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沟太极拳武校:由陈氏太极拳第11代传人陈冲创办,并任校长 兼总教练,2006年由温县县城迁回陈家沟村,学校占地2500平方米,设 备齐全,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高,建校10年来,培养学生千余名,获 金银奖牌250余枚,部分学员被输送到正规院校、部队,成为社会有用 人才。

陈家沟功夫馆:2003年经温县体育局批准成立,位于温县陈家沟, 由获中国武术七段的张福旺任馆长兼总教练。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职 教练员和其他工作人员10余人,在功夫馆长期学习的学生达60多人,几 年来共计向外输送学生达500余人。

温县太极拳武术学校:位于温县太极路中段,是温县县委、县政府 批准,县教育局主管的公办学校。学校以现代文化科技教育为基础,以

太极拳武术学习为特色,占地65亩,教职工141人。

陈家沟太极拳馆及各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海内外太极拳人才。因 武校时间集中,培训严格,故培养了大批高手。这些高手又到各地传授 拳艺,对推广陈氏太极拳起了重要作用。

培训班1992年首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以后,陈氏太极拳名空前响 亮,求学者日众,办班授拳蔚然成风,实为普及推广的一个主渠道。焦 作市及各县的公园与公共休闲场所,常有一群群的人在练拳。办班多为 拳师个人行为,打出条幅,固定地点,多有收费,学熟一套拳一二百 元不等。温县自1984年12月起,在乡镇和县城建了 13个乡级6个县城武 术辅导站,固定时间地点,固定拳师,免费教学。焦作市自1999年9月 28日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推广太极拳活动的通知》 起,市、县体委和太极拳协会也组织太极拳培训班,各机关、厂矿、学 校等单位均派员参加,为全市普及太极拳培训了大批骨干力量,共培训 骨干800多人。焦作拳师外出授拳,也多是办班形式,建武馆武校的不 多。通过办班这种形式,最少有5000万人学会了太极拳。

运动会 全市性太极拳运动会,自2000年2月始。2000年2月1日, 市体委在焦作市东方红广场举行了千人太极拳大赛,六县(市)四区 组队参加。2000年6月16日,在市体育馆举行市直机关太极拳大赛,22 122

个代表队800多名干部参加。温县从198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太极拳、 中国 剑、推手运动会,以乡镇为单位参加。1988年,赵堡乡、林肇乡、南张 羌乡分别被省、县命名为武术先进乡。同时,要求全县学校每年进行一次武术项目比赛,每年进行一次的职工武术比赛改系统参赛为基层参赛,调动单位习拳的积极性。

网络传播 电脑网络的普及,给太极拳带来了新的传播介质,太极 拳也进入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1998年11月,民营的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率先开办了 “太极网”,成为焦作最早的专业太极拳网 站。太极网在做好文化站点的同时,也致力于武术用品的开发和销售, 2000年成立了太极网上商城,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太极拳图书、音像、 器械等用品。太极网现已发展成一个宣传太极文化与经营武术产业相结 合的大型网站,是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太极拳专业门户权威站点,著名 搜索引擎关键词排名均名列前茅,进入世界网站排名前10万,国内网站 流量排名1万左右。其后,陈家沟太极拳学校、陈家沟和太极拳协会开 通了 “陈家沟太极网”,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和陈家沟武术院也分别建起 了网站,陈正雷、陈瑜、陈沛菊等分别建起了自己的网站:“陈正雷太 极网”、“陈瑜太极网”、“陈氏太极小架”。“陈家沟太极拳学校” 网站和“陈正雷太极网”还是中英双语版的。互联网上许多体育、武 术、健身类的网站设有太极拳社区,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开有自己的太极 拳博客。

著述 太极拳方面的著述很多,陈氏太极拳“学拳须知”末云: “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练拳先明理,述拳 理之书不可不读。陈氏太极拳古代著者甚少,今人为多,尤其是著名拳 师如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陈庆州等,或亲自执笔,或演 示,出版了许多种太极拳普及读物,有一些还译成外文发行到了海外。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传媒手段的进步,众多太极拳音像制品如磁带、光 盘等大量出版、发行。

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 为了进一步挖掘整理太极拳资源,发展 太极拳事业,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加 快太极拳研究和开发,推动温县文化产业、旅游业快速发展,温县人民 政府2007年3月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设立“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 基地”,并于2007年6月得到批准。

温县太极拳研究发展中心 温县县委、县政府于2005年12月成立 温县太极拳研究发展中心,中心下设办公室、社会活动部、理论研究 部、技击训练部。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社 会上太极拳方面的有关人员,协调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从事太极拳的 研究、搞好太极拳组织之间的联络,开展相关活动,组织和培训太极拳 技击人才,深入开展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推动旅游业和第三产业 的发展。中心成立后,广泛开展了国内外太极拳组织的联系,协助太极 拳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工作,协助建立有关太极拳的培训机 构,组织人员开展了与各地太极拳组织的交流活动,并就太极拳的理论 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撰写有关论文、资料,对太极拳的理论 研究和普及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国太极拳博物馆 为进一步搞好太极拳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切实 推进太极拳的研究、开发与推广,温县投入巨资建设了太极阁一“中 国太极拳博物馆”。太极拳博物馆位于温县陈家沟,外观是一座具有传 统风格的八角形五层楼阁,内部为一个博物馆,分设各流派收藏室和展 示厅,以期深入开展太极拳的保护、研究与开发,更好地为太极拳界及 全社会服务。为将太极拳博物馆建成全国乃至全世界资料最全、规模最 大的太极拳资料库,还成立了 “太极拳资料搜集整理委员会”,面向国 124

内外开展太极拳资料的征集工作。









 

第二节走向世界

海外传拳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民国中晚期至20世纪80 年代早期,太极拳传向香港、台湾、澳门,并走出了国门。多年来,陈 氏太极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青睐。焦作的拳师也走出了家门,走 出了国门,传拳的英姿时见于世界各地的报纸杂志。欧洲、东南亚和美 洲的不少国家,已纷纷成立“陈氏太极拳协会”和其他类似组织,在国 民中普及和推广陈氏太极拳。新加坡、日本等地的“洋弟子”在国际 比赛中已分获金牌和银牌。最早走出国门传拳的代表人物有陈小旺、 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1983年7月7日至8月5日,应日本“全日本 太极拳协会”三浦英夫的邀请,陈氏太极拳教练员王西安、陈正雷访 问了日本。他们先后到东京、京都、大阪、福冈、北海道、名古屋、 札幌、旭川等地讲学,受教者达700余人,并应邀到皇宫做客,受到裕 仁天皇弟弟的接见。1983年11月10日至1984年5月30日,朱天才受国家 体委委派到新加坡传授太极拳,被当地报纸誉为“新加坡陈氏太极拳的 开山人” o临行,新加坡总理署内务部高级部长亲赠金盘、银盘留念。 1985年7月23日至8月8日,以温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荣茂为团长,陈小 旺、陈正雷、陈桂珍、刘文治(翻译,河南外办工作人员)等为团员的 代表团赴日本东京、福冈等地进行太极拳讲学,受教者达800余人。陈 正雷从1983年开始,数十次出访日、美、法、意、英等30余个国家讲学 传拳,被5()余个武术团聘为太极拳顾问和名誉会长。王西安从1983年至 今,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法国就去了 15次,日本8次,美国152

中 国 功 夫

次,他的洋弟子遍及五大洲。陈小旺1990年赴澳大利亚发展,成立“世 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会员达10万余人,他每年巡回亚、欧、美等地 讲学传拳,一年总行程要绕地球5圈。陈立清、陈庆州、陈全忠、陈沛 菊、陈沛山等著名拳师也都多次出国授拳。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陈氏太极拳组织,全世界 习练太极拳的爱好者将近2亿人。

海外研究会 为了更好地研究、宣传、推广、普及太极拳,太极拳 许多名家在世界各地相继成立了太极拳研究会。1986年陈正雷被日本陈 氏太极拳研究会聘为名誉会长,1991年被法国陈氏太极拳研究会聘为顾 问,1996年被马来西亚太极总会聘请为顾问。

浏览3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