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即任何阳的一 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如外为阳、内为阴,没有外也 就无所谓内;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没有白天也就无所谓黑夜;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等等。 所以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孤 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明-程允升《幼学琼林-夫妇》)和“无阳则阴无 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清-徐大椿《医贯?泛-阴阳论》)等论点。

  1.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双方是在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基础上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断出 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 程,故叫“消长平衡气例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 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 个邛日消阴长”的过程。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所以才有寒热温凉的变 化,万物才能生长化收藏。当然,这种平衡不是静止和绝对的,而是在一定 限度、一定时间的“阴消阳长”邛日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二、阴阳对立制约理论在武术和中医中的运用

中医研究的是防病和治病,武术关注的是强身和技击。二者都有一个关 注点,那就是“人这样武术和中医就有了共同的话题(尽管有差别:中 医防病和治病完全是为强健身体和全活生命,武术的强身只是部分功能)。 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 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 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 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 之府也。”神明,也就是指物质世界变化无穷之意。总之,阴阳学说贯穿于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 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同样,阴阳学说也贯穿于武术理 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只是武术是用来指导练武强身的,在古代含有技击、现 在含有竞技的成分。也就是说,武术和中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只是目的不 完全一样罢了。

武术就是在静与动的阴阳对立制约的过程之中展现其特性的。如阴阳对 应制约观念运用于各个拳种、门派的武术理论之中,衍生出一系列对应概念, 如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夕卜、进退、起伏、显藏、攻守、奇正、始终 等。其所代表的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组合,以及对立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 成了中国武术极为丰富、色彩各异的多种技击原理与方法。如太极拳理中的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 “一动一 静,是尽拳中之妙”等观点,就是对阴阳理论的具体运用。阴阳变化在武术 中的表现主要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转,阴阳相济等。

武术战略思想也受到了阴阳对立制约理论的影响。“反者道之动”(《老 子-四十章》)的方法论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其意思是说,对 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也就是说,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 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因而,中国武术便要求技击必须符合刚柔相济、阴 阳和谐等原则。无论是从军事的角度讲,还是从比赛竞技角度看,古今这样 的实例很多,不胜枚举。

武术的技击原理也受到阴阳学说的影响。《少林拳谱》曾经说过:“人一 身伫立之间,须要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 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先贤曰:’敌未交手,便知胜败,乃明阴阳 之理也。'又曰:'身法为良,乃明阴阳相生之妙也。据此又制定和演绎多 种技击方法,诸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避实击虚”等。另外,在内家 拳中,处处充满了阴阳、八卦等内容。其实,内家拳的命名就是相对于外家 拳而言的,是阴阳学说的又一实践,二者最大的不同是对身体理解与运用的 不同。在第六章第四节中有对内家拳的专门论述

三、阴阳平衡思想在武术和中医中的重要意义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范畴,阴阳平衡、中和是历代医家、养生家推 崇的养生保健总原则。“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循天之 道》)。武术运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和消长平衡,如太极拳要 求练习者参照“天地之阴阳变化,日月之明黯交替”的对立统一法则。“动则生 阳,静则生阴,Fjf 互为其根”(陈鑫《太拳推原解》)。在武术运动中,套 路的组合、技击的技术、动作的变化,无不体现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和消长平衡。 技击中讲求近则用柔,远则永刚;以柔代势,以刚克实;避实击虚,出奇制胜;「 套路编排和组合上有开有合,有虚有实,有快有慢,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动 作变化则有左有右,有上有下,有里有外,有进有退,进中有退,退中有进。 武术上的这种变化规律,实质上体现着阴阳的对立与转化,以及阴阳的动态平 Wo武术也正是在这种阴阳平衡运动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内经》把人体内 部的阴阳平衡看作是健康的基础,一旦平衡被打破,健康也就被破坏了。《素 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平 衡即“和”,是指在动态中把握平衡,进而实现“中和“的健康状态。

传统武术养生是以阴阳作为理论构架的,把阴阳作为“道”来认识, “手战之道,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 传》)。阴阳变化是拳道的规律,“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拳经拳法 备要•二则》)。阴阳变化是太极拳等养生拳的基本原理,“太极行功,功在 调和阴阳”,“在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阴平 阳秘也是武术养生家追求的最佳状态,武术内功锻炼,就是采用不同的手段 和方法,促使人体内部阴阳平衡、调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G

阴阳在武术养生原则中的体现,一是动静结合,要求做到动功与静功结 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二是练养相兼,指锻炼与合理修养并重,不能一 味注重训练强度,不管身体状况,不顾休息,就与武术养生的目的背道而 驰,尤其是体弱者,更应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总之,阴阳学说对武术的影响不仅巨大,而且久远,贯穿了武术产生、 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说,阴阳学说是武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四节争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 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故五行最初称为“五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 之,废一不可。”《尚书》中说得更为明白:“水火者,百姓之所以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以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 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 转化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木、火、土、金、 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如《国语•郑语》说:“故先王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 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 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协调平衡的。

一、五行的特性

关于五行的特性,《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 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士爰稼 彳啬。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稽作甘。”

“木曰曲直”。“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曲直, 向上向外周舒展。引申为具有生长、生发、调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 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浏览30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