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与少林派
古代嵩山丛林茂密,少林寺就坐落于少室山阴,前有天然屏 障“御寨”,后有奇峰连绵的五乳峰,少林寺的命名就是以“少” 室山之丛“林”命名的。
关于何时创建少林寺,史书众说纷纭。历史文献是这么记载 的:“(太和)十九年四月,帝幸徐州白塔寺……时沙门道登,雅有义业,二十年卒,高祖甚悼惜之,诏施帛一千匹……又诏:’……瑙素荣之。’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 祖所敬信,招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二十一 年五月,诏曰……”《魏书•释老志》是最早记载创建少林寺的 历史文献。根据这个文献,我们知道少林寺建于南北朝北魏太和 19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元宏下令修建少林寺的,最初只 是想为天竺僧人跋陀弘扬佛法提供场所。
北魏时,“性爱幽栖,林谷是托”的跋陀几次去往嵩山,想 要避开尘世,孝文帝投其所好,就选择了形似莲花的嵩山山脉之 地,在少室山荫丛林的深处,依山劈基,修建了少林寺院。
少林寺中的第一位主人虽然是跋陀,但并不是他创立的少林 武术。少林武术的雏形是一个叫做达摩的人创立的,而少林武术 在创建之初便与禅宗密不可分也是因为这个人。他和跋陀都是印 度僧人。达摩在五乳峰上的蚩尤洞(今更名达摩洞)中面壁禅坐。 因静坐久了,身躯活动不够,有时难免困倦,加之当时少林寺一 带人还不多,山居野外易受野兽攻击和风寒的侵袭,所以达摩便 根据山林中虎扑、豹跃、鹰攫、猴攀等动作,编成一些简单的活 动套路,用以驱倦、防兽、健身。因为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活动身 躯,所以称这些简单的套路为“活身法”。这种“活身法”在实 践中又逐渐扩大模仿范围。广泛吸收鸟、兽、鱼、虫的各种动态, 以后就发展成为动静相生的“罗汉十八手”。为了防盗护身,达 摩有时也练几手方便铲、棍、佥心杖的攻防动作。这就是以后少林武术中达摩铲、少林棍、达摩剑和达摩杖法的由来。达摩面壁 历时9年,被传创立少林武术。
宋太祖赵匡胤据说也是少林俗家弟子。从宋到元,少林武术 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元代大圣紧那罗王传授少林棍法而自称一 宗,富裕禅师汇集了少林短打,少林武术的特点日渐突出,到明 代便形成了少林“以搏名天下”的威望。明嘉靖二十三年(1553 年)、少林寺组织僧兵到江南抗倭,天启五年(1625年)树立“少 林观武碑”,成为天下武林之宗,明代的著名武僧,有觉远上人、 小山和尚、月空和尚、痛禅上人等,又有悟须、周友、周参、洪 转、洪纪、洪信、普从、普使、广按、宗擎、宗想、宗岱、道宗、 道法、庆盘、庆余、同贺、铉清18人,皆为武林中的超一流高手。 明代后期,少林武术渐从以棍法为主转向拳法。又吸收了很多民 间拳种,集天下武术之大成,形成少林派。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始于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隋朝末年, 天下大乱,少林寺被山贼所劫,僧众奋起拒敌,贼人放火烧毁寺院0 秦王李世民与郑帝王世充作战,少林武僧应邀相助,活捉王仁则, 逼降王世充,这就是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也是著名电影 《少林寺》的历史原型。李世民即位后,对昙宗、志操、惠赐、 善护、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满、丰13 人大加赏赐,少林寺再度兴旺起来,少林武术也开始繁荣发达, 逐渐成为中原武林第一门派。
清代康熙年间(也有的说是雍正),朝廷曾因少林寺藏匿反 清义士 “谋逆”而将其焚毁,并严禁民间练武,少林武术转入地 下状态。转入南少林的一支,据说创立了洪门。清代的少林名僧 高手有铁斋、致善、致果、天虹、湛举、五枚、古轮、妙兴、贞续、 德根等。
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术为代表的整 个外家武功的集大成。一方面是少林寺僧从民间引进不少拳术, 另一方面是少林寺也招收俗家弟子,使少林武术流传民间。同时, 少林还在各地创立分院,自隋唐之际创立福建莆田九连山少林寺 分院(即南少林)以来,元代富裕禅师在外蒙和林(今蒙古国前
杭爱省哈拉和林)、天津蓟县盘山、长安、太原、洛阳分别创立 五座少林寺,再加上山东九顶莲花山、台湾八番社、四川峨眉山, 一共是10座少林寺,这就把少林功夫传到了全国。
许多门派的源头,都与少林大有关系,就连武当和峨眉的开 派传说,也有源自少林的说法。
根据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皈依弟子释永文《少林武术概说》, 在少林寺的分院中,以南少林最为重要。南少林又是南拳之祖, 以五拳为主要拳法、有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 鹤拳练精之说,又有南拳、一路闯少林、二路提卢少林、三路文 少林、四路拗步少林、五路武少林、六路神化少林等套路。
(二)禅宗祖庭
佛教传入中国
释迦牟尼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在传教的时候,他经常针对 不同的对象或场合,随机设施,随缘教化。这种讲授方法虽然便 于听众理解,但也容易使不同听众对同一佛理产生不同的认识。
释迦牟尼是一位天才的导师,但没有写讲义的习惯,他的教 法都是口口相传。众所周知,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是容易使传播 的内容变形的。释迦牟尼的弟子们为了使佛法长存和远播不变,曾经用会诵经典(结集)的方式统一 口径。但这种方式并不是每次都能达到 预期的目的,有时还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例如,释迦牟尼去世后, 500名释迦牟尼的亲随弟子在王舍城七叶窟进行结集时,就有一 部分比丘在窟外推佛教最早的五比丘之一的跋波为主持人另行结 集,这实际上就是佛教宗派的萌芽。至于上座部分和大众部的正 式分裂,正是由于结集而引起,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佛教传播到的地区极为广大,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风土人情存在差异,要想顺利传播,就必须与当地的具体社会实 践相结合。加之释迦牟尼的历代弟子们各住一方行化,师徒相承, 这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宗派系统。自佛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以 后400年间,印度的佛教又分裂为18部(一说20部)。当时虽 然分派很多,但各支系之间都互相承认对方是佛门弟子。佛经中 说,一支金手杖,断为18根,手杖虽已折,根根皆黄金,就是 一个很好的比喻。
公元5世纪-6世纪,大乘派佛教兴起。虽然这一派自视甚高, 把上座部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概贬为“小乘”,但也没有不承认它 们是佛教的意思。大乘佛教本身,又有显教和密教之分,密教修 行咒术、手印、仪轨等,实践口诵真言(咒语)、争结契印(手 势或姿势)、心作观想的即身成佛法。重视理论的大乘显教又分 为中观宗和瑜伽行宗。前者注重说明万物皆因缘集合而成,不存 在自体;后者则注重说明善恶因果转化的道理。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众多的译师、注释家、撰述人和研究 者都先后发挥各自的见解,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学派。隋唐时 代,佛教寺院经济十分发达。为了保证寺产的传承,佛教中师徒 传承的方式逐渐制度化,这样在佛教学派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众多 的佛教宗派,其中实力雄厚的有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 律宗、密宗、净土宗和禅宗。
禅宗祖庭
禅宗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禅宗的这个“禅”字本来是 从巴利文 “禅那”音译来的,但其意 义上有很大的差别。而“禅宗”以中国祖师所了解的,那是指对 本体的一种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一种参证。
禅定是通向真如佛性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禅定的方式将心 专注在一种法境上,用心专心地参证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 这叫参禅,通过参禅达到对本体的一种领悟,形成新的世界观, 所以叫“禅宗”。在笔者看来,禅宗不光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 一种世界观,一种通过禅定“顿悟”,进而认识世界、看清自己、 追求自由的思维方式。
依据佛教传统说法,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南北朝时期南天 竺人)创立。虽然达摩有可能并不是少林武术的创造者,但他是 禅宗始祖毋庸置疑。菩提达摩,简称达摩或者达摩,是南印度人, 出身婆罗门种姓,有学者研究认为是香至国王第三子,出家后致力于大乘佛教,禅定功深。宋代以后的禅宗史书中多作菩提达摩、 达摩,他被中国禅宗奉为印度的最后一代祖师,即第二十八祖师, 中国祖师中的初祖。
达摩在1500年前不辞艰难险阻,渡海泛舟来到中国广州。史籍有记,达摩从广州登陆以后,大通元年(公元520年),受 梁武帝的诏请到建康南京讲说佛法。热心向佛的梁武帝与菩提达 摩祖对话,当时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 皆不遗余力,因而自认很有功德。达摩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 毫无功德。因两人不契机缘失之交臂,达摩渡江北上。期间菩提 达摩驻锡定山寺,面壁修行,留下“达摩岩”、“宴坐石”、“卓 锡泉”和“一苇渡江碑”等重要历史遗迹。由于浦口定山寺为达 摩一苇渡江后驻锡之地,在历史上一直为禅宗的重要寺院,其法 豚传承清晰可辨。北宋著名文学家贺铸(1052年-1125年)称 誉定山寺为“达磨(摩)第一道场”,定山寺也被认为是禅宗中 的祖庭之一。
浏览2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