术拳谱 上的呼吸方法不当而使机体受到较大缺氧刺激有关。当运动 停止后,恢复初期,屏息停止,呼吸道畅通,运动员可以大 口大口地呼吸,胸内压随之迅速降低,大量回心血涌入心 脏,结果又因大量灌流的作用,诱发心动加速而出现恢复期 心率的突增现象;由于心动过速,使心室舒张期缩短,心室 充盈时间受限和冠脉血流不足,心输出量仍处于低下水平, 因此导至恢复期最初血压的降低。少数身体机能和技术水平 好的运动员,演练中也出现心率低于演练后,但练后回升较 快,且血压和心率能呈同步上升或下降。笔者认为,无论 是训练程度高或低的运动员运动中出现的低心率反应,都 与运动中缺氧有关。运动后恢复较快,是他们在运动中能正 确运用拳式呼吸以及他们经多年训练后心血管调节机能改善 有关。天津体院袁晞等对儿童少年武术运动员的研究中指 出;武术长拳套路运动,强度大,完成一套每分心率多在 200次以上,持续时间在1分钟以上。儿童少年能否承受?据 他们分析,在套路演练的“动静疾徐,刚柔相济”的相互交 替运动中,使心血管系统在有张有弛地工作着,而不是始终 处在最大强度水平上工作,所以不会超过他们的承受力。高 文山在《武术训练对男少年心血管系统的某些影响》一文中 也提到:武术动作中要求招圆势正势正就意味着要做很 高的静力性工作。武术运动的动力性运动也不容忽视,它 的动是轻重缓急相结合的动,不是一味的用力,它要求快速. 运动后,立刻转为定势,……作到动有韵、静有势。突停的 静势,使胸廓固定,屏息或闭气,造成肌肉的唧简作用减 弱,不利静脉回流。但武术中静势时间不长,要求很快转为 动势,因而各种不利血液回心的因素又会随之骤然消减。他 还认为,武术运动剧烈程度虽高,但持继时间不长,心脏前负 荷的增加不如后负荷明显。根据我国高水平武术运动员 演练中和演练后的脉搏、血压等生理指标的分析,新编南拳 和长拳的运动强度,已相当于最大强度的短的项目,而运动 时间(V 20 ")却长于最大强度的短跑项目,分析其身体 负荷,已超过乳酸化供能最大速率的维持极限,可认为属超 最大强度运动。在演练和比赛中,凡较好地完成新编长拳和 南拳而身体机能又能承受的运动员,是他们在演练中能正确 运用拳式呼吸和多年武术训练开发出了心肺的潜在功能有很 大关系,另外与身材,遗传等因素也有关。凡出现恢复期高 心率和血压的梯形反应及不良体症等现象者,都与训练程度 有关,但还可能与其它多种因素有关,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 析。太极拳运动员的心率、血压反应,能随运动强度身体负 担的大小同步反应。从南拳、长拳和太极拳演练前、中、后 脉搏、血压的不同反应上提示,不同拳术对心血管系统的效 应不同,在利用脉搏、血压作为运动强度的反应指标时,应 考虑其项目特点。人体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和维持体温所需要的热,均 来自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因此人体必须从外界不断地吸入 氧。人体各组织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必 须及时地排出体外。在气体交换过程中,先是空气被吸入肺 泡与肺血进行气体交换,然后经血液循环将气体运输到各组 织器官,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将氧气 不断地提供给组织细胞利用,将二氧化碳不断地送到体外。 在供氧和排除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心肺功能的好坏,起到很 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耐力性项目运动员,成绩优劣与否,与机 体内最大限度摄入的氧和对氧的利用率是否高,有直接的关 系.经常从事耐力性项目锻炼,对提高机体的心肺功能更为 有利。心肺功能也必然比一般人要好。徐光辉等测试了上海 市武术队、浙江省武术队和上海体院武术队的23名男运动员 和21名女运动员的肺功能,发现武术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虽 低于一些耐力性项目运动员,但都不低于一些力量、速度项 目的运动员。并且看到运动成绩与最大吸氧量的指标成正相 关,而且相关程度非常显著(PV0.01 )。1990年笔者对全 国各地抽调至北京集训的47名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男21、女 26)进行了肺功能测定,结果表明静态下的肺活量,时间肺 活量、最大随意通气量、呼吸差等,大于普通人的数值, 与体操运动员接近,低于田径和球类等其它项目运动员. (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手册P61页),不同武术项目运动员 之间比较,太极拳大于长拳,长拳大于南拳采用跑台递增性运动实验中发现,武术运动员的最 大通气量和最大摄氧量及其相对值,接近某些耐力项目 的测值,其中男子太极拳和男子长拳比某些耐力性项目. 运动员的测值还高按池上睛夫(日本)定的最 大摄氧量相对值(Vo2max ml/kg. min )标准,除男子南拳外,其最大摄氧量相对值,都能达到优秀标准。以往报 导,最大摄氧量较高者,多发生在中长跑、游泳、滑雪等耐 力性运动员身上,而在我国传统武术运动,尤其是在形式 上,内涵上完全不同于现代体育的太极拳运动员身上发现 其心肺功能的良好反应,是过去没有估计到的。根据测试材 料及测试对象进行具体考察分析认为,很可能与选材、独特 的训练方法和项目特点等多种因素有关。我国的传统武术运 动,是以踢、打、摔、拿、击、剌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 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规. 律,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进行演练,本身的内容就有 利于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和耐力等素质,经 过10〜15年多种拳术的全面训练,又从竞赛规程上规定每个 运动员必须参加多项比赛,这就有利于促使全面身体素质的 发展,尤其近年来某些高级教练员在训练中揉进了现代体育 的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法,因而武术运动员的心肺功能,更 能得到较好的发展,这是原因之一。另外,测试对象是全国. 青年竞技武术运动员中,经过筛选后被抽调到集训队的技术 高手,其心肺功能除受多年训练的影响外,很可能带有遗传 的因素,因为据研究,心肺功能与遗传的关系较大,这是原 因之二。再有,高水平长拳、太极拳运动员心肺功能较好,可 能与其项目特别强调“意气运动”有关。
浏览3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