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峨眉罗汉拳
中华武术瑰丽多姿,少林、武当、峨眉各派同源分流,都是社会和民众的需要所产生的是历史的产物。峨眉罗汉拳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而成的一种以法为主、以形为辅的拳种。 早在明代流行的《峨眉道人拳歌》中就包含着一些罗汉拳动作,峨眉罗汉拳便是在继承这些动作的基础上,加上“十八罗汉”形态和峨眉拳法而形成的法象拳术。
在浩瀚武林中的一株罗汉拳,结出了几种品位不同的硕果:有的把庙宇中的十八罗汉塑态形象模仿下来,融于拳法之中,变成象形罗汉拳;有的着力于劈、砸、踢、摔等技击动作,成为实用罗汉拳;有的以练气强筋、通脉和血、练神益寿为宗旨,成为养身罗汉拳。而峨眉罗汉拳,则外练手、眼、身,内修意、气、心, 劲力能柔能刚,是一种舒筋理气、以艺养身、以技防身、法象结合的拳术。凡习峨眉拳者,须以武德为先,功艺为本,严禁恃技逞强,以艺犯戒,故民间很难看到罗汉拳之流传。
罗汉拳的产生,其说不一。有人说如修法师出家灵隐,曾以释逸之禅功与华拳套路运动结合在一起发展为“罗汉拳”,独创 一格。其练法则以气为主,以形为辅,创造了“提、托、聚、沉” 的呼吸技法(见蔡龙云著《华拳的起源及展》)。上海中西书局出版华山姚氏旧藏秘本《先天罗汉十八手图势》前言说:“罗汉拳为内家秘传,创自天竺僧人达摩。” “至金元时,白玉峰披剃入山,得此十八手,乃融合变化,阐幽发微,增为一百十八手, 以符一百十八罗汉之数,至此终将达摩所传之十八手,进号曰先天罗汉拳。”达摩不创内家拳法,也不会武术,伪托达摩创先天罗汉拳十八手者,显是临摹少林寺壁画十八罗汉图而创拳。其实,先天罗汉拳去掉臆造部分,仍有可取之处。其练法有三:一练气(练吐纳、跌坐、按摩、运气);二练功(练黑沙手、一指禅、铁牛功、龙爪功),三练拳(练架子、练眼力、练手法,包括拨云见日势顺水推舟势③倒技游龙势丹凤展翅势青龙探爪势⑥两手擎天势双龙入海势混合三才势)。其套路内容,除包括马步、弓步、箭步、殿步外,其动作有混元一气势、仙掌推云势、三盘落地势、两手擎天势、拈花托叶势、增前顾后势、 仙猿摘果势、偷天换日势、灵挑护脑势、推窗寻月势、敛爪藏锋势、猛虎扑食势、回风拨水势、倒海排山势、双峰插云势、黑虎攒心势、独贯三台势、寒鸡独步势等。这种罗汉拳着重于舒筋展体,疏畅脉络,调节阴阳,活血补气,是养性、修身、延年之术。另一种与此大不相同的是武功罗汉拳,以拳脚狠准、功力猛烈为特色。其主要动作有力托华山、力劈华山、顺水推舟、扫堂腿、旋风脚、二起脚、鸳鸯腿、缠丝腿、骑马势等,十分强调攻防格斗技法,因之是实战性较强的拳术。峨眉罗汉拳三十六动,动动有法,势势暗藏进击之法,形中寓法,法隐形中。
很早以前,灌县青城山纯阳洞一清道长在传授峨眉罗汉拳时说过:“形似罗汉各显灵,迎化柔刚快如神,侧身疾步不见影, 见形出手打不麻,身似舵摆意不断,降龙伏虎拳在精,抛抄举撞拳脚狠,展闪冲砸功宜纯,勾挂弹扫跌扑滚,哼哈二气卧佛撑。” 从这段拳诀里可以看出,峨眉罗汉拳在拳理、拳艺、拳法、拳技、拳风、练功方法等诸方面,是兼收并蓄各家之长,而又独树一帜, 有自己的特点,成为道家护身养性的传统拳术之一。
4.峨眉蛇拳
自古以来,四川民间就流传着“龙(蛇)虎斗”游戏,当《白蛇传》神话故事广泛流传后,不少人对白蛇(白素贞)的修炼地——峨眉白龙洞推崇不已。但峨眉蛇拳迟迟未见。直至近年,云阳县梁守渝才将祖父梁蓑箱(已故)所传峨眉蛇拳表演出来。据说,梁募箱年轻时拜一和尚学得蛇拳十路,后经自己刻苦钻研,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梁守渝得祖传蛇拳,其技艺经四川省和全国武术界鉴定,不但形态逼真,法隐形中,腰柔桩稳,柔中寓刚,而且以掌、指为主,讲究“出手似毒蛇喷汁,回手似火烧”。身晃、步绕,两手闪变不停,矮桩、急来巧应,运柔克刚;指戳喉与眼, 掌插肋中间,上戏珠下掏档,左右遮拦势不高,落步稳如塔,轻快无翻腾。其特点与江浙一带蛇形拳大不一样。
据说四川宝龙寺当家和尚静悟禅师所传蛇拳要诀是:身腰颤, 步要转,两手忽闪神要战;围绕步,步潜身,用手抢喉快为准,龙戏珠,掌插肋,勾手啄人勾顶击,脚尖点,虎爪进,急来缓应巧柔还。峨眉蛇拳吸取了禅家内功、外功和自然门拳(据传早在唐代,成都西南山上建有一座宏伟的“客浦寺”,是自然门拳的发源地,金刚禅师行七套护山拳,蛇拳就是其中之一)的优点,成为内外兼修的拳术。主要动作有惊蛇出洞、游动爬行、伺机觅食、昂首进击、野展返回、白蛇吐信、风蛇绕树、玄蛇盘石、毒蛇喷汁、腾蛇走雾等。
峨眉蛇拳很注意手法的变幻莫测,以插、穿、搂、勾、挑、摆、压、按、劈、横、冲等手法交替使用,配合半马步、半跪步、丁步、弓步,形象生动,风格别致。
五、讲求短打的南拳
(一)南拳的由来
提到南拳,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李小龙。荧屏上,让他走红的那套拳法便是南拳中的咏春拳,所以南拳在世界上也是有一定地位的。那么,南拳是不是就是“南方的拳术”呢?这个顾名思义的解释只说对了一点点,它确实流传于南方,但并不是这么简单的解释,看了下面的介绍,你可能会对南拳有一个不一 样的看法。
据说福建当年有座少林寺,是嵩山少林的分支,一般人习惯叫它“南少林寺”,寺中僧人世代习武。康熙年间,西鲁国侵犯 我大清王朝,几次都攻打不下来,福建少林寺僧人请缨出征,西鲁国这才罢兵。不久,有小人污蔑少林寺,清廷听信了小人的谣言,派兵围剿这座寺庙,将其烧成了一片灰烬,寺中只有五位和 尚幸免于难。后来,这五位僧人四处寻访英雄豪杰,创立了洪门(天地会),立誓“反清复明”。福建、广东、湖北一带的南拳都由 这五位僧人传出,因此,尊他们为南拳“五祖”。
这个故事其实也不尽是传说,因为南拳最初确实是少林的一 个分支。
“南拳”最初出现在书上,是在明代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武将郑若曾写的《江南经略》第八卷“兵器总论”中写道“曰赵家拳(宋太祖三十六势、芜湖下西川二十四势、秣陵关打韩童掌 拳六路)、曰南拳(似风、似蔽、似进、似退凡四路)、曰北拳(供看拳凡四路)”,所以,南拳距今已经400多年了。
一般认为,少林寺武技自公元618年,少林和尚在平定王世 充之乱初显神威,并受到官家的高度重视以后,在明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少林寺以拳勇闻名天下,少林拳法也随之流传四方,明代谢肇涮在《五杂俎》卷五中就写过这样一段话:“河南少林寺, 拳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说少林拳霸气外露一点儿都不夸张。
少林寺门生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收徒弟,他们云游四方,一直将少林拳法传到了南方。可北方和南方在地理环境、气候、人文条件等方面都是很不一样的,少林拳也逐渐褪去了北方的色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南拳流派。
但是当时南拳的起源情况已经在史书里找不到确切的证据了,我们只能试着去猜测。南拳之冠——洪拳,据今天有关研究者发现,其拳法、风格和“少林五拳”很相像。一些学者还考察出南拳拳系的形成,曾受过北方武功的影响。从公元4世纪起, 中国境内由北向南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移民。第一次是在两晋之际, 当时就有一部分北方人辗转迁移到福建,被称为“福老”。第二次是在唐末僖宗时期,由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兵5000民超过百万。以上三次移民,都是从河南出发。这些北方移民,统统被称为“客家人”。他们定居在南方的同时,也把比较成熟的北方武功带到了福建、广东一带。明代中期,另一位武学大师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参加平倭战争,转战浙闽粤三省。戚家军曾在福建征战多年,并曾在福州、泉州等地驻防。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祖上六代都是军官。戚继光的武功属于北少林一系。在人及大批眷属南迁州、福州。第三次是在两宋之际,南迁军戚系军的武功训练中,所有的拳械套路都由他亲自编写,剔除了那些华而不实的动作。
戚家军这种带有明显北方特色的武功对闽粤武术的发展产生了相 当大的影响。所以,南拳之宗出自少林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正是有了少林 寺、少林武僧和少林拳法,有了少林寺门生于南方的收徒授拳, 以及少林拳法与本地拳种的交融、衍生,才产生了“南拳北腿” 的南拳。
后来,南拳渐渐脱离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主要流派之一。 今天我们说的“南拳”主要指流传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的诸多拳种。
据目前福建南拳、广东南拳一些主要南拳门派的拳谱记载及 武师们的口头传说,南拳在清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传播,并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系统南拳,如福建的五祖拳、鹤拳,广东的洪拳、蔡家豢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或是开始公开授徒的。
南拳历史悠久,传播范围也广,长期以来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拳种和门派。从地域上划分,大致可分为广东南拳、广西南拳、福建南拳、浙江南拳、湖南南拳、湖北南拳、江西南拳、四川南拳等,其中两广及福建南拳最具代表性。
各个地方的南拳别具特色,但也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多以短打为主,手法见长,所以民间一直流传着“南拳北腿”的说法。南拳在出拳的时候力求手法多变,少用腿法,进退之间,步步为
营,稳扎稳打,极少有高腾跳跃动作。其动作灵活多变,紧凑有序, 刚健朴实有力,伴有发声,以气催力。
南拳的祖宗少林功夫在世界武术中声名显赫,南拳也一点儿 都不逊色。1960年,南拳被列为了武术竞赛的主要项目之一,随着武术的推广和发展,南拳不仅在南方,在北方也深受广大武术 爱好者的喜爱。在国外,尤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爱好者越来 越多。1989年,中国武术协会受亚洲武术联合会的委托,组织部分专家创编了 “南拳竞赛套路”,并首次正规采用于第十一届亚运会,随后列为了武术竞赛项目。我国曾经出台过《中国武术段位制》,这本书是为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提高武术技术和理论水平,而特别制定的规范全民武术体系的条例, 其中南拳是考评的正式项目之一,南拳对武术界的影响不可低估。
浏览3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