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林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说到嵩山少林寺,人们无须意于思索,随之便会联想到敏捷矫健、生龙活虎、纵跃腾跳的练武场面。“拳以寺名,寺因武显”,千百年来,中华武术界,少林流派成为人们崇仰的目标。
少林寺,本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修建的,以使其成为宣讲佛经、传授佛徒的场所。因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而且其历史久远,是随着中华人类同步发展的,人类的 逐渐进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武术也随之逐渐丰富、充实,形成了以力学、兵家、哲理、生理等为内容,以技巧、方法为手段,以达到实用为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群众基础深厚,普及面广,几乎每个民族中的一员都具有一定的武术意识和技术。在当时参与佛事的人 群中有很多都具有武术知识,又不乏武技高手。出于各方面的需要,他们便在寺院里一面从事佛事,一面发奋练武。据《少林寺志》记载,跋陀有一弟子名“稠禅”就是一位武技高手。《少林寺志》还有其他相关的资料中都介绍了“稠禅”的基本情况,说他是邺(今河南安阳)人,武艺超人,很受跋陀赏识(这说明当时他已在寺院内演练武艺了)。跋陀圆寂后,他离开少林寺,回归邺都的“林虑山”(今河南林州市境内)建立寺院,少林寺僧众随其到“林虑山”的就有千余人。这和2001年3月13日《安阳日报》刊出的《社会特刊》中介绍的 少林武功的开创者为稠禅的说法毫无悖谬。还有其他资料和唐豪的考 证都肯定地说明了稠禅在少林武术中的位置。
少林武术经过历代的演练,不断汲取、丰富、增益和总结,遂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系。也就是近些年来总结的狭义少林拳,指的是河南嵩山少林寺僧人,为了健身和其他需要,集民间武术于禅院,长期演练,自成体系。因其地处中原,成为重要会武场所,僧、俗互容,相聚一堂,交流武事,千百年来使得少林武术兼容并收,融诸家之长 为一炉,世代广为流传,风靡海内外,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美 誉。
广义的少林拳则指的是“少林派”,由于少林寺僧所传习的“禅 宗”是释、儒、道合体的中国佛教,各阶层习武者多能接受其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的教义。于是逐步形成了以少林寺传习的拳技为主体,凡与少林拳技、技理相似,特点相近的拳种归附于少林拳,形成了少林派。
2.少林武术风格与特点
明、清时期,拳派繁多,但总的是分为内、外两大家,把主动、 主攻的称为外家拳;把主静、主守的称为内家拳。有称少林拳为外 家者。其实,少林拳的风格是动、静相间,攻、守兼备,刚、柔相 济的。如拳诀中所说的:“敌不动时我不动,敌若动时我先动”,指 的是静与动;“攻敌宜矮马,最忌长三步,出手探敌势,自身首先顾”,指的是攻守;还有“出是散手,着人成拳”,讲的是刚、柔。 少林武术的上乘功夫,就是要动静分明,攻守兼备,刚柔互助。
少林武术的特点明显,它具有含蓄、舒展、灵活多变、迅速勇猛、刚劲有力、朴实无华、拳打一条线等特点。不管是进退、起落、转折,千变万化,都是在一条直线上进行。
少林武术要求身之起则为横(正面),落则为顺(侧面)。手是以滚而出,以滚而入,臂则是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实际是手发必至力点,迅速弹回)。
3.当今的少林武术
少林武术的流派庞大,技术繁杂,实难尽知。少林寺内武术的盛、衰,是随着寺院的情况而定的。由于近代的军阀混战,少林寺在 1928年3月被冯系军纵火焚毁,僧众流散殆尽,练武之事也就无法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武术事业的发展确也重视,只是因为当时的国情,需要全面建设一个崭新的、民主的中国,人人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各行各业的建设之中,无暇问津于练武之事,寺院存留的十几名僧人也加入生产队(农村基层的劳动组织)中参加集体劳动,武术则被束之高阁,练武的事情几乎搁置不谈。
少林武术汇集了多家技法兼有独到之处,成为中华武林中最大的派系,流传范围之广,声誉影响之大,自元代时期起,对国外的武术发展已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中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受着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决定其发展,中国武术也是随着我国社会阶段决定其发展和兴衰的。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武术爱好者,以个人或团体,纷纷来少林寺朝山归宗,寻根求源,刻石勒碑纪念。国内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应时上映的电影《少林寺》,激起了国人的练武热潮,尤以青少年为主的人流,大量涌入少林地区,使少林武术又有了新的转机与振兴,全国城乡也轰轰烈烈,遍地都是练武风气,已成澎湃壮阔之势。由于近些年来的盲目信崇,技术的优、劣有待考证,但必须知道,少林武术是历经长时期的社会实践才形成了庞大的派系,是其技术蕴含着深奥的哲理、技理,不探究研揣实难握其要旨。伟大的中华民族,芸芸众生.志士济济,怎么能够不关心此事呢,无论是北国南疆,东海西域,凡我中华子孙,有志之士,均须抛名舍利,剔糟粕、取精义,讲科学、求实际,共研真谛,实不可做壁上观,以待其成也。
一、少林武术有关理论分析
少林武术流传一千多年来,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体系和丰富的理论学说。但是由于派系庞大,技术繁杂,又兼有各家各门的独到之处,无法衡定,不能用一个标准统一。但是基本上都还是以少林寺的技法理论来进行阐述的。近些年来经国家主管部门的挖掘整理,一些文字资料也已现于世人面前,虽有不同名称的刊载,其终不外以“少林武术秘诀” “少林武术要略”为内容的书目,且还均是以原字、原句的古文式,不能让人一看明了,甚或还难以理解。今仅以浅识拙见做注,为共同研究做一引子吧。
1.释家捶把十要诀(即拳法要略)
(1)其一曰:三节
原文:举一身而论之,则手肘为梢节,胸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然分而言之,则三节之中亦各有其三节也。如手为梢节之梢节,肘为梢节之中节,肩为梢节之根节,此梢节之三节也。胸为中节之梢节,心为中节之中节,丹田为中节之根节,此中节之三节也。足为根节之梢节,膝为根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节,此根节之三节也。总之不外于起、随、追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也,孰不知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此三节所以贵明也。
解曰:起、随、追,劲法也,三节名虽不一而劲法则一也。盖周身之劲法如是,而各节之中劲法亦如是。起要起去,随要随定,追要追上,一动而劲皆至,则无失矣。有歌诀曰:身以滚而起,手以滚而出,身进脚手随,三节自可齐。
注释:人身本为一个整体,其中有骨骼关节,各关节与关节的连接,分为四肢躯干,即有了三节之说(手肘、胸腹、足腿)。人的各种运动的形体改变,都是骨骼关节的屈伸、扭转活动方式,神经中枢指挥着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神经元进行扩张、收缩,形成了运动状态,产生了多方位的力量,在运动形状的形成过程中,在时间上说,虽然是非常的短暂,但是,顺序还是有先后的分别。三节的起、随、追, 就是先后的说明。起,就是已经动了;随,就是跟着动而动,亦可说是随动,追;是促使动和随动达到必然目的的动,也是动要达到目的效果的必然保障。这其中的劲法必须完整,即平常说的力发一贯,迅速达到力点,这就是三节起、随、追的意义,也表达出了起去、随定、追上的这些道理。劲是发于根节,运行于中节,达于梢节,这就是整劲。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不长不能使气到达,不短不能有效地加以防护,由于长、短的变化才形成了曲直状态,形体要端正,不可出现向前俯、向后仰。明白和理解了三节的道理和意义,也才能 正确地掌握与运用,切实的体现出其技术程度来。
(2 )其二曰:齐四梢
原文:四梢者,何也。牙为骨梢,甲为筋梢,舌头为肉梢,毛发为血梢,此即为四梢。必使牙咬断金,舌能摧齿,甲欲透骨,发欲冲冠,心一颤而四者皆至,四梢齐而内劲出矣。盖气从丹田而发,如虎之恨,如龙之惊,气发为声,声随手落。
注释:在技艺中所要求的是人体功能,四梢是人体结构的四个末端部位,实际是以四个末梢部位来讲人体的根本功能的。骨骼构成了人体框架,支撑着整体,其各关节是人体运动的具体实施保障。筋和肉既是骨骼连接的根本,又是纳气容血和流通的唯一渠道,力量的产生又还是来源于肌肉。毛发是验证气血盛衰和流通状况的表现,研究四梢也就是为了证明一下锻炼的程度,牙咬断金,舌能摧齿,甲欲透骨,发可冲冠,这就是锻炼程度的说明。内劲是人体的内在潜力,所谓的四梢齐,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内运用这些部位一致的发挥作用,内外合一,激灵振奋,使内在潜力表现出来。同时精神表现要有虎之威猛,动作灵活要像龙蛇的变换、转折。发声以助其势,声发而手已到,既一致又快捷。

浏览40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