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少林武术的神奇结合
在很多人看来,少林武术就是与别人争斗的技击技术,专门 搏杀格斗,张扬着血光与暴力。如果这么看少林武术就太过于片 面了。少林武术不仅仅是简单、杂乱的历史技击经验的堆积,而 是作为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而存在的,其中上面提到的“禅”便 是其武术的精髓,这也是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名扬海内外最重要的原因。
少林武术因禅武合一而博大精深,以禅入武,习武修禅,绝 非自卫强身小技,退则参禅养性修道行,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 故少林武术又称为“武术禅”,成为能充分体现禅宗智慧的传统 佛教文化体系,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禅宗对少林武术心意的影响
禅学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功夫,而后性静,神清,气 爽而力足。以达明于法而不拘于法,它包含了人生道路上很多有 益的哲理。所以,以意为法,求功于宗法形迹之外,使心理上有 大无畏之精神,心灵上净化解脱于尘海世俗之中,即有“了解人 间生死念,便觉当前火自凉”的良好心态。碰到什么样的事情, 什么样的人物,即使到生死关头,也能无牵无挂,泰然处之,洒 脱以解。总之,有禅的无法,无我,无众生,了却生死关头,而 万念尽空,而后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的精神信念,做强大的心理支柱。在大敌当前时,才能面目不致改变,手足不至失措,神魂 不至失舍,心不为之动摇。再加以纯熟的少林武术,禅武相融, 任何强大的对手岂有不克之理。即为在静中求动,以禅人武。
《少林武术大全》一书中说:“养气不离性,练气不离别, 欲要养气修命,欲使心意不动。心为君火,劲为象火,心火不动, 象火不生,气念自平。无念神自清,清者心滤定。”少林拳谱中 说:“耳与心合多益精,目与心合多益明,口与心合多益勇,鼻 与心合多益力,手与心合更疾快。” “五行相合一气,心一动而 内劲生”,强调的还是心的作用。这是武术训练的一般规则,少 林武术不仅具备这些训练,还要做到心中有佛,充分发挥愿力信 仰的作用而彻底抛开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禅与武的境界中。
禅从字意讲是静心思维的意思,但它超越于文字之外,跳脱 于框框,不拘于教法,明心见性,反观内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它的独特之处也在于此。它通过身、心、呼吸的调整、观境、专注、 凝心的修炼,以达寂无他念、性静神清的禅定,更好地磨炼意志, 锻炼胆识,完善心理和精神品质,而至修德益智、求定得慧,从 而对世间万物保持一种超越的认识,不为处境所牵制束缚,从形 式到内容不刻意追求都是无拘无束,活泼自由。少林武术以禅宗 思想和修持方法为基础,对中国传统的练气、运气方法进行了有 系统的综合和整理,使内功炼气与功夫拳击相为表里,成为一个 有机的整体。少林武术世称外家拳,实则特别重视内功的修炼,认为武术“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少林内功一指禅》一书中, 练习内功的方法为:“练功中间不想体内,忘记自我,把意念排 除在外,使内气自然地升降出入,与大地之气、自然之气相接, 顺其自然,不知不觉地达到练功者向往的美好景象,理想的功夫, 健康的体魄。”易筋经是少林武术中至上的内功心法,从易筋经的动作演练 和功法运行中可以看出佛教禅学思想对其影响。如后部易筋经中 第二段行功的练习,这段为入手行功的基础方法,旨在驱除杂念, 使心神宁静,精气集中,丹田为内府的中宫,所以存想于丹田, 以治脏息虑。行时双臂不用任何力量,任其自然。
禅宗对少林武术技术动作的影响
少林武术动作名称和歌诀中有许多是借鉴佛教中的人物名 称,如一至九路罗汉十八手、少林夜叉铁砂掌、一至十路金刚拳 等。“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是修行者得到果位的称谓,即断 绝一切欲念,解脱一切烦恼,已达到涅槃的佛家僧人。“金刚” 则是佛教对手拿金刚杆、孔武有力的佛的侍从力士的称谓。“夜 叉”由梵文音译而来,最初乃印度神话中的小神灵,佛教中国化 后成为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中的“捷疾鬼”,恶人凶相,勇猛迅疾。 少林武术取其“专一”、“力量”和“勇猛”作为拳法名,由此 规定了它们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技法象征,充分体现了少林僧人 坚定的信仰和对武术意义的理解,也反映出佛教禅文化对少林武术的影响。
少林武术的动作技术在运动方式和风格上受到禅思想的影 响,可从少林优秀拳种罗汉拳的演练看出一二。少林罗汉拳是少林寺优秀传统套路之一。演练起来刚中含柔、 柔中带刚、刚柔相济、发力疾快、招法连环,动作高低起伏、疾缓、 动静明显,造型上有浓厚的佛教色彩,而套路简洁、朴实、古拙, 实用性强。从罗汉拳起势动作就为拜佛表现出少林寺僧的坚定信 仰和对佛祖的恭敬。
六祖慧能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自知,自性自见, 自性自悟,自性自度”。也就是说真正由自己内心而发,自性清 净而发,不受处境所牵制,身处万变之中而心不为所动。这也正 如妙兴大师在少林拳谱上说的“出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实而虚”。
《少林拳术秘诀》则说:“上乘技击术,总以有几分禅机,方能 活剥波镇静,所谓超乎灌中,得其相外也。”这里是说高超的技 击(武术)如禅机一样,需要心态镇静,在实践中才能发挥正常, 随机应变。也就是说在“无念”的情况下自然地激发自己的本能, 才能将所学发挥到极致。
少林武术对禅宗的影响
少林武术短小精悍,各种武术套路除了个别以外均在三十六 个动作左右,其中作用除技法外,主要是让修习者在练习中能集 中精力一气呵成,使心境定在较少的念头上,用以收散乱之心,为初修禅者开方便之门。通过对功夫的了解,由动人静,先将迁 流变化的妄念围定在一个定的范围内,然后逐渐打消,这是由武 入禅的一个便捷法门。
少林武术的出拳发掌是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介于非曲非直 之间,在发力上有老嫩之分。老者是力气将尽之时,其力已成强 弩之末,嫩者为力气初生之时,其力含而未出,其力微弱。力气 发挥最大的瞬间在非曲非直之时。通过这个方面的机理,使修习 者对禅理进行透彻的参悟,修禅者的意念如小河流水,无一刻在 停留,后念生前念灭,念念不断。如抓住非曲非直的一瞬间,使 他常住不行,那将是功夫的上乘,禅的最高境界。离佛境只差消 除一念的距离。
少林武术的练习要求形神合一,每招每式在发力上、技击上、 动作名称上均有特别的含义,与外形是不可分割的一体。若只习 外形不思内涵,那只是变相的广播体操,于事无补。一个修禅者, 在修心智的同时要洗练外形,若只修内而不修外,等于是盘膝打 禅,无论多久,也只是白费力气。若只修为而不修内,只能是逞 莽夫之勇,那么禅修思想何在?少林武术的内外兼修、形神合一 给修炼者一个启示,即形神一体。
少林寺有七十二法台,练习七十二艺。其中主要是对身体的 抗击打能力和搏杀进行专项训练。在少林武术专项功夫的训练上, 拍打功是练习少林武术的必修课程。功法的练习中,每个人不讲究多而烂,而讲究少而精。每人除了拍打功以外,只掌握一到二项, 练至炉火纯青为止。少林武术的作用是护法、护寺、自卫、渡世, 而非争强好胜,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示人,因此决定了少林武 术功法的方法。之所以用拍打功作为僧人的必修功法,主要是让 僧人在入世修行、渡化世人时,遇到陷入迷津的强人,先以威降服, 后以理教化,避免在渡化过程中伤害对方,否则会增加对方的怨 恨给渡化制造障碍。少练的目的是让修习者尽量集中精力,意念 专注,在练习中不知不觉抛除杂念,逐渐进入禅定的境界。
少林武术在动作编排上多以怀中抱月作起势,两掌叠放于胸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等到你舍得一干二净,宇宙万象全部都舍去,你所得到的将是无上的菩提妙果。少林武术动作简单, 启示人们看似简单的招式,实际是用之有效的绝招,抛开杂念, 心住一处。
佛教戒律对少林僧人的约束,少林寺僧人的生活是受佛教戒律约束的。少林寺僧人演练少 林武术也不例外,要受到“少林习武戒约十条”约束。少林寺习 武戒约规定:
浏览3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