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武当功夫的技法
中国功夫的内、外家拳法是以拳法在练气和练筋骨皮中以何为重来区分的,武当派功夫主要是练“气”的,所以才被称为“内家拳”。也就是说“内家拳”是个统称,并不是专指某种拳术,它代表的是一个门派,手里的武器可以是剑、刀、枪,也可以只挥拳头。
武当功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太极拳为标志的包括形意、八卦的拳法;二是以内丹功为标志的内功心法;三是以武当剑为标志的包括各类冷兵器的械法。
武当派的拳术套路,有太极拳、无极拳、鹦于长拳、猿糅伏地拳、六步散手、武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派的内功,有“洗髓金经”六式(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缠金丝、右缠金丝、 刀劈华山)等。武当派的器械,首推武当镇山之宝武当剑,又有白虹剑、太极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武当派的阵法,在武侠小说中,常常提到的有九宫八卦阵、三才剑阵等。
少林出自佛家,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当出自玄门道教,中华本土的色彩极浓。少林功夫蕴藏着佛家的慈悲之理。武当功夫源于道家,使武功有较浓的想象色彩和审美意蕴。本章在讲到武当派受道家文化影响时提到过武当拳术的命名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而在实际的武术中,武当招式也确实如名字般形象,我们从武功的命名上就能大概想象出武功的技法,例如迎风铁扇、舜子 投井、红霞贯日、乌云掩月、猿猴献果、仙人照掌、兑换抱月、铁门门柳、满肚疼、顺牵羊等。又如武当派纯阳拳的拳诀: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穿连不断,踩步悬肘,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
这里一方面是内功心法,另一方面是形象化的姿态体式,荷 花、清风、流水、飞云,使人仿佛想见武当道境的空明灵秀和清仙之气;招数的左右摇摆,绵绵不断。
上述的武功都有一个共同的技法,那就是强筋骨、运气功。
强调内功修炼,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 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也就是说同少林派中筋骨皮肉的外部训练不同,武当功夫更注重精、气、神的内部修炼,强调的是舒缓、沉稳、圆融,由此派生出许多内家功的打法,“顺人之势,借人之刀”、“四两拨千斤”等。
武当功夫不主张进攻,也不可轻易侵犯。所以就有了前面张松溪“后发制人”的故事。少林僧人侵犯他时,他微微侧身,顺手一送,就把少林僧人弹飞了,所用之法就是内家拳追求的“后发制人”。还有一个传说,张松溪外表看起来非常瘦弱,行动举止也文质彬彬,像个书生,但是其内家拳法非常精湛,他70岁时曾经把三块大石垒在一起,然后赤手卒拳一击,三块石头立刻被劈为两半。
武当功法讲究“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又有所谓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十二字、存心之五字等。
武当派的战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 一切如铜人图法(《王征南墓志铭》)。其总的要求又包括在“六路十段锦”当中。“六路”的歌诀为:佑通神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蒙,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锥冲掳两翅摇。
“十段锦”的歌诀为: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纽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 人步韬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
“六路拳”和“十段锦”多有相同处,目的都在于练骨,但作用又有所不同,六路使骨骼紧缩,十段则使之开放。六路因攻防中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且每个方位都因一趟拳路而得名,这种拳法极为神妙,“一缩形周身无缝隙,一撒臂通身皆有手”,“拉大架犹如铺天盖地,使小式则为仙人变形”,其招法之怪异,攻守俱神威。
我们经常在武侠片里,看到有点穴大法。内家拳就非常讲求 “点穴法”,即在与敌人交手时,有意识地点击对手身上的一些特殊穴位。这些穴位来源于中医经络之说,中医经络认为人体共有三百多处穴位,有些穴位若用手指、肘、膝等迅猛点击,可使气血受阻,可能会出现疼痛、酸软甚至昏迷、死亡的现象。这些穴位被称为麻穴、哑穴、晕穴、死穴,习惯上说麻、哑、晕、死各九穴,共三十六穴。内家功的高手通常有高超的点穴手法。
这种“点穴大法”非常神奇。据传内家拳人王征南有一次被恶少侮辱,王征南就把此人点了穴,结果好几天拉不出尿,上门谢过之后,才给他解穴,恢复如初。《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也有一个故事,有一次,王征南与黄宗羲同游天童山,遇到一个名叫山焰的和尚,气力非常大,四五个人也打不过他,但是他一接近王征南便被点穴,动弹不得。
笔者以为,要想更多地了解武当派功夫。有两篇文章是必读的。一是黄百家为感念师傅王征南写的三千余字的《内家拳法》,二是王征南逝世后的当年,黄宗羲应其王征南家人之情写的墓志 铭。虽然这两篇文章记录的也仅仅是内家拳法的吉光片羽,但后世关于内家拳、张三丰、武当派、太极拳等许多为人熟知的武当派关键词都是从这两篇文献中衍说而成的。
四、刚柔兼济的峨眉派
峨眉派武术流传到今天,已经成为巴蜀武术的代名词,因其源头在峨眉山,故名。简单地说,峨眉武术是“峨眉拳”、“峨眉剑”、“峨眉枪法”、“峨眉扣手”、“峨眉散手”、“峨眉练功法”等,具有独特四川拳味的各种技艺的统称。峨眉派武术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与少林、武当派武术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在思想上深受儒、释、道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创造出了许多因人而异或因地而异的功法套路。功法拳术海纳百川,有很大的包容性。
(一)峨眉山与峨眉派
峨眉武术得名于峨眉山,要研究它的起源与发展,必须了解峨眉山的人文历史。峨眉武术,是伴随着峨眉山的人文历史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峨眉山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峨眉山志》 这本书里说:“西周中叶,杜宇自立为蜀王,号称望帝,乃以褒斜(陕西省褒斜)为前户,熊耳(今四川省青神县熊耳峡)、灵关(今四川省宝兴县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峨眉为城郭。”当时的峨眉山人已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展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劳动。古籍中记载的周成王时羌人葛由骑木羊人,楚昭王时楚国名士陆通人蜀来峨结庐耕食隐居等都说明了峨眉山区的农业生产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这些山民们经常受到山里野兽的侵扰,为了保护自己,他们打制了简单的石器,如双肩石斧、双肩石铲、双肩靴形石斧等来 对付野兽。1963年-1988年,沿峨眉河流域出土的一批打制石器, 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些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不具有系统性的、连贯性的搏击术,便成了峨眉武术最早的表现形式。
步入春秋时期,中国的原始社会形态开始转型,天下纷争,诸雄争霸,战争十分频繁,使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术的格斗技能也开始得到了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冶炼技术也不断提高, 于是有了青铜兵器、铁制兵器。1963年冬,在峨眉城东10公里处的符溪镇柏松林,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在距离地表70厘米至80厘米深处,挖出了一批青铜器,之后四川省博物馆用了10多年时间先后挖掘出了战国时期的文物200余件。其中,铜制兵器共180多件,有铜矛、铜戈、铜剑、铜斧、铜钺、铜刀、铜凿、铜镶、匕首等,还有手蒂纹剑、蝉纹剑、虎纹剑、龙纹剑、鹿纹剑、鸟纹剑、人虎纹戈等。这一重大发现说明战国时期的峨眉山麓,已是烽火连天的古战场,而峨眉武术正是这时兴起的。
东汉初,峨眉山开始步入了以宗教为主的多元化开发阶段。当时中国道教在四川西南部兴起,鹤鸣山和峨眉山都是重要的布道基地。汉光武时(公元25年-75年),道学家史通平从会稽来到四川,在峨眉山中创五行之诀;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张陵之孙张鲁,掌握汉中郡的统治,建立了宗教与政治相结合的政权,并在张陵所建24治(教区)基础上新增“八品游治”,游治中的第一治即“峨眉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外通商贸易的发展,印度的佛教从南丝绸之路传入峨眉,开始在山上建寺。伴着宗教的兴起,武术、医术以及文学艺术也和农副业生产一样勃然兴起。从此,峨眉武术的发展与峨眉山道教和佛教的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峨眉山在我国道教中是有相当地位的,早在峨眉山成为佛门圣地之前,它便是一座道教名山,并传为道教教主天皇真人说道之地,被道教列为第七洞天。《山海经•西山经》载:“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雄黄,皇水出焉。” 晋代的道家们便以此为故事,说“皇人之山”即峨眉山。鲍靓著《三皇经》云:“皇人住峨眉山北绝岩,苍玉为屋。”故峨眉山过去又名皇人山或西皇人山。《魏书•释老志》写道:“道家之原,出于老子。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善于牧德。”这就是说, 早在一千多年前,已经有轩辕黄帝到峨眉山授道的传说,并被采用人了正史。之后,峨眉山留下了许多轩辕问道的仙迹。唐代有 位道士在传说中的天皇真人向黄帝授道的地方授道台修了305间茅屋,招来上百名道童传授仙道,清人谭钟岳有诗写道:“宋皇坪外耸高台,犹忆轩辕访道来,三百五间静室渺,洞天何日更重开? ”周朝时葛由“乘木羊入蜀中”仙居峨眉的典故在唐代就已盛传,大诗人李白在《登峨眉山》诗中写道:“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另一位知名人士陆通楚狂,不领楚王请他做官之情, 隐居峨眉,李白对他崇拜之至,赞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王杖,朝别黄鹤楼。”因此,宋太宗在《重修峨眉山普贤殿记》中写有联语,称峨眉山为“天皇真人论道之地,楚狂接舆隐逸之乡。”汉魏时期,道教传入峨眉山,道士们纷至沓来,他们居洞穴修炼道术,把养生术作为一种长生不老的手段,主张在清静无为中进行自我的性命双修,强调体内精气神的修炼,追求今生今世得道成仙。
佛教虽然在道教之后传入峨眉,但对峨眉派的影响一点儿都不逊于道教。峨眉山佛教自唐代起出现了许多宗派,但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其他宗派都逐渐消失,唯有临济和曹洞两派一直流传至今。南宋末年,峨眉山佛教临济宗白云禅师由道人释,兼研密宗,精于歧黄之术,创立了 “峨眉临济气功”,是峨眉武术中的重要一支。因其功法一直在临济宗内部流行,不得外传,故称“临 济气功”。
明清时期,由于战乱的烽火延至巴蜀腹地,峨眉山也受到了影响。清人谭钟岳所著《峨眉山图说》中“峨眉十景”之一的“灵岩叠翠”所在地——高桥灵岩寺就是在战乱中被焚的。相传,灵岩寺是西域宝掌和尚结茅旧址。寺创于隋诏年间,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太尉王陵、汉州知州王陟,捐资重建,名护国光林寺,元重毁,明初僧了仪,圆道重修。相传灵岩寺有殿宇四十八重, 僧众上千,民间有“骑马烧香”的说法,形容寺庙规模之大。当时的武僧很多,主要是为了保护寺院。后因清军围剿张献忠遗军 至灵岩寺,寺庙武僧为之抵抗,寺庙被全部烧光。至此,峨眉山 中的许多武僧流入民间,寺中习武之徒也逐渐少了起来,致使峨眉武术在峨眉山的传承受到影响,但在民间却迅猛发展起来。

浏览3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